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积极防控糖尿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每当春节等假期过后,去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增加很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久坐不动、饮食丰盛、以车代步、酒席宴请等生活习惯成为酝酿糖尿病的温床。《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与控制现状》调查显示:截止到2013年9月,我国 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达11.6%,糖尿病前期人群达到50.1%。我国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糖尿病患者,还有5亿左右的糖尿病“后备军”正成长。令人担忧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糖尿病这个“隐形杀手”,仍然在继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此,我们请到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吴深涛主任,请他为大家讲解糖尿病的预防。
食品与健康:最近,有一个话题很受关注,就是“发生了糖耐量受损,是否就意味着患上糖尿病?”很多读者都有这个疑惑,您能否为大家解答一下?
吴深涛:糖耐量受损也叫做糖尿病前期,离患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遥,及时采取措施控糖能避免或者推迟得糖尿病。但是很多人心存侥幸,觉得“偶尔一两次血糖超标不要紧,少吃两口饭就行了”。事实上,只要出现糖耐量受损,就要开始积极、正规地进行干预,先从生活方式找原因,因为良好的生活方式能非常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是基因缺陷与生活方式伴随的、内分泌系统失调引起的代谢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功能失常所致的。糖耐量受损时,最适用的办法就是“健康教育、饮食控制、适量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是一种进展性的疾病,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基本措施。糖耐量易受损的人以胖子居多。控制血糖,应先从减轻体重、缩小腰围开始。研究发现腰围过粗(男女分别超过90厘米和80厘米),身体超重人群或者有糖尿病家族病史的人群发病率更高。出现糖耐量受损后,可以接受专业、科学、个体化的健康咨询,制订适合自己的饮食方案,再根据自身情况,挑选适合的运动方法。比如可以有意识地少坐电梯,多走楼梯;少碰快餐和垃圾食品;肥胖的人可以多做家务、多运动,或者找几个朋友一起搭伴减肥;根据每天的活动量选择用餐量等。这一点一滴的改变,都会帮助胰岛功能恢复,从而远离糖尿病。
还有一部分人与之相反,一旦出现糖耐量受损就非常紧张,央求大夫给开药治疗,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也有不少刚被查出糖尿病患者,治病心切,急着吃药,恨不得一两天就能把病治好。一般情况下,新诊断的血糖轻微升高糖尿病患者应先进行饮食控制,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生活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肥胖者减肥,坚持1~2个月左右血糖大都会下降的。如果采取这些措施后血糖控制满意,就可以不吃药,即使再好的降糖药长期吃下去多少都会有一些副作用的。只有经上述措施后血糖控制不满意者,还要根据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选择适当的降糖药物治疗。
食品与健康:引发糖尿病的原因是什么呢?如何才能远离糖尿病,降低致病风险?
吴深涛:引发糖尿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吃得太多,动得太少”。此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隐身的“致糖炸弹”也能影响内分泌系统,而引起血糖升高,比如睡眠少、焦虑、抑郁、二手烟、芳香剂、双酚A等,这些不健康因素都需要远离。具体方法有如下几点:
1.改善睡眠:劳累了一天,充足的睡眠可以使身体得到休息,胰岛细胞更好地休养生息。但是,现在很多人都睡得很晚,午夜后入睡成为家常便饭。慢性失眠是糖尿病发病、病情恶化的主要风险因素。《科学转化医学》上的研究文章显示,每晚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的人出现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性会增加4.5倍。即使是一个晚上缺乏睡眠也会导致人体出现胰岛素抵抗的迹象。糖友们一定要早睡早起,提高睡眠质量。
2.严格戒烟:美国国家环境卫生科学研究所发表在《环境健康展望期刊》上的一份报告显示,大人吸烟会增加家中孩子日后患上肥胖症的风险。特别是孕妇产前经常暴露在二手烟的环境中,孩子日后患上代谢综合征的可能性更大。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请尽早戒烟和避免接触二手烟。
3.少用芳香剂:各种空气清新剂、香水、花露水和家庭清洁用品都含有使人代谢紊乱的化学物质,扰乱激素分泌水平,从而增加人们患糖尿病的风险。因此,避免使用成分中含有“香料”或“香精”的清洁护理用品,选用不带香味的肥皂和天然洗涤用品,如茶粉、淘米水、小苏打和白醋等。
4.远离双酚A:很多塑料饮水杯与餐具中都含有双酚A,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研究显示双酚A与脂肪细胞加速生长、胰腺细胞功能遭到扰乱之间存在关联,而后两者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双酚A存在于很多底部标有“7”的塑料制品中,所以最好选择玻璃材质或专用于食品类的不锈钢材质的水杯与餐具。
食品与健康:众所周知,严重威胁人体健康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并发症。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是最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对于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您有什么建议?
吴深涛: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最关键的是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降压、降脂、戒烟。血脂控制不良,是心脑血管并发症的罪魁祸首。糖尿病患者需要更早、更积极地控好血脂,指标要比一般人要求更严格。
此外,糖友的血压最好不超过130/80毫米汞柱,至少要低于140/90毫米汞柱;要定期检查心电图;大于40岁或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蛋白尿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防止血栓。另外,每隔3到6个月要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这个指标每下降一个百分点,糖尿病相关风险会下降20%,减少20%的死亡率和15%的心梗发生风险。HbA1c小于6.5%算达标,高龄老人控制在7%左右即可。
食品与健康:不少糖尿病患者都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血糖越低越好。对此您怎么看?
吴深涛:认为血糖越低越好,这的确是很多糖友容易产生的误区。有些糖友为了让血糖值更“漂亮”,不惜饿肚子、多吃药。高血糖一时半会不会要人命,可低血糖的危害更严重,重度低血糖甚至会导致昏迷,危及生命。特别是对年老体弱和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过犹不及”,血糖降得太快、太低,或反复发生的低血糖,反而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风险,甚至诱发心肌梗塞、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多种原因可以引起低血糖,常见的有进餐不定时、体力活动过量、胰岛素注射过量或注射部位不准确、自行加用一些有协同作用的“降糖制剂”等。因此,糖友出现的饥饿感,或有出汗、手抖、心慌、面色苍白、烦躁等症状时,要高度警惕低血糖。此时,首先要保持镇静,身边有血糖仪的可以先测血糖,确定是否为低血糖。无论是否测血糖,都应立即喝糖水或含糖饮料、进食糖果或葡萄糖片。低血糖随时可能发生,因此糖友不妨随身备点糖果。糖友应尽量保持健康饮食方案。三餐及零食都应准时、适量。酒精会导致血糖降低,糖友切忌空腹饮酒,饮酒前及饮酒中应吃点食物。运动也易导致血糖下降,糖友锻炼前应询问医生是否应吃点东西。出现神志不清、突发昏迷等严重情况时,身边的人应及时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如果低血糖每周发生多次,糖友最好去看医生。反复低血糖发作容易导致无知觉性低血糖综合征,此时患者身体不再发出低血糖信号,可无前驱症状而迅速进入昏迷状态。改变或调整用药通常会有一定的帮助。
食品与健康:对于糖尿病患者,您有什么饮食方面的建议吗?
吴深涛:现实生活中,不少糖友的生活习惯不改善,过分依赖药物治疗,结果使病情不断发展。平时在电脑前久坐不动,出门就开车,甚至认为有了“高级降糖药”就把运动抛在脑后,血糖刚控制好就大吃大喝,使治疗效果功亏一篑。糖友们在坚持运动、正常用药的情况下,饮食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少吃高脂以及油腻的食物。每天摄入的胆固醇小于300毫克,少吃反式脂肪、快餐,烹饪方式少油炸多蒸煮。
2.不要拒绝碳水化合物。谷物里含有身体需要的微量元素(如维生素D等)以及神经生长的营养,长期不吃主食可导致其他疾病。可在医生指导下,保证碳水化合物提供总能量的50%~60%。
3.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蛋白质应占每天食物热量来源的15%~20%,其中优质蛋白应超过50%,如蛋清、鱼肉、虾肉等。
4.尽量不喝酒或少喝酒。女性糖友酒精量每天不超过15克(相当于450毫升啤酒、150毫升葡萄酒或50毫升低度白酒),男性不超过25克,尤其不要空腹喝酒。
5.盐的摄入每天6克以下。做菜时用了味精、酱油、酱料等含盐高的调料,就要少放盐。不妨增加一些桂皮、花椒、香叶等调味料,以增加菜肴的鲜味。
6.适当补充微量元素。糖尿病患者容易缺乏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锌、铁等微量元素,可根据营养评估结果适量补充,长期服用二甲双胍的人应注意防止维生素B12的缺乏。
总而言之,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控制好血糖,糖友们就能像健康人一样享受美好生活。糖尿病是慢性疾病,我们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做到“多知、少吃、勤动、放松、用药”结合。多了解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防治办法;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避免大吃大喝、吸烟喝酒;抽出时间来坚持运动,减轻体重;心情开朗、豁达,保持乐观的心态,注意劳逸结合;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必要时适当用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驾驭饮食疗法、运动疗法、药物疗法、血糖监测及糖尿病教育“五驾马车”,就能延缓疾病进程、预防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