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淮安茶馓 第5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淮安茶馓 第5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淮安市有一种食品,叫茶馓。顾名思义,这馓子当是可以佐茗食用的。但实际上,淮安茶馓可以佐茗,当茶食,亦可夹在煎饼中就稀粥吃,还可以作为“锅”的配料之一当“菜”吃,可谓一身数任了。

淮安茶馓色泽嫩黄,质地酥脆,味微咸而香,有梳形、扇面、、帚等形状,精巧得很,仿佛艺术品一样。

三十年来,我曾数次出差到淮阴、淮安(现两地并为淮安市了),常在街边饮食店看到制油炸馓子的。其动作十分娴熟,将盘在缸中的毛笔粗细的浸有麻油的面条绕在手上,约绕五六十圈,然后用手绷开,绷至21 cm~24 cm长,接着,再由负责炸的人用长竹或木筷接过来,继续绷长,至30多厘米,就可以下油锅炸了,炸至黄色即可起锅,这是老的品种,梳子式较长,现普遍做得小巧一些了。

据淮安饮食界的朋友讲,淮安茶馓在清代后期发展较快,咸丰年间,一岳姓人家,对茶馓的制作技艺有了改进,岳家茶馓名声遂大了起来,曾在国内外的一些食品展会上获奖,馓子的用料并不复杂,有面粉、麻油、精盐等。但和面用水的水温、数量在不同季节均有不同。面、水、盐和匀揉揣后,要待一段时间方能搓成较粗的条,洒上麻油,“盘”入缸内。过一段时间,再搓条,“盘”条入缸,相继进行两次,使面“条”由开始较粗的状态“瘦身”至手指和笔杆状,仍要洒麻油两次。最后,再经“绷条”后,入油锅炸。

淮安的朋友曾和我探讨过淮安茶馓的起源问题,讲老实话,我并不了解。仅能提供一些史料供他们参考。

比如,《楚辞》中提到的“蜜饵有 些”,据宋代朱熹《楚辞集注》:“,环饼也。吴人谓之膏环,亦谓之寒具,以蜜和米面煎熬作之。”这些实际类似后代的馓子。

再如北魏《齐民要术》中收有“膏环”“一名”,制法是用水、蜜、秫稻粉和匀,揉出劲来,再拉成长条,弯曲,使两头连接起来,下油锅炸熟。这种制法,和后代的馓子也相似。

又如,唐代,不少诗人的诗中歌咏了“”,更值得注意的是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所带的食品中,就有大量“捻头”(《唐大和尚东征传》)。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捻头”为“寒具”的别称,又名“馓”、“环饼”等。“捻头”油炸而成,口感松脆。“可留月余”,便于保存,鉴真选作路粮是很适宜的。由此,可以想到另一个问题,即扬州的寺院或市场上均能制作“捻头”,估计淮安的寺院或市场上也有。当时两地的交流是多的(鉴真为“龙兴寺”僧人,淮安亦有龙兴寺)。

又如,宋代、明代也有值得重视的资料。宋代为人们所熟悉的坡的《寒具》诗:“纤手搓来玉数寻,碧油轻蘸嫩黄深。夜来春睡浓于酒,压褊佳人缠臂金。”寒具即馓子,面揉和搓条后油炸而成,色嫩黄,形似女子的装饰金缠臂(亦即金条脱,俗称手钏)。另一为明代宋诩所著《宋氏养生部》卷二《面食制》中所收的“馓子”。

用油、水同盐少许和面,揉匀,切成子(指围棋子)形,以油润浴,中开一穴,通,两手搓作细条,缠络数周,取芦竹两茎,贯内(按指把馓子用芦竹绷住,定型),置沸油中,或摺之,或扭之,煎燥熟。亦有和赤砂糖者,以蜜者。

假如细细分析,如今淮安馓子的制法与明代的《宋氏养生部》中的馓子的制法是一脉相承,毫无二致的。而宋诩正是松江华亭人。

综合以上的一些资料,可以说,淮安茶馓是在历史上逐步发展形成的。至于最早出现在什么时间,尚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