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湘中有景在新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湘中有景在新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美湖湘・旅游】

“寻找最美小县城”第十五站

编前语:

从湘江之源蓝山到花瑶古寨隆回、茶乡古丈、古祠堂之乡汝城,历史博物馆之地的耒阳,湘南洞庭一湖水的资兴,再到青砖黛瓦的东安、旖旎风光古韵犹存的桑植、云山古村的岳阳,三大古镇一座城的望城,国藩故里的双峰,禅茶之都的石门,仙气云绕的南岳,拥有杜甫真墓的平江。这一期,我们来到了新化县。这里有湘中最美的梯田,古老的宗祠。一望无际的山水风光,在四季变幻下舒展出不尽的魅力。

这次去新化,是因为袁小锋。那里有个很出名的自然景观――紫鹊界梯田。她集自然美、古朴美、形态美、文化美于一体,她就像一位历史与自然的雕刻者,刻出了很多美景和文化。民间传言,“湘中无景”,紫鹊界的开发打破了这一古老的说法。

袁小锋,在新化很出名,他的出名是因为他坚持拍摄紫鹊界十二年。这里人都说:他是紫鹊界的名片。从新化县城到紫鹊界风景区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袁小锋一路上就给我们讲解紫鹊界的美。

这十二年里,每个周末袁小锋都从娄底去紫鹊界,将近四个小时的车程,从未中断过。“五一”、“十一”,甚至春节,袁小锋几乎都是在紫鹊界度过的。他说,“紫鹊界最美的不在于它的风景,而在于它的变化无常,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特色。春天是水田,夏天是绿色的,秋天是金色的,冬天是银白色的。不仅一年四季都有变化,一天早中晚都有变化。早上有云海,中午有很壮观的梯田,晚上夕阳和梯田交相辉映。这里给人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才吸引我去很多次。同样一个点,运气好,时机去得对,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是一个不断产生希望,又不断失望的地方。这个过程是很纠结的,但是会吸引人。”

长石的梯田很美,人很淳朴

到达紫鹊界景区后,我们先观赏了袁小锋的摄影作品展。袁小锋十二年拍了三万张照片,几乎都是五点起床开始蹲点拍摄,直到天黑回去。这些照片汇成了千千万万个紫鹊界,它的多姿多彩,都在这些照片里展现得淋漓尽致。看到这么佳作,迫不及待地想将紫鹊界所有的景色一览无遗。

一路行来,果然,这里的每一处梯田都不一样,形态各异,不同的时间又不一样。一望无际的郁郁葱葱梯田,随风摆动,四周是连绵起伏的山。太阳时而出现,时而隐去,梯田便时而光亮,时而阴暗。在我们看得意犹未尽的时候,袁小锋指着远处的山坡,大声说,“那座山过去是长石村,那里的风景更美。我曾经沿着这条路走了五个小时到山那边去拍风景。”

这番话,将我们引到了据此处还有半个多小时车程的长石村。

车一到长石,热情的村民就迎了上来,像欢迎贵宾一样欢迎我们,灿烂的笑容淳朴干净,一如这里的梯田。

长石村的梯田与紫鹊界其他的地方有所不同。它没有水塘水库,也没有灌溉用的大沟小渠,山上到处是星星点点的泉水,只需在田塍上的任何一处挖个缺口,或安一段竹筒,水便由上往下,从一丘流到另一丘。正因为如此,长石的梯田显得非常整齐。

长石村的地形特别像一个无比庞大的铁锅,越往上走开口越大。梯田中间偶有用木板和大树建筑的民居,农民又喜欢在房前屋后种点楠竹、杉树、银杏,多则上百棵,少则二三十棵,更增添了梯田的神韵。葱绿的稻田,浅绿的野草、菜地,深绿的竹树,黑色的板房,远方连绵的山脉,再加上蓝天白云,真的妩媚至极。

走在长石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路边是零星的杆栏式纯木质房屋镶嵌在梯田之中。这里大多数房屋都有百年历史,最老的有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县令留下来的。木房子很大,房子没有一颗钉子,全部用木头镶木头建成。漂亮的雕花窗,虽历经岁月的侵袭,依然美得让人惊叹。

雕花窗的两旁有一个非常突兀的白色板子,据说,紫鹊界住的都是瑶族人的后代,这个白色的板子是瑶族人的习惯,是为了让同族的人知道回家的路,因为白色在夜晚可以照明,同时也是防动物的。在这个天然未开发的地方,狼、熊各种野兽经常出没。所以一般木房子都会建两层,第一层从来不住人。

顺着木屋古建筑群往上走,将近四个小时路程,就能到达山顶上的那个千年古寺――白旗峰寺。传说,以前有个妇人没有怀孕,为了求子,每天去山上寺庙进香,她头上扎了个白头巾。后来求到孩子,她还是每天坚持去进香。后人为了纪念她的虔诚,便将这座山取名为白旗峰,这个寺庙取名为白旗峰寺。在乾隆年间,这里有个得到高僧采彩和尚,那时候便是香火鼎盛,前来求神拜佛的人络绎不绝。

杨氏宗祠:无须多问,它宁静而散淡

杨氏宗祠是个意外,原本就不在计划的范围之内。只因在袁小锋的作品里,看到了杨氏宗祠,便有种砰然心动的感觉。

袁小锋也说,“要是比喻紫鹊界是鲜嫩的桃花佳酿,那么上溪村的杨氏宗祠则是不折不扣的陈年老酒了。”这座建于明末清初的古建筑,是目前新化保存最完好的宗祠。

我们从紫鹊界风景区出发,大概二十分钟便到达了目的地。穿过乡间小路,绿树中间,隐约可见一个古建筑的屋顶。在山坳紧促处高高地屹立起一个很是气派的门牌――杨氏宗祠。阳光映照下,大字遒劲不俗,奈因旧屋拙朴,黑白镶嵌蓝底的字有些斑驳,高悬门头,十分扎眼,有一种震慑心灵的凝重。无须多问,它,宁静而散淡,却执拗而骄傲地舒展着历史的厚重与荣光。

这里曾是清朝河南通制杨世福的家族祠堂,距今有198年的历史。起始建祠堂时,杨姓只有48个男丁。传说,杨姓先祖到山里来定居,尽是生女,到老来也没有一个男丁后代。一日杨氏夫妇在女儿家做客受了亲家的气,奚落杨姓无后。杨老夫妇负气回家。走到半路,气喘吁吁歇息。杨夫人也气得不行,坐在地上。当看到年逾古稀的夫君小解时击起尘土飞扬,她眼睛忽地发亮,说,有了,有希望了,老家伙你还行。回去后夫人立即行动,擅自做主,硬是为夫君讨来一房18岁的黄花闺女做小,次年竟然喜得贵子,于是杨氏繁衍昌达至今。

宗祠历来是神圣的地方,古代是做举行大典或家族宗法之用。怀着虔诚的心走进杨氏宗祠,突然,一个硕大的长方形天井印入眼帘,太阳光直射下来,将整个宗祠照亮了。

这是江南地区最为典型的祠堂建筑风格。梁、枋、门窗及墙壁上雕塑着飞禽走兽、奇花异草还依稀可见,壁画上的图案不再清晰,但仍然能看出那些动物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正殿供有杨天绶雕像,并且有碑文,清晰可见。“元至元年间,天下大乱,雄枭峰起,天绶为朝廷,保南山护乡民,勇抗贼寇,被暗箭所伤捐躯,英年32岁”。

房屋是两层的木质结构,沿着木楼梯上到第二层,木头“咯咯“作响。二楼正对着正殿,听这里的人说,是一个戏台,大概能容纳近20人。从戏台往下看,宗祠的内部全景一收眼底,抚摸着木质的栏杆,好像看到了几百年前的杨家人在下面欢笑、歌舞……

从杨氏宗祠出来,已经接近傍晚了。夕阳映衬下的古建筑,显得格外宁静,它就是这样,静静在这里呆了两百年,将来,还会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