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默读点亮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注重朗读训练,追求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既背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又导致“默读缺席”现象较为严重,这有悖于课改初衷。笔者认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把书声琅琅和静思默读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
关键词:默读缺席;深入研读;释疑解难;体会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85-01
阅读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出声的,叫朗读;一种是不出声的,叫默读。默读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是在学习其他学科中普遍采用的方式。学生的各科学习都与默读相关,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通过默读的方式体现的。
一、透过身边琅琅书声的课堂看“默读缺席”
“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默读既是教学目标,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方法。因此,教科书从二年级下学期,一般在中段起,开始安排默读的训练。可笔者却惊讶的发现,在笔者所接触的语文教师的课堂中,平均默读时间每节课大约2-3分钟,有的甚至根本没有设计默读时间;所在学校学生的默读能力普遍较差,甚至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怎样默读。默读如此被忽视,与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较普遍重视朗读教学有关。而教师侧重朗读教学则源于新课程倡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们为了顺应这一理念,倡导活跃的课堂氛围,于是就放开手脚大展身手,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等花样繁多的朗读填充着整个课堂。这样的课堂无疑是热闹的、充满情趣的,学生也是活泼、生动的。但细细思索这样的课堂,发现缺少了默读的课堂显得情趣十足而理趣不够。重视朗读无疑是正确的,但忽视默读不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造成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小学生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探寻“默读缺席”的深层原因
语文课堂固然需要活跃的气氛、热闹的场面,但是相机、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敏的寂静的气氛也是不可或缺的。“学而不思则罔”,离开了安安静静地思考、揣摩、品位的课堂又有什么生命力可言呢?可教师们为什么不留下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默读呢?主要有两点:
1、片面理解“以读为本”的内涵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但“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全面而完整的“读”,并非片面的“读”。
2、过分追求“动感课堂”的热烈
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作为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课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教师怕默读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认为这样的课堂往往显得生气不足,沉闷有余,担心被同行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操作表演……凡是只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形式,都一股脑儿地引进了课堂。热闹花俏的形式代替了学生的默读,独立思考。结果学生课堂上表现热热闹闹,课下收获却冷冷清清。学生变得越来越浮躁:热衷于举手表现、淡漠与沉静思考;强于热热闹闹地读、说;弱于淡淡静静得思、悟。长此以往全神贯注读书,深思熟虑思辨的良好阅读习惯会离学生越来越远。我认为教师们要大胆放开手脚,课堂上给予学生默读的充裕时间和广阔空间,让学生在潜心会文中学习语文。
三、重新认识默读的价值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师担心默读会使课堂教学出现“冷场”而慎用甚至不用,而朗读被认为“有情有声”,在各类公开课以至常规教学中备受青睐,因此在小学语文学习,特别是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中,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这种默读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
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特别是从中高年级起养成默读的习惯,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使人终生受益。目前在“课标”的引领下,在语文先辈的强烈呼吁下,小学语文教师懂得了小学语文课堂要重视“读”,并且要书声琅琅,这实在难得。能够高举“读”的大旗呐喊:要读,真正的读!读出感情,读出形象,读出感受更是难得!不过,静静想来,很多人对“课标”表述的“运用多种阅读的方法”理解得并不全面和深刻,也没有具体弄清阅读的真正内涵。结果导致教师在语文学习中把“阅”和“读”割裂开来,只注重读的声音、读的形式、读的技巧,一句话,强调的是学生的嘴巴,而没有重视学生的内心,把“阅”字几乎是扔掉了。“阅”就是用眼看,就是用心想,就是理解、揣摩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会有“读”。“读”并不是单单表现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也有静思默想的默读。现在,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知道哪是重音,晓得在哪里停顿,听起来很动人,但也许他的心灵却依旧空无。其实,每一个人读书更多的是默读品味,读到动情处流泪,读到气愤处生气,读到感慨处叹气,很少看到一个人读书后放声而有语气地朗读。我们读书是读给自己的,读的是自己的感受,并不是为了让别人觉得好听、动听。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明白:课堂要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场”,一个默默品味的“场”,也就是营造一个“静静的学习的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