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半脊峰,雪线上的生命动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半脊峰,雪线上的生命动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04.28BC至C1晴转小雪

从BC往C1的沿途中,一路都是陡坡,坡度约为30-40度。路面很滑,队友们走得比较辛苦。路上有较厚的积雪,大家都是穿着高山靴和雪套前行。

快到营地时,有一段较陡的坡,雪很厚,有很多隐藏的雪洞,具体深度不得而知。表面只能看到积雪,一不小心就会踩空落下去。这点老船长深有体会。呵,不过老船.长是天生的乐观性格,两腿深陷洞里了脸上还是露出孩子般的灿烂笑容。

下午2:00第一批队员到达C1,海拔高度约为4450米。从这里开始就可算为半脊峰的雪线。“雪线”是个专业名词,是指每座雪山常年积雪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

先头部队都跟着曹老大和罗彪他们忙着建营地。学到了几点小知识,一是在选择营地时,先要观察山体、方向、风向、坡度、雪崩距离等等要点;二是定好营地后必须先用铲子将冰面上的积雪全部铲掉,直至露出冰面,然后将冰面压平再开始搭建帐篷;三是营地帐篷门须朝山下,帐尾各个周边要用雪堆固定以防风雪吹走。还教我怎样用筷子固定帐篷前门的门线,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弄起来可费劲了,要将筷子横着硬硬的冰里,这个难度可想而知。

看着飘起积雪,突然想起句话来:享受飘雪一刻。很美的感觉。

回想一路走过来,发现自己居然没有出现高反,当时心里觉得蛮幸运。但到了傍晚,开始感觉头部有轻微的疼痛,晚饭后头部剧烈地痛起来,到了一呼吸就痛的状态,一个晚上转辗反侧难以入眠,第一次感受高反,原来是这么的痛苦。

04.29C14450米晴转大雪――转小雪――转晴

昨晚一夜未眠,海拔4450米雪地里的寒气不断袭来,背部凉得很,夜间醒来数次,头痛欲裂。早上一问,全队的队友大都有头痛症状,看来我们都逃不过高反,只不过是轻重之分。早上7点过后,走动了一小会,我的高反竟然好了,拍拍头也不痛了,竟然没再留下一丁点头痛的痕迹。真是奇怪。

上午听技术装备课时,教练们一再强调挂在安全带上的只需要用得着的技术装备,其余的无须累赘。因为在高海拔地区,头脑反应本来就因缺氧而显得极迟缓,对于携带的技术装备越简单就越好理清头绪。

结组行走前我们练习做8字结和蝴蝶结。学习了遇到冰裂缝滑坠时的应付措施:当某一队员不慎滑坠冰裂缝时一定要大声喊出“滑坠”二字,好让其他队员在原地上用冰镐作好制动保护后再想办法抢救滑坠队员,不然极有可能都会随着滑坠队员一起拖落到冰裂缝导致山难发生,这是雪山结组行走时非常重要的环节,教练让我们一定铭记在心。还强调行走的过程中须保持绳距,不要拉得太紧,也不要太松,太紧会一把将队友拉倒在地,太松一旦滑坠时绳子在瞬间使不上有效的力量。

再做打保护、下降、上升及过结点的训练。上升依靠上升器,下降依靠八字环或ATC(两种均为下降器),拥有好的装备也需要掌握好的使用技术,这样在雪山行走中更能保证安全。过结点则是上升和下降当中遇到的最多最常见的环节,每过一个结点,都需要先将自己在保护站里做好保护,保证自己的身体在安全范围之内,才能将上升器或下降器转换到另一条路绳上。滑坠应急制动是雪山行走中最重要的训练课程,滑坠的那一瞬间关系着生死存亡。教练强调:在冰雪坡横切时,靠雪坡那边的手握着镐头,铲头向前,镐尖向后。如若队员发生滑坠,应倒向雪坡那方,用身体的重量把冰镐向下压进雪层,另一只手抓着镐柄顺着镐柄向下移,最后双手牢握冰镐,把头脸转向镐头的另一方,防避铲头伤及头部、脸部,最后曲腿,提起脚跟,两膝张开。如果队员的头部是朝坡下滑坠时,非常危险,第一时间在制动的同时应紧接着将头部和身子调转过来,其他制动的动作和上面一样。当这些动作完成后,队员才可以在安全情况下缓慢起身或等待援救。有资料表明,在雪山上的各大山难当中,1/3是出于雪崩及其他因素,2/3是出于雪山滑坠。因此,滑坠在登雪山当中是一件绝对要提高警惕的事情。

在我们训练的中途下起了一场大风雪,持续了有十五分钟,大家的衣服全湿了,但每个人依然热情高涨。

04.30C1至C25000米晴夜间转小雪

9:50从C1出发。今天的路程走得非常辛苦,一路都是上坡路,约有40多度,并且全是厚厚的积雪,积雪厚度约为50-80CM。还好,刃脊探险的朋友先把路修好了,我们沿着他们的脚印走。队伍都在缓慢中前行,领队控制速度,好让所有的队友都保持在相差不多的距离间前行。

上午的太阳光正好迎面照射而来,灼热得让人躲闪不及。一路回头,都能看到C1的营地。每上一个大坡,队友们都会歇下来喘喘气,有的甚至坐在雪地里不想挪动了。越往上走,路越难走,但视野越开阔,风光也越美。路还是要继续前行,快门也还要继续按下。

只是今天的路线让我颇有疲惫之感。最后一个大坡,上得我恶心极了,曾一度的想要停止前行,疲倦得全身发虚双脚发软,双手撑在冰镐上几乎能安然入睡。双脚在相互折磨,思想在不停挣扎。幸好,后一段路得到了罗彪的照顾,并且一个劲地催我前行,提醒我不要停下太长时间,好不容易我挺到了C2。

一到C2营地,我整个人就瘫掉了,坐在背包上再也不想动了,反胃得很,想吐却一直吐不出个啥来,坐在那里几次要睡着。曹老大过来两次,帮我拍了拍背,告诉我一定要多深呼吸,调整好身体状态后多喝些温开水,末了,提醒我赶紧穿上羽绒服别着凉。当时我连感谢的话也说不出来了,整一个人倦得回不了神。

不知过了多久,才慢慢挪到自己的营地,看他们搭帐篷。两个帐篷连在一起了,里面是相通的,两帐之间可以一起做饭吃,一起聊天,当时大家把它们叫做“话吧”,很有意思。

05.01C2至5430,5430至C2,C2至C1晴

从C2往5430米先是一段雪坡,后面的大冰坡更是险陡艰难,要攀冰前行。这几天的雪山行程,每一天的行进强度和难度都要比前一天大许多。大冰坡最初一段的坡度约六十多度,七十多米高。整个坡壁的路绳早已铺好,保护站也早已建设完毕。在这个冰坡下面,老大将队伍分成几个小分队,按分队上坡冲顶。冰坡的开头3米几乎是个直角,最难的就是这个开头。

在攀冰时,由于我的踢冰技术还不太熟练,冰爪一直使不上力,冰爪前齿踢冰时也卡不住冰壁,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是徒劳无功。还有身体的平衡点没及时把握好,每踢完一次冰后都无法让自己安稳地从冰壁上站立起来。踢冰真累啊,没有力量是不行的,冰爪卡不住冰壁也是不行的,身体贴不住岩壁也是站立不起来的。这回我总算是真正体会到实践中踢冰的难度了。

攀冰时我们使用的是行走冰镐,用镐头扎进上方前行的冰壁里后再一边踢冰一边拉动身子上升。自我总结在使用上升器和过结点时程序还算合格,只是手臂力量欠缺,手往上拉一会上升器就会出现酸痛,想想这登顶的路程可达百多米,要多辛苦就有多辛苦。不过休息时依靠保护点做支撑,第一次将自己悬挂在真正的半空之中,对自己的技术装备产生了一些信赖感,人挂在保护点上也很安全很舒服。休息的同时可以抬头看到队友攀冰的背影,在阳光之下,那些扭动的身子显得极其美丽动感

上完冰坡后,是一大段的雪坡,雪厚坡陡,也只能依赖上升器前行。不知不觉中,12:30,登顶了!哈哈。终于上来了! 5430米,对于我来说,是个新顶点,这种高海拔带技术含量的攀登还是头一回。登顶的成就感在瞬间突袭而来,喜悦之情即刻间溢满心间。

我们21个队员都登顶了,且21人中大部分有高反,每个队友都很坚强,登顶时,个个都激情万丈卯足了精气神儿。

从顶峰下撤时,我一个人使用8字环下降。李宗利和罗彪用大嗓门一直在提醒我过结点时一定要先做好保护。下降轻松多了,在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加快速度。到冰坡下降时,马爹刚好在下面,他就帮我拉紧绳索,让我好操作,一路顺利下降。

C2往C1下撤的最后一个雪坡,老船长和我是一路滑行,一边滑一边开心地乐呵。后来发现曹老大也是这样滑下来,很过瘾。指北针则是滑一段走一段跳一段,一路手舞足蹈欢快得不行了呵。

晚饭时没什么胃口,吃两口就不想吃了,这是在雪山上吃的最少的一次了。奇怪,难道是登顶后遗症不成?夜里大家闲聊,肖明说很想吃猪肉煮菜汤,我说想吃野猪肉煮的清汤,那汤真甜美啊。想想这些天啊,我们都是清汤寡水的,真不容易啊。后来肖明索性拿出一包密藏许久的鹌鹑蛋,我数了数,有十个呢。我们用鹌鹑来烧米线,这可是这些天吃到的最美味的食物了。美餐后聊天,聊着就睡了,睡着时在梦里想:睡个好觉,明儿到BC再FB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