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德育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德育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中等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但生源综合素质差是不争的事实。中职生读职校的失落感和学业不良、由于职业准备不充分造成决策困难和决策后失调,这些原因决定他们存在着自我认同危机。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是中职学校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德育课在自我认同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各门德育课程要把促进学生自我认同作为一项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优秀的劳动者。

关键词:中职生,自我认同,德育课

中职生既是我国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未来劳动者的主要来源。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职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和身份认同上的困惑,常常发生角色混乱,处于自我认同的边缘期。现代化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工作。德育课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各门德育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

中职生存在自我认同危机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自我认同是个体对“过去我”、“现在我”、“将来我”产生内在的连续性,也是个体“现实自我”、“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一致性关系的体现。自我认同感强的个体能够理智地看待自己和外界,悦纳自己,热爱生活,奋发向上,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拥有自信与自尊。

笔者调查发现,许多中职生缺乏自我认同,主要表现为:自我同一性混乱,否定自己的过去,否定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认识不清,自我认识中还存在较多矛盾;缺少远大的理想,对人生感到迷茫;缺少自我归属感,不情愿成为一名中职生,对自己所属的班级和学校缺少积极情感。自我意义感丧失,对个人前途不看好,没有学习动力。

中职生和大学生一样要面临职业发展和价值冲突,如专业选择、专业适应、就业选择、升学还是就业等,这些使他们不得不早早的开始关注自己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价值选择、自我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越来越多地将自身作为认识对象。中职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面对现实问题时产生诸多困惑,这加剧了自我认同危机的产生。如果这一危机得不到及时解决,会影响他们的人格特征和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

中职生自我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读职校的失落感和学业不良

近年来国家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经费在教育经费投入中的比例,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资助。中职学校在大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初中毕业生数量总体下降、大学和高中的连年扩招的现实困境,中职学生综合素质下降。特别是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读职业学校对相当大一部份学生来说是不得已的选择。大城市生活水平比较高,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比较迫切。加之受中国“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家长大多不考虑子女的智能特点,盲目期望独生子女读高中、读名牌大学,将来从事体面的工作。

中职生大多文化素质基础较差,其实际文化水平与所受教育年限应有的文化水平相差较大。他们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或长、或短的时间里扮演着“学业不良”学生的角色,产生习得性无能感,“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和回避因感到无能而出现的自卑感,学生大多产生高外在低内在的归因”,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弱。

笔者让中职一年级学生用十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有近半数的学生用贬义词来形容自己。在解释该评价的来源时,很多学生回答“老师认为我不是学习的材料”,“父母和亲友认为我没有什么能力”,“没考进高中让我丢尽了脸面,做人没意思”。

中职生不同程度存在学习懈怠倾向,课前不预习,课堂学习不认真,课后不复习,抄袭作业,考试作弊。心理上表现为缺乏自信,逆反,目无法纪,无责任感,自以为是,安于现状,不求上进;行为上表现为厌学,说粗话,抽烟,打架和早恋。

(二)面临就业、就读选择和决策后失调

由于做出决策而产生的认知失调被称为决策后失调。决策所导致结果的日益不确定性使得个体的决策后失调日益严重,影响到个体的自我认同。

中职一年级时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初会有许多不适应,怀疑自己是否真正适合所选专业,是否还要坚持本专业学习。在中专三年级时学生面临着“就读”和“就业”的选择。选择就读的学生将参加“三校生”高考,选择就业的学生经用人单位面试后下厂实习。在高考机会来临时,家长和学生非常兴奋,做出就读选择。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好,进入高复班后很快适应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的学生文化基础差,产生不适应,后悔放弃就业机会,在自怨自艾中煎熬。选择就业的学生将迎来一批又一批企业的招聘面试。到底参加哪家企业的面试呢?通过面试后要不要去这家企业实习呢?以后还会有更好的企业来招聘吗?我的选择是最好的吗?很多中职生面对人生重大选择时存在决策矛盾心理,无论做何种选择,当学习和工作遭遇压力时又陷入惘然若失之中。这种失调的日益增加会加重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面临着学校——社会的角色骤变,从单纯的校园 走进复杂的社会,学习应付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缺少吃苦耐劳精神,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其中的过渡充满坎坷痛苦,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自我认同危机。顶岗实习学生流失现象大都说明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出现不适应。

德育课与中职生自我认同的实现

自我认同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中职学校要实现培养优秀劳动者的目标,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认同,把对学生的自我认同教育贯彻到教育和教学中。

德育课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德育课教学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与专业课程、班会课、主题活动等教育途径相比有着突出的优越性,除了课时有保证以外,各门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都包含自我认同教育,也有相关知识点与之相结合。德育课是对学生进行自我认同教育的最佳途径,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制定和落实此教学目标。

中职学校德育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必修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笔者结合日常教学谈谈如何在各门德育课中开展自我认同教育。

(一)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开展准职业人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开展职业发展辅导,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择业观、创业观以及成才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增强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自觉性,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和就业、创业的准备。这门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准职业人”的角色,它对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有着重要作用。

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自身条件,研究分析职业需求,将个人与职业两者进行合理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决策。

一位数控专业的学生谈到:因为中考成绩不理想,我无精打采地来到了石化工业学校,那时候的我虽然嘴上一直说着无所谓,但是心里却是极度的失落、痛苦。每天回家之后爸爸妈妈也不给我好脸色看,还时不时说上我几句。甚至有一次在生气的时候下爸爸满脸失望的看着我说;“孺子不可教也,朽木不可雕也。”我陷入绝望的深渊。

由于这位学生和他的家长对中职教育没有信心,导致该学生在入学后产生了适应问题,这类现象在新生中普遍存在。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倾向,学业特点。学生了解到自己具有多元智能,除了语言、逻辑智能外,还具有其他智能,在中职学习环境中,自己的多元智能可以得到充分发展。实践证明本校优秀毕业生的事迹,对学生有着良好的榜样作用。通过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特色,学生逐渐接受“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职教信念,重新确立对学业和生活的信心,认可自己,规划自己。

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制订生涯发展计划,包括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可行性条件分析。如中期目标,了解知名企业员工所需要的条件,争取进入以知名企业冠名的班级,走好进入知名企业第一步。

一位学生在作业中写道:“经过笔试和面试等层层筛选后,由36名青春洋溢的学生组成的‘拜耳班’正式成立了。随之,我们班也成了全校的焦点,我们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代表了整个班级的形象,所以大家都不敢有丝毫懈怠。更重要的是大家能体会到学校和公司对我们班倾注了百分之百的关怀和爱护:在硬件上学校提供了一流的教学设施;从软件上学校给我们配备了最好的班主任和专业课老师。”从中可以看出,进入企业冠名班的学生自我认同感得到提高,这对他今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职业道德基本规范,掌握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增强职业道德意识,养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指导学生掌握与日常生活和职业活动密切相关的法律常识,成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个体自我认同危机的实质是自我评价的困境,个体处理不好“社会角色”与“自我”的关系。个体承担的社会角色有悖于个体的兴趣、爱好、志向、意志,而且个体不能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不认同自己在角色行为中的价值。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让学生认同自己的社会角色——准职业人,而不是前途无望者,充分发挥自我的能动性,将社会角色与自己的角色很好地结合起来,理解自己所承担的社会角色的意义,表现出对角色的热爱和尽责,在职业学习中找到自我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改变不合理的自我认知

《心理健康》是一门德育选修课程,本课程坚持心理和谐的教育理念,任务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成长、学习、生活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心理行为问题,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自我认同教育渗透在心理健康课的始终。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正确认识自我发展中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懂得挫折和困难的积极作用,逐步培养自己成熟、理智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体会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开发心理潜能;积极接纳自我,学会欣赏自我;敢于接受生活的挑战,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能够做到认识自我、定位自我和实现自我的综合统一。

心理教育要先发现问题,再对症下药,才能有良好的辅导效果。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自我认同危机直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不合理的自我认知。ABC理论告诉我们,认知是情绪和行为产生的中介,引起人们情绪和行为问题的不是客观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培养自我认同感可以从发现和纠正学生的不合理认知入手。

学生中存在着各种认知曲解,如:“我是差生”,“我是天生的失败者”,这是认知曲解中的“贴标签”,一旦学生将自己归类为差生,他的行为举止就会越来越像差生,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中考失败,意味着我不是个好学生,我的人生失去了价值。”这是“过度引申”,这种认知方式容易让人产生悲观失望、一蹶不振。存在“糟糕至极”信念的学生会消极预测未来,“这次面试不成功,我完了,没有企业会要我。”

通过这些不合理自我认知,可以看出学生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自我定位就是个体根据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认识,从自己的素质、需要出发对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进行自觉地选择。没有合理的自我定位使个体容易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失去生活的主动权,迷失自我、丧失自我。不合理认知通过言语表现出来,容易被教师察觉。而不合理认知产生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方面的。教师透过现象看问题,要以学生的不良认知为切入点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解决学生的自我认同危机。学生建立理性认知,就能更客观地看待自己,更好地适应生活环境社会。

(三)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和社会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存在不合理认知的学生,往往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强调“社会适应良好”这一标准 ,不突出社会积极、主流价值观教育。而《哲学与人生》、《经济政治与社会》这两门显性德育课程则强调这一点。

《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

在哲学原理教学中,教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诸多的原理都可以与学生自身成长相联系,让学生获得启迪:如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制约个人成长的因素有很多,学会选择有利于自己成长的联系;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原理,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原理,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自身矛盾是个人发展的动力;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事情成就大成功;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原理,人的一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挫折中积蓄前进的力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规划人生要做到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不能仅凭主观想象。通过哲学课教导学生要争取生活的权利,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要以科学的理性精神为指导,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感性与理性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私德与公德的关系、存在与发展的关系,用坚强意志去实现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生活目标。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我发展作睿智的思考,在生活中做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相统一。

例如教学中经常使用叙事方式来帮助学生建立自我认同。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周记、打工传记来深入观察、反省、了解自己,也可以指导学生阅读名人传记,从成功的人士那里找到自我的影子。又例如,让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让学生尝试勾勒自己的一生形象,明确人生价值取向。在叙事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自己的理解和评价,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判断,观念得到进一步澄清。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思人生重大事件中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提取反应自己个性和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这门课的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该课程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解决学生对社会现象似懂非懂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合理自我定位。

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首先,让学生想象自己未来的幸福生活包括哪些内容?学生们认为包括房子、车子、孩子、旅游休闲、赡养父母等,不断做“加法”。接下来让学生预算实现这些项目所要花费的费用。比如房子,有的学生说需要50万,有的说需要100万。比如买一辆汽车,有的学生说需要5万,有的说需要20万;一辆汽车每月的花费,有的说800元,有的说1000元……教师带领学生把所有的项目作了折中预算,学生面对约300万的总价唏嘘不已。学生纷纷开始说,我不要汽车了,我不要旅游啦……他们做起了“减法”。中职生对自己未来的收入和支出缺乏合理的估算,存在攀比消费心理,对社会现象缺少深入了解。教师将问题具体化,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生活理想,培养科学的消费观念。

《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如开展专题社会调查,亲身体验老百姓的生活,发现社会问题,为社会发展献计献策,反思自我价值,加快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还可以开展主题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参观学习、拓展训练中受到教育。

中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 努力培养面向生产、建设、和服务的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除要求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更强调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养。而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无不是建立在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我认同感基础之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指出:“教育不仅仅是为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目的来对待。”中职生自我认同水平的高与低关系到我国劳动者群体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德育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自我认同教育,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育人效果,让更多的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参考文献:

[1] 张晓宏陈建军.论职校生自我同一性危机及其建构[J].职业教育研究

[2]刘合群梁洪泽主编.“百分百”中职教育新理念[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马建青主编.高中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4] 尹岩.论个体自我认同危机 [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5] 温丽娜.论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结合培养中职生健康人格[J].科教文汇

[6]江怀芹.用叙事方式培养中职生的合理自我认同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7] 杨应云.浅析中职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8]沈烈敏.学业不良心理学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