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本选集的由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本选集的由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主编的《新时期黄梅戏剧本选集》出版了!这对黄梅戏艺术事业可算是大事一件。书稿付印之前,几位责任编辑约我写几句话,作为前言。想了一想,事出有因,还是从头说起吧!

缘由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廿八日,风和日丽,红叶醉人。黄梅戏艺术在“第二个春天”中昂首阔步,闯荡了又一个十七年。如果说第一个十七年(1949-1966)黄梅戏获得了新生,由被发现、被重视到大发展,那么这第二个十七年(1976-1994),黄梅戏艺术这朵“重放的鲜花”,则开得更加鲜艳,不仅誉满九州,而且香飘海外,海内外观众在惊叹之余,称赞她为“中国戏曲宝库中又一株灿烂的奇葩”。就在这年春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首次赴台演出归来之际,在海内外的一些皖籍企业家出于乡恋之情和兴皖之愿,主动向曾经先后担任过安徽省黄梅戏剧团团长和安徽省文化厅厅长的蓝天说项,倡议组建一个支持黄梅戏艺术发展的“基金会”。蓝天和澳门皖籍企业家纪良华先后向时任安徽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的龙念报告。请龙念出面抓一下。龙念极为重视,他认为这是一件大好事:受诸多同志的委托,他在百忙中亲自出面联络有些企业家和黄梅戏名家,积极沟通,协商筹备,并得到省委、省政府和方方面面的支持,终于水到渠成,就在是年十二月廿八日这一天,一个新的以“发展黄梅戏艺术”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群众组织――安徽省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应运而生!

群众组织的生命在于活动,十分可喜的是,黄梅戏同仁和广大爱好者都把这个“会”当作自己的组织,对她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积极参与,从不同方面给予配合和支持。同时,由于她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坚持围绕她的宗旨~“发展黄梅戏艺术”,因而得到诸多方面和新闻媒体的关切。这里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对我们这个“会”非常关心和重视,对她每年的工作总结,甚至有些单项活动都给予具体指示,在赞扬的同时又提出新的要求。2000年,省委分管书记、常委和副省长几乎在“同一时间”分别作出批示,希望该会“把黄梅戏剧本抓起来”、“探讨一下黄梅戏剧本的创作问题”等等。正是这些批示,使我们进一步增强了推动黄梅戏剧本创作的力度,毅然决定在这个关系到“一剧之本”的领域开展一个由征稿、讨论、评奖、发表、推荐演出和编辑出版的“系统工程”。

这就是这本选集的远缘近由!

淘金

落实要从有效的行动开始。在征得安庆市文化局的支持之下,我们和《黄梅戏艺术》杂志社取得了共识,立即通过报刊在全省以致全国范围内了征稿启事,拉开了这项“系统工程”的序幕!

从2001年开始,积六年之操作已初见成效。第一步,征稿。我们每年都能收到二十多个应征剧本,开始主要来自安庆、池州地区,这里是黄梅戏的发祥地,又是黄梅戏剧团最集中的地区,继而应征者扩展至湖北黄岗地区、安徽合肥、马鞍山、蚌埠地区以至东北吉林地区。关注和热爱黄梅戏的剧作家们动起来了。一动就好,一动就活,他们寄来了剧本,也寄来了对黄梅戏艺术发展的殷切期望。第二步,讨论。我们每年再从应征剧本中挑选出八至十个有一定基础的本子,集中讨论一次。讨论会不仅邀请有关黄梅戏名家出席,而且也请当年入选剧本的作者参加。大家围桌而坐,各抒己见,提倡“讲真话,提建议”,杜绝“棒、捧二杀”,在互相尊重、理解、交流的争鸣中“磨剑”。这种平等、民主的讨论,各方都感到满意,都感到有所收益。第三步,评奖。在讨论的基础上,陆续在刊物上发表、并每两年评一次奖。评委会由参加过讨论的相关专家组成,先点评,再投票。每次评出三至四个得奖剧本,分别向有关演出单位推荐。龙念同志非常关心这项“工程”,他曾经指出:“征稿、讨论、评奖,都是铺垫;目的是为了搬上舞台,多演出。”他多次强调要“产销一齐抓”,要形成“产销一条龙”,变“案头之文”为“台上之曲”。所幸的是,六年讨论的剧本,有九部被搬上了舞台,它们通过排演和演出的“再磨剑”,较受观众欢迎,有些甚至达到“叫好又叫座”的境界。第四步,出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根据有些剧作家以及许多专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要求,我们决定把六年来“淘金”的初步成果编成选集出版,更加广泛地听取意见,也希望收进选集的剧作家们能够根据观众的意见不断地“磨剑”,越磨越锋利,越磨越诱人,不是为了争锋,而是把它们献给我们心仪相通的观众!

这就是本集“淘金”的简单经过。

昭示

文化在于积累。中国戏曲宝库,是靠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戏曲艺术一砖一瓦建立起来的。黄梅戏艺术也是如此。第一个十七年成绩诱人,《天仙配》、《女驸马》等等俱已载入史册;第二个十七年风头更劲,《红楼梦》、《柯老二入党》等等也成群众“心头之曲”。最近十来年,黄梅戏的一批闯将,在黄梅戏艺术的征途上发起了第三次长征,以《徽州女人》、《墙头马上》、《柳暗花明》、《逆火》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新剧目亮相舞台和屏幕,广大观众为之一振。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黄梅戏艺术宝库。即使对有些剧目有所争议,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由于处理得当,争议只能促进我们前进的步伐,只能使我们的宝库更加充实、更加灿烂!

这本选集收入九个剧本,是从我们征稿中“淘”出来的,只能说是当前黄梅戏艺术发展征途上的一个分支,开出的一朵小花。但它同样凝聚着这些剧作家们和相关编辑、剧团的心血。历史将会证明,它们同样也是黄梅戏艺术宝库不断发展的一块砖一片瓦。关于这九个剧本在发表或演出后都有具体评论,见仁见智,无需再议。有几点特点倒是需要说明一二。

一是重视地域文化。以《遥指杏花村》、《槐树谣》为代表,反映的是池州、安庆地区的历史美谈。谁人不知道“杏花村”,又有谁人不晓得、“六尺巷”,这些都是上了《辞源》或《辞海》的,把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传奇故事搬上戏曲舞台,是很有见地的。不要只从旅游的角度去看,也不要只从提高地方知名度的角度去看,它们的人文内涵要广阔得多深刻得多。

二是重视传统文化。《借妻》就是一个例子。“”十年,传统剧目统统封杀。第二个十七年虽然开禁上演,但像第一个十七年那样,挖掘、研究传统,整理、改编传统则很少很少。《借妻》可谓异军突起,把一个很有意义又很好看的传统小戏改编成整本大戏。剧场效果的热烈对我们是又一个启示:传统里面还有宝藏,不要淡忘了这重要的一头。

三是重视现实生活。《槐树谣》说的是“六尺巷”的故事,剧作家的用心是很明显的。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举国响应,剧作家们岂能例外,但又不便直白,就来个地道的“说古道今”,借以推动“和谐社会”向前迈进。戏曲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一剧可以兴邦,一曲可以丧国”的谬论已经扫进历史垃圾堆。但是,戏曲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也不可小觑!观众热烈的反映也告诉我们:观众要看的是戏,而且要看好戏;反映和谐社会的好戏确是人心之所向。

四是重视操作几率。这本选集所收九个剧本已有七个被搬上了舞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投资少,最少只有两三万元,最多也不过十几万元。这和那些投资一百多万甚至几百万元排一个戏是远远不能相比的。投资少,促使舞台设计灯光布景必须虚拟化,既不能讲究大制作,也不能追求豪华型。与此相连,表演艺术也得按照戏曲固有的一套进行,再加上在唱腔设计上既注意到剧种特色又注重了人物刻划,有些观众说:“这些戏,剧团排得起,剧场请得起,我们看得起。”这种反映很值得我们注意!当然不可把普及与提高对立起来。但是,当前我们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最广大的观众群体,无疑应该“眼睛向下,面向基层,雪里送炭”。

这就是选集所要“昭示”的基本特色。

写到这里,本应就此打住。几位剧作家看了文稿之后,一定嘱我再写两句话:这是我们奉献出的第一本选集,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再奉献出第二本选集、第三本选集……使我们的黄梅戏艺术宝库更加丰满、更加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