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1)12-0039-02

近年来,随着射阳县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广大农村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力发展鱼塘养鸭和稻田养鸭。由于鸭源渠道混乱,造成鸭传染性膜炎的发生及蔓延,给射阳县养鸭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现将该病的防治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供参考。

1 流行病学

该病多发生于秋冬之交和春夏之交,主要发生于1~8周龄内的雏鸭和雏鹅,尤以2~3周龄雏鸭最易感,8周龄以上的鸭很少发病。成年鸭罕见发病,但可带菌而成为传染源。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主要的传播途径,鸭舍内环境卫生差、饲养密度大、通风不良,灰尘粉末、二氧化碳、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超标,感染率可高达90%,死亡率达5%~80%。被硬物刺伤及经皮下、肌肉接种疫苗引起皮肤外伤时易感染致病。日粮中维生素A和维生素E等缺乏、鸭群肠道感染发生球虫病时都可能诱发该病。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1~3d,有时可长达7d,幼鸭发病较急,常在应激条件下突然发病,且未见明显症状而很快死亡。病程稍长的病鸭嗜睡、精神沉郁、离群独处,食欲减退或废绝,摇头缩颈,体温升高,呼吸急促,眼、鼻有分泌物;两腿无力,运动失调,有的出现神经症状及阵发性痉挛,少数病鸭表现跛行和伏地不起等关节炎症状;部分病鸭排黄绿色恶臭稀粪。1~2月龄的雏鸭呈亚急性或慢性经过,不断鸣叫,共济失调,有时转圈或后退,最终由于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而衰竭死亡。由于饲养管理条件的不同,该病的死亡率有很大差异,一般为10%~30%,有的可高达50%以上。

3 剖检变化

明显的肉眼病变是浆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脏表面和气囊。渗出物除纤维素外还含有少量炎性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和异嗜性白细胞。病程较长的病鸭尚可观察到肌化或干酪化渗出物,即构成纤维素性心囊炎、肝周炎或气囊炎。急性病例心囊液增加,心外膜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附着,随病程的延长,心囊液呈淡黄色,心膜与心外膜粘连,渗出物干燥,最后干酪化。肝脏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黄色纤维素性膜,极易剥离。多数病例气囊上均有纤维素性膜。有神经症状的慢性病例脑膜充血、水肿。个别病例可见肺炎变化,肺瘀血,小叶间质水肿;上呼吸道呈弥漫性出血。少数病例见有输卵管炎,输卵管肿大,内有干酪样分泌物,跗关节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液增量,呈乳白黏稠状。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做出初步诊断。如果要进行确诊,可采取镜检和细菌培养等实验室手段。在细菌分离培养时,可先用血液培养基培养,再接种到鉴别培养基上进行鉴定。

5 治疗

发病鸭要加强保温,鸭舍内要经常通风换气,发病期间禁止鸭群下水。在300kg饲料中加入恒福特(10%氟苯尼考)300g配合金刚林可粉300g,连用3d。用药第一天观察发现鸭群精神好转,第二天开始采食量比发病前增加,3d后无死鸭情况,鸭群精神良好,逐渐恢复正常。

6 预防措施

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因鸭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接触性传染病,又称新鸭病、鸭败血症,是目前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主要疾病。病鸭是主要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也可经创伤或创面感染,死亡率为5%~80%不等。因此预防要做到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鸭舍内良好的通风,尽量减少不良应激;有足够大的运动场和流动水体,运动场必须松软平整,防止出现外伤;保持鸭群活动水域的清洁卫生,常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泼洒水体杀菌消毒,定期用百毒杀或其他消毒液清洗料槽或泼洒运动场消毒,对于污染的水体要经常换水。此外,注射已研制成功的抗1型、2型、5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灭活菌苗,可有效预防和降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