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信息技术时代对语文阅读教学提出新的挑战,基于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应凭借网络技术,并将其转化为阅读教学的助力。因此,本文通过课文精读和专题阅读的案例分析,通过教学内容问题化、教学过程探究化、教学活动网络化,实现阅读教学的创新与个性化,通过网络技术初步形成“入境―阅读―探究―论坛―共享”的阅读教学程序化模式,从而拓展阅读空间,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模式。

关键词:网络环境;语文阅读教学;程序化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225-02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科学成了21世纪科学技术诸多领域中最活跃、最迅速的发展领域之一,以网络技术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手段。教育部表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顺势而为,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教学侧重研究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传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是以文章学为理论指导的“文章学阅读教学”,主要表现为从文章结构入手解析“范文”,从积累语文知识入手整理范文所提供的内容要点和零碎的语文知识点,用类似“生理解剖学”的方法和以获得“生理解剖”结果为认知目的的教学,违背了阅读的根本目的和阅读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后的课堂形态呈现出三大特色。

1.学习目标以问题形式序列化呈现。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科性质和教材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有价值的学习问题,使得学习目标问题化出现,并在网络上呈现出来,为学生课内外的探究性阅读设置逻辑起点。

2.学习过程以研讨方式动态化实施。学习过程探究式是指要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由教师汇编整理并放置在网络上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网络资料,在获得基础信息之后,在课堂教学中,围绕相关问题进行自我探究或集体讨论。

3.学习活动以网络技术即时性共享。学习活动中,改变过去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教科书的单一状况,强调培养学生从网络资源中获取素材,自我改造、重组、创造教学内容的能力,养成学生从网络获取资源的能力和习惯。

一般的教学程序是目标问题导入―进入学习情境―自我阅读探求―网络平台共享―学习效果评价。基于网络环境的语文阅读学习主要呈现出以下几点。

1.经典单篇课文的深度精读。经典单篇课文的深度精读可强化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这种阅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可用有思维韧度的问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网络技术做出即时评价。

2.多篇同类课文的专题延读,专题延读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阅读主题,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教师可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让学生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并在论坛上交流心得。

综合上述两种表现形态,本文重点介绍一个教学案例。本案例的目标定位为:从课文出发,以课文阅读为主,采用问题研讨、互动质疑的方式,走进文本;提示延展阅读范围,以研学策略指导完成小专题研究。

教师首先要做好教学准备:用WEBQUEST的模版制作网页,BBS论坛用的是惟存教育http:.cn新知社区,斑竹ANOTHER为此特别开辟了一个鲁迅小说研究的论坛。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要注意问题的综合化,因此主要设置下列三个任务:第一,知人论世,激趣导入。文学经典不只是讲述一个时代的故事,其魅力在于穿越时空,文学经典《祝福》的魅力在何处?是1924年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及其这些历史事件对文坛、对鲁迅可能产生的影响,抑或是小说《祝福》中呈现出的环境与1924年中国社会有相似点,还是说鲁镇与鲁迅的生活环境有相似点?第二,涵泳联想,智慧思考。可通过作者态度揣摩:作家自身的观念与价值判断,往往会渗透性地反映在作品中,即便是现实主义作品。当鲁迅在创作鲁镇的群体形象时,对于祥林嫂、鲁四老爷、柳妈及鲁镇的其他人,作者是怎样的态度呢?也可通过相似作品联想:如我们读过的作品中,有没有和《祝福》相似的场景、人物和情节?可以尝试比较这些作品不同的文学表现张力。还可以借助现实未来意义来阐述:我们现在读《祝福》,将来读《祝福》,会有怎样不同的警示意义?未来的孩子还会喜欢读《祝福》吗?为什么?第三,课文延展,立体呈现。可借助拟题练习:假如我们是话剧导演,自由挑选一段场景来排练,会挑选哪一个情节?会给这幕戏拟一个什么题目?通过角色定位的方式:小说中的人物,我们对谁的印象更深刻?假如由我们来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会希望演谁?对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有什么要求?会为自己设计怎样的台词?

其次,按照四个模块设计此次网络学习。

第一模块:网页制作,问题质疑。重点问题要图文并茂借助网页形式来展现,背景资料、作者传记、小说人物鉴赏等重点问题应以专栏形式提供,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结论,可在论坛上展示。如:(1)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在讲述祥林嫂的故事吗,还是另有自己的特点?结构上的这一特点有什么作用?(2)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4)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5)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6)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7)柳妈是一个怎样的人?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8)祥林嫂对魂灵有无的疑惑说明了什么?她觉醒了吗?又如何看其出格的反抗?针对以上的问题,教师可以预设一部分,帮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对学生衍生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可以随时补充进网页,尤其是类似第8题的,如果由学生提出,则相当有挑战和价值,一定要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做出深度思考,进行初步归纳。

第二模块:课文研讨,深化理解。激发学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给予甄别与筛选,讨论,引导问题的深度研究,仿照课题研究的方式。本案例可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开展研讨:(1)鲁迅为什么能创作《祝福》这样的作品?拓展阅读《灯下漫笔》,以更深度地理解作品的主题。(2)《祝福》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们能读出怎样的时代特征?(3)祥林嫂到底被谁杀害的?鲁镇人的态度让我们想到什么?这些问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每个小组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并在BBS上做好讨论记录。

第三模块:自由结组,课题研究。以学生阅读为基础和起点,自行结组,合作研究,通过网络资源搜索,进行文献阅读,开展课题研究。教师提供部分文本资源,指导学生查询知网等学术网络资源,每个小组就研究内容做好记录。如:哪些意见,学生之间是一致的?其他同学的哪些意见对自身有所启示?哪些意见会引起争议?我们可以共同合作完成论文(或剧本)吗?有没有将查得的资料来源告诉同学?同学有没有将资料告诉其他人呢?

第四模块:共享成果,多维展示。指导学生开展研究结果的共享,进行个性化的呈现,可以介绍自己的论文,也可以进行课本剧的表演等。

四个模块的学习过程体现出虚实的结合。从阅读与发表意见的媒介来说,有纸制文本,但以电子文本为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与课文充分对话,挑选自认为精彩的发言贴在论坛里。然后,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多篇阅读,或者从中检索资料解决困惑,或者比较阅读,体会异同。最后,采用综合显现的方式,可书、可画、可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展示对问题的理解。从讨论的方式来说,兼顾面对面的亲切交流与论坛可异地异时的交流方式,既需要自主理解又需要合作交流,学会共享资源与智慧。事实上,此种虚实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以课文为出发点的虚实结合的语文课堂学习,既能够完成教材学习的任务,同时又可以拓展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范围,让课外的语文学习有了深度与广度,并且有专题性阅读与研究的意味。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其智慧与资源的共享性,实验也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网络技术与语文阅读课程整合的课程形态是动态的,可视具体内容灵活变动,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需要具备所有环节。

语文阅读学习使师生走进网络,同时也应当使人能走出网络。今天,在网络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质的飞跃的惊喜之余,许多学者都对网络进行了冷静的理性思考。德洛克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应该帮助人们与传媒和信息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更有学者认为:人们更应该使教育回归生活,重视现实生活教育,面对面的教育是永远不可消灭的。因此,我们必须摆正语文教学在传统与网络之间的位置,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当借助网络,拓展阅读与写作的空间,丰富知识面,进有而在实践中探索并建立网络时代语文教学的新模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全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8.

[2]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R].

[3]现代信息技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EB/OL].http://.cn.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C]//语文“四结合”项目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5]黄邵辉.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认识[Z].k12教育教学资源库

[6]禹飚.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实践和体会[EB/OL].http://.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