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生命”与“知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生命”与“知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生命课堂”是人文性的课堂,反映的是教师与学生在感悟文本过程中显现出的情感,使师生生命价值得到了体现,心灵得到了丰富发展。文章通过两节常态课的比较探讨“生命课堂”构建的意义。

关键词:生命课堂;知识;意义

“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如果课堂教学中不关注学生的生命存在、不尊重生命,那么课堂外做得再好也是低效的。那么课堂上如何彰显人文、尊重生命,体现师生发展的要求呢?下面,笔者就通过对两节常态课的比较来探讨构建“生命课堂”的意义。

一、案例一:中学语文《散步》

1. 感悟

(1)课题导入。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反映亲情的文章――《散步》,亲情是一个可以给你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是一双把你从黑暗和绝望中拉出来的手……同学们,你们是否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说来听听。”(从学生熟悉的家庭亲情入手导入课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为研读课文创造条件)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你对文中散步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听读过程中,脑海定会再现散步的场景。

生:“孝心、温暖、责任、理解、体谅、关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学中,通过听课文以及畅谈感受,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

2. 品读

(1)过渡。

“同学们谈了自身对文章的感受,可见这篇优美的散文很受同学们喜欢,同学们找一找文章优美在何处,并谈你的理由。”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文章的“美”。课堂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畅谈“美”点,在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之后,教师随机点拨)

(2)感悟文章标题的“妙”。

学生根据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散步过程中细节的描写,讨论标题到底好不好。学生回答好与否,都应从不同角度加以肯定,并与《三代人》《深沉的爱》等作品比较,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切题之妙。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要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让学生寻找“美”点,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能很好地解读文本,使课堂收放自如,散而不乱。

3. 感悟文章亲情之“美”

品析人物。文中的人物美不美,你更喜欢谁?(让学生阅读自己所喜欢人物的语句,畅所欲言,分析人物形象,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取向)

生:“‘我’――有责任,有孝心;母亲――顺从谦让;妻子――贤妻良母;儿子――顽皮懂事。”(学生的答案涉及文中所有人物)

通过对课文的拓展延伸,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学生协调家庭和社会的能力。尊老爱幼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脱节:爱幼易,尊老难。诸如“婆媳矛盾”“父子矛盾”,这些都是学生鉴别的实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反面教育,有助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

二、案例二:中学语文《致女儿的信》

1. 播放视频,导入文章

教学伊始,播放事先录制的视频片段。这时,片段中出现父亲恳切的眼神、深情的语调、眷眷的心态以及对儿女成长既喜既忧的心情。教师在旁借助音乐配读《致女儿的信》前四段。(使用多媒体直观表现父亲的角色,教师想借助视频的感染和音乐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体验到令人震撼的父爱。然而视频中的“父亲”并不是学生自己的“父亲”)

2. 走进网络,贴近作者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本节课学习主题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

3.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深入学习之前,需要对文本有一个较为整体的把握。因而,教师让学生用心阅读课文,十分投入地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然后,教师提出问题:文本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的思路是怎么样的?(教师设计此环节,本想让学生专注地沉浸在文本中,然而没有心灵的交流、灵魂的撞击,很难让学生感悟文本)

4. 精读课本,自由讨论

教师请学生深情朗读“上帝三次来到人间”所见所感的三个画面。然后让小组品读,进而突破文本难点“上帝三次来人间看到哪些不同的景色?上帝每次有什么反应”。(《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自由交流,似乎是在生搬硬套,效果会好吗?如果教师能融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师生、生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效果会更好)

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有情境创设(播放视频),有合作探究(小组交流),但仍然是“知识本位”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去做贴近教师思想的事情,学生没有自利。下课后笔者与数位同学交流,发现同学对“怎样正确对待爱情”没有很好的认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应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显然,这节课还没完全做到。

“生命课堂”的人文性在这节课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阅读体验,引领学生一步步去感悟、去品读,教学过程层次清晰,环环相扣,“感――悟――品”的教学方法的使用,与“感悟――品读――反思”的学法渗透,将教学过程层层推进,达到高潮,师生之间也情意交融,共同经历了一段生命的历程,心灵都得到了丰富。

“生命课堂”强调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学”,提倡“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当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供一种学习气氛,更要在关键处、衔接处、转化处设问,真正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在构建“生命课堂”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生命课堂”构建的具体操作策略是:知识与能力――自主导学、过程与方法――互动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反思。这种操作策略要求打破传统的以教师“满堂灌”为主线的教学套路,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M].上海:华东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靖江市礼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