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学骑士”辜鸿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学骑士”辜鸿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素材呈现一】

学贯中西之才 推崇国学之心

辜鸿铭,福建厦门人,名汤生,号立诚。他南生于南洋,西学于欧洲,东娶于日本,北官于燕京,故又常以“东西南北之人”自命。他取得爱丁堡大学文学硕士时,年方21岁。在英伦完成学业后,他又遍游德、法、意、奥等国,先后荣获文、哲、理、工、神学等博士学位,凡十三个之多。32岁归国后,他精研中国学术,穷四书五经之奥并曾涉猎群籍,因此认为我国文化博大精深,为世界文化之冠,首家将许多典籍译成西文,传播国外。

辜鸿铭自幼即饱受西洋文化的熏陶,植基深厚,但毫无崇外的观念。他学成归国后,竟能就其学于西方者撷英汰芜,取精用宏,以发扬中国之学术,且又终归于儒家一路,躬行实践,迥非当时一般以口耳为学者所可比拟的。他与人谈及“民族精神的异同”之点,曾肯定地认为:“英国人博大而不精深,德国人精深而不博大,唯有中国,既博大而又精深!”由此可见他对我国故有文化,是何等推崇!青年时期的辜鸿铭是在西方世界度过的,曾饱受白人世界的冷遇。这种精神压迫的反作用力,使他尤为赞美中华传统文化,仇视所有崇洋的思想。

辜鸿铭虽是学贯中西,足迹遍天下,但他为人怪诞,不但力主保存我国的旧文化,甚至连辫子、小脚、姨太太等也在他的保存范围之列。而他因着好辩善骂,尤被时人列为金圣叹一流的人物。中日甲午之战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解职到中国漫游,游至武昌,时值辜鸿铭在湖北总督张之洞的幕府任幕僚,当他将所翻译出版的英译文《论语》送一本给伊藤时,伊藤笑问:“你精通西洋学术,难道还不如孔子之教能行于数千年前,而不能行于20世纪的今天吗?”辜鸿铭不假思索地答道:“孔子教人的方法,好比是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九,如今在20世纪,其法仍是三三得九,并不会三三得八的。”伊藤听了,一时也无言以对,只能含笑首肯。

作为东方文化捍卫者的辜鸿铭,声誉逐渐显赫起来。在北京大学讲课时,他曾公开对学生们说:“我们为什么要学英文诗呢?那是因为要你们学好英文后,用我们中国人做人的道理,温良敦厚的品德,去晓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个时候,他还称西方为“四夷之邦”。为此,许多人仅仅把他当成一个笑料的制造者,却忽略了他内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对东方文化的积极思考,忽略了他对这片土地命运的深切关注,也忽略了他曾作出的坚定而绝望的挣扎。

辜鸿铭晚年,曾应邀讲学日本,主讲“东西文化”,留东瀛十余年,迄民国十六年(1927年)归国。翌年,以疾复发不治去世,享年七十有二。

【素材运用示例】

立意一:捍卫传统文化

运用点拨:援引事例,并与同类素材并列使用,共同论证“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守护”的观点。

【运用示例】

是的,我们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去捍卫属于我们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曾记得在大炮枪口前流泪奔走于两军壁垒的梁思成,他无畏地辗转于战火硝烟间,终使一座座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免于沦为炮火下的粉尘的劫难。曾记得那敢说敢做,大胆预言几十年后西方文化的衰落并终将向东方文化学习以寻找精神寄托的“国学骑士”辜鸿铭,他虔诚地维护着国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他们的身体中流淌着龙的血液,历史的责任感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传统文化。正是因为他们的坚守,才让中国的古老文明以不同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世人赞叹。

(《守护传统文化》)

立意二:以另类表现对抗绝望之现实

运用点拨:先提出论点,运用同类素材叠加的方式,以排比句式呈现,以增强论证气势。

【运用示例】

中国的学人是一个另类的群体,他们或清高,或狂狷,或孤傲,但掩藏不住的是他们对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追求和向往。因此,另类之于他们,不是对生命的拒绝,而是对生命的选择。

另类是对绝望的反抗,是以怪诞的姿态对令人失望之现实的嗔笑。

清末民初的中国正值“万古未有之巨劫奇变”,舶来的激进者不顾千百年前屈原写下的《天对》,试图以西方思想改造中国来作“天对”,其结果自然是“此路不通”。可怕的窠臼与新上的枷锁让中国学人,尤其是国故派,奋起反抗。于是辜鸿铭留着长辫,笑谈学英文旨在以中国之礼晓喻四夷之邦;黄侃摆架子,不再给中央大学授课;章太炎仍要钱玄同等尚已名满天下的学生在上课时为他端茶倒水。“学统”不可弃,“道统”不可丢。绝望的阴霾笼罩了中国大地,他们作为中国人的代表,身体力行奋起反抗,另类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姿态。

(《中国学人的另类》)

【素材呈现二】

狂放的姿态 带泪的表演

辜鸿铭生活在一个不幸的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里,只要你是一个中国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争,就要付出分外沉痛的代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祖国,辜鸿铭为中华传统之断落而忧患,为炎黄文明之涂炭而忧患。他在笔记《张文襄幕府纪闻》中表达了自己对中国文化的自尊与忧患的深层叹息。

辜鸿铭狂放的姿态,是他带泪的表演,是他以狂放来保护强烈自尊的方式。当时西方人见到中国街市当中遍挂“童叟无欺”四字,便对他说:“于此四字,可见中国人心欺诈之一斑。”辜鸿铭顿时语塞,无以自遣。实际上,因为眼界比同时代的人要开阔许多,那种不幸辜鸿铭比任何人都体会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化的热爱。民国建立后,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梳着小辫走进课堂,学生们哄堂大笑,他却平静地说:“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闻听此言,狂傲的北大学生一片静默。他用偏激的行为方式――留辫子、穿旧服来对抗整个社会弃绝中华传统的畸形走向。

辜鸿铭一生主张皇权,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头。慈禧太后过生日,他当众脱口而出的“贺诗”是“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他对于当时权倾中外的袁世凯与富甲海内的盛宣怀极感不满,他们自然也逃不过他的讥笑怒骂。原来骂人不但要有艺术,也需要有胆量,辜鸿铭之骂人则兼而有之,他对袁、盛二人,不但背后骂,当面也骂,而且骂到入木三分,挖苦得痛快淋漓,甚至还编入他的《幕府纪闻》中,广为流传。辜鸿铭这一类的骂世讽语,大多是有因而发,却不是无的放矢。这使我们觉得这位狂狷之士,实寓劝世于骂世之外,含妩媚于辛辣之中,殊非当时一般泄泄沓沓的士大夫可比拟的。袁世凯死后,全国举哀三天,辜鸿铭却特意请来一个戏班,在家里大开堂会,热闹了三天。

辜鸿铭的狂放之姿还表现在他言辞敏捷的雄辩之才上。一次他给祖先叩头,外国人嘲笑说:“这样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饭菜了吗?”辜鸿铭马上反唇相讥:“你们在先人墓地摆上鲜花,他们就能闻到花香了吗?”英国作家毛姆来中国,想见辜鸿铭。毛姆的朋友就给辜鸿铭写了一封信,请他来,可是等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他前来。毛姆没办法,自己找到了他的小院。一进屋,辜鸿铭就不客气地说:“你的同胞以为,中国人不是苦力就是买办,只要一招手,我们就非来不可?”一句话,让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毛姆立时极为尴尬,不知所对。

【素材运用示例】

立意一:心态平静

运用点拨:单取人物素材,援引具体事例,旨在证明“面对事情保持心态平静,才能把问题彻底解决”的观点。

【运用示例】

世间的万事万物总在发展,我们总会遇到诸多不顺和挫折。面对这些不顺和挫折,我们需要保持一种平静的心态。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理性地思考;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微观地进行分析;因为只有平静,我们才能把问题彻底解决。

辜鸿铭在民国初年,拖着辫子走上北大课堂时,学生们哄堂大笑。然而他并没有愠怒,也没有大声训骂。相反,他等学生笑完,才说出“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话,课堂顿时一片寂静。这平静的话语背后却蕴含着深厚的力量,掷地有声。辜鸿铭面对嘲笑他的学生,并没有“狗急跳墙”之举,也没有训斥学生不尊,而是心静如初。正因为他面对嘲笑时所保持的平静心态,才更彰显他的大度和睿智,让人更为敬佩。

(《平静的心态》)

立意二:人立世的底气缘于思想的伟岸

运用点拨:先铺陈论点,再运用同类素材叠加的方式,在突出共性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观点。

【运用示例】

立身之本,立世之气,是所谓财富、权位、长相,还是其他物质?

不,都不是。财富、权位、长相以及其他物质,在人这根苇草面前都是虚幻的、表面的、浅层的。帕斯卡尔的话像只无形的手扼着我的喉咙,“人是能思想的苇草”,那么我们的思想呢?我喘着气,说不出只言片语。“中国人没有个人的自大,却有民族的自大。”鲁迅说的话,我以为是对的。他执笔从文正是为了救赎国人的思想,可惜,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沉浸在历史的骄傲中回不过神来。我们总说我是个中国人而不说我是个人,好像非得依靠点什么我们才能称之为人,那么为什么偏偏是外物而不是你的思想呢?人的底气应该来源于他自身思想的伟岸啊。

人立世的底气缘于思想的伟岸,见之于辜鸿铭是最深刻不过的了。洋人求见,他可以充耳不闻;三邀四请,他可以驳其面子;登门拜访,他可以拄拐怒斥。身处一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他就凭他遗世独立的思想对洋人横眉冷对而不是俯首称臣。狂士,儒士,辜鸿铭绝对配得起,因为他的思想为他呵着一口气。放眼当今,我欣赏的狂人只有韩寒。作家富豪榜,他排不过郭敬明。但他的义正词严、慷慨激昂绝对比各种奢侈品堆砌起的文字城堡更具审美价值。人真的该让思想为你捧一下场,那些歪打正着或是投胎出身所带来的金汤匙、大房子真的盛不下一个人思想灵魂的阔大。

(《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