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吐曼河畔的卡帕克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葫芦,因在汉语里谐音“福禄”,一直很讨喜。维吾尔族人称其“卡帕克”,他们对葫芦有种特殊情感。
从古至今,卡帕克都是维吾尔族人生活起居的好伙伴,几乎家家都会使用摆置;商铺和传统药店也常常挂着一排葫芦,招徕顾客。如果你到了南疆,还会发现无论是乡间的土巴扎,还是喀什有固定摊位的东巴扎,卖葫芦都能成为一门生意。而卖葫芦的人,则被称为卡帕克奇。
一位卡帕克奇
77岁的回族老人马强。在吐曼河上的东大桥桥头卖葫芦已有30多年了……
从喀什东巴扎逛出来。沿吐曼河上的东大桥走,过桥便能进入高台老城。桥的西端,有几个露天小摊,卖的都是日杂,最显眼的是一堆葫芦,大大小小,姿态各异。摊主是77岁的回族老人马强,身材瘦削,皮肤黝黑,脸上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笑起来像是干透的大枣。
马强老人告诉我说,他在这个桥头卖葫芦已有30多年了,喀什人都知道他这个“卡帕克奇”。
老人很健谈,见是记者,便自报家门说,他是甘肃临夏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带着全家五口来到新疆,先是安家在喀什地区莎车县,主要务农。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在喀什售卖日用小杂货,除了主要售卖的葫芦,还兼卖扎馕花的“土盖其”、擀面杖、骆驼草等。起初,他每月要有几天走村串户收货,再摆到东大桥卖。久而久之,老供货商在赶巴扎时会送货上门,免去了他奔波。
这个摊位虽不起眼,人流量却很大,一面是离最繁华的东巴扎不远,一面是老城的出口之一。所以,这些年生意还不错。由于顾客多数是维吾尔族,老人学会了维语,可以娴熟地讨价还价、聊天、逗趣。相熟的维吾尔族老顾客,亲切地喊他“老马”或“马吾斯塔木(马师傅)”。
马强老人摊位上的葫芦形态各异,“肚子”有一个和两个的,“肚子”形状也不一样,有溜圆的、椭圆的,还有梨形的,那葫芦脖子有细长和短粗的,而表面有麻皮和溜光的,多数是金黄的干葫芦,还有个别才采摘的青葫芦。个头上,有的手掌大,有的五六十厘米高,像个大肚罗汉。
老人自豪地说,葫芦没有一个是无用的。青葫芦可以烧汤炒菜,小葫芦多是孩子玩,也可以盛莫合烟,中等大的可以当水瓢,存清油、咸盐,大葫芦适合做工艺品,除了当摆设,还可以彩绘、烙画或雕刻。在乡间的维吾尔族人家,厨房墙上挂有盛满各种调料、大小不等的葫芦,显得格外别致。
一个宝葫芦
在维吾尔族民间,至今还有“出门三件宝:干馕、葫芦、大皮袄”之说,葫芦不仅可以做成水瓢、烟袋。还被用来装盐、装药、盛奥斯曼汁液。
在新疆,葫芦大范围种植着。葫芦属于葫芦科葫芦属的一种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实也被称为葫芦。葫芦的果实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在成熟后收割加工为容器或者烟斗。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为白色。北疆主要分布在天山北坡石河子、玛纳斯地区,南疆散见于家家户户的院落中,除了葡萄,种植葫芦也具有很好的遮阴效果。夏季时,随意走入一户老乡家,常见葫芦和葡萄的藤蔓交织在木架上,青翠的葫芦错落地悬在半空,腹中似乎饱胀着甜蜜,比那成串的葡萄更为抢眼。
与葫芦打了一辈子交道,马强老人对它了如指掌。他说,在过去,葫芦在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种植使用葫芦历史悠久。家里通常会挂几个干葫芦,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宝葫芦”。
夏天,把果汁、水灌入葫芦里,不仅清凉可口,还能保持很多天不变质。一个大葫芦可以盛十公斤水,放置几天也不变味。由于具有保鲜特性,葫芦不仅可以做成水瓢、烟袋,还被用来装盐、装药、盛奥斯曼汁液。有的农民,会把最珍贵的甜瓜或蔬菜种子放在葫芦里,高高悬在房子高处。
在维吾尔医学上,葫芦具有帮助体内排毒的功效,能治疗咽炎和皮肤病。谁家小孩肚子不舒服,或肠胃不好,每天喝一点葫芦里浸泡的水,具有养护肠胃的功效。
老人说,维吾尔族人在院子里也为葫芦找到了用处。有人会买几个稍大的处理葫芦,在腹部掏个圆洞,倾斜固定在树杈间,便会招来鸟儿筑巢。这让我想起在叶城县宗朗乡看到的情形,老乡们果园的枝头挂着葫芦鸟窝,洞口不时有鸟儿探出头来。这种鸟窝引来了麻雀和一种羽毛闪着彩光的黑鸟,它们都是吃虫子的好手。据说,搭一个葫芦鸟窝,可以为一片林子防虫。
当地村民告诉我,用葫芦给鸟做窝是祖上传下来的习惯。葫芦鸟窝能躲避风沙雨水,比鸟儿们自己搭的窝结实得多,省去了建窝的繁琐,加快繁殖速度,鸟儿们住得舒畅,一心“治”虫了。常年定居,时间一长便成了各家的老邻居。冬季食物稀少时,老乡们会在鸟窝附近撒上粮食和饭菜,帮助鸟邻居过冬。
一片葫芦情
如今,卖葫芦利润微薄,但由于葫芦,生活变得不孤单,卡帕克奇很知足
“哗哗哗”,我拿起一个轻摇,让大葫芦发出美妙之音的正是满腹的籽。
“葫芦即便成熟了,也是个娇贵玩意儿。”马强老人讲,青葫芦最好不要晒,要挂在阴凉通风处。暴晒会变形和产生麻皮,而且外千里湿,尤其不能让未干的葫芦“坐”着,如果底儿挨着什么,极易发霉或烂底。晾出一个漂亮葫芦,至少要半年时间呢,一点儿也急不得。
在一堆葫芦旁,有把弓弦状的奇怪物件。老人说,这是切割葫芦的小锯子。过去,很多人买葫芦用作水瓢。他就依顾客要求,竖起葫芦从中“嚓嚓嚓”拉几下弦,葫芦便一分为二了,顾客马上便得了一对儿水瓢。
“你瞧,刚打招呼的老汉,以前还是小伙子呢!”老人抖了抖胡子,从顾客脸上发现自己的老去。“来新疆时还是年轻娃娃,现在是胡子老汉了。”
马强老人的老伴儿已去世多年,他也很少回莎车的儿女家,在喀什租房住,依旧摆着卖葫芦的老摊摊。虽说这门营生还在,可生意却比以前差了不少。同样是卖葫芦,老人摊上漂亮的大葫芦也不过二三十元,而在东巴扎里雕了花、上了彩的就能卖到上百元,工艺好的三四百的也有。老人说,以前葫芦实际用处多,所以销量很大,如今它更多的作用是装饰,买的人自然少了。有些维吾尔族年轻人买来摆在家中,更多是一种怀旧情怀。马强卖的本色葫芦相当于“毛坯料”,自然利润微薄。
据说,到了封斋期间,南疆一些地区还有点油葫芦的习俗。太阳落山后,由青年男子点着油葫芦,走巷串街,高唱着:“快起来,快起来,明天不要忘记去封斋!”如今,各种现代工艺的铝质和塑料制品取代了葫芦。
另一方面原因,摊子上日杂老物件,年轻人要么不用,要么看不上眼。就拿扎馕花的“土盖其”来说,马强老人卖的传统“土盖其”,都是由鸡毛管子扎成圆锥,再用花布裹紧。在我看来,像件工艺品,很漂亮。这样的“土盖其”拿着轻便,扎出的馕花纹立体,但脏了不易清洗。时下,人们都用木底钢丝尖的“土盖其”了,便宜还耐用。
在马强老人摊位对面,摆着两把带扶手的老木椅,两位露天剃头匠正给主顾服务。剃头匠的年岁也不小了,头发花白,动作慢悠悠地,一边娴熟地给顾客刷肥皂水、搓脸,一边跟我们搭两句话。同样,作为几十年沿袭的老生意,“大家都赚个毛毛钱。”马强老人说,剃头匠笑呵呵地点点头。看得出他们都很知足。
一个人常年在喀什卖葫芦,老人并不觉得孤单,每天来往的老主顾都会跟他聊天。临走时,老人再三叮嘱,“丫头,下回来喀什一定要来看马老汉。我好好留意,送你一个最漂亮的包心葫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