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亦真亦奇亦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亦真亦奇亦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诗歌的起源和音乐分不开,我国古代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古典诗,基本上是由各种乐曲的歌词演变而成。但是以诗歌的形式直接描写音乐的名篇却不是很多。高中语文教材选用了两篇“音乐文学”中的杰作――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语文老师往往会将两诗做比较阅读教学,使学生加深认识。教学实践中,鲜有人提到中唐诗人韩愈的写乐诗《听颖师弹琴》。笔者以为若能三诗并讲,将会给学生更深的印象、更丰富的感受。且《听颖师弹琴》不过百字,文字平易,便于实际教学。现将三诗比较如下:

一、创作方法不同

《琵琶行》用的是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原则,认为反映人民生活的疾苦,是诗歌存在的现实意义,这一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代表作正是《琵琶行》。诗如实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的精彩画面,叙说了她的悲惨身世,在表达无限同情的同时,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和被贬江州的郁闷也跃然纸上。从音乐描写上来说,《琵琶行》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比,再现当时琵琶女弹奏乐曲之美妙。比如说用骤然而至的急雨、款款而谈的私语来分别描写大弦和小弦的声势和音韵,不仅让读者通过调动日常生活的感受来产生强烈的共鸣,而且还能让我们对大弦和小弦的乐声产生鲜明的对比。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间关莺语花底滑” 和“冰泉冷涩弦凝绝”两句;再比如说用“大珠小珠落玉盘”来比喻和谐的两弦齐奏,用“银瓶乍破水浆迸”来形容突发的乐声,用“铁骑突出刀枪鸣”来描述激越的乐声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听颖师弹琴》和《李凭箜篌引》则不同,它们都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来表现声音,鲜明地表现出浪漫主义的特征。但二者又有区别:《听颖师弹琴》发挥了丰富的想象,描摹琴声忽而柔和婉转(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忽而激昂高亢(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忽而舒缓悠扬(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忽而如攀绝壁(跻攀分寸不可上),忽而一落千丈(失势一落千丈强),写得跌宕起伏,体现了韩愈诗歌笔势奔腾、想象奇特、不同凡响的特征。《李凭箜篌引》中想象的大胆、奇诡则又远远超过了韩诗,充满怪诞奇异的色彩。短短的诗行间,写生物有芙蓉、兰花、凤凰、老鱼、瘦蛟、玉兔,写人物有天上紫皇、竹下女神、月里吴刚、山中神妪。它们或喜或悲,或沉醉或欢笑,神态各异,举动不一,五光十色,令人目眩。李贺笔下的乐声,不但响遏行云,甚至“石破天惊逗秋雨”,这样的想象和夸张,非“诗鬼”谁能为之!

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区别还可从一个细节处看出,即对“泪”的描写。《琵琶行》中是“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真实地记录了音乐的感人力量;《听颖师弹琴》中写泪则是“湿衣泪滂滂”,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乐声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李凭箜篌引》不写作者感受,却写乐声使“湘娥啼竹”,用离奇的想象让传说中的娥皇、女英下泪,进而表现乐声的凄惨动人,更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二、诗歌结构各异

《琵琶行》共分四部分,依次写遇琵琶女出场、琵琶女弹奏、琵琶女自述身世、作者的感喟,层次分明,前后照应,浑然一体。作者用这样的顺叙结构,委婉曲折,周详明晰。

《听颖师弹琴》则采用层层推进结构法,首先刻画音乐,刻意描写音乐的变化,再徐徐点出琴声的来由。前六句两句一意,七到十句一句一意,错综变化。在句式上,全诗以五言为主,杂以七言,表现乐曲的变化和感情的跳荡。读来只觉如在山阴道上,周围景物让人应接不暇,突出体现了一个“奇”字。

《李凭箜篌引》的结构又有不同:它先渲染乐声产生的艺术效果,再点明李凭在弹箜篌;又用两句直接描写声音,却着重刻画奇异怪诞的艺术境界,通过外界事物的反响来反衬李凭技术的高超;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旧唐书》说李贺“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这首诗正形象地表现了李诗结构上的“险”和“怪”。

三、比喻各具特色

《琵琶行》的比喻用得非常精确传神,比如用“急雨”和“私语”来写乐声的粗重沉闷和幽细圆润,用“珠落玉盘”和“间关莺语”来喻乐声的清脆悦耳和婉转流利,用“银瓶乍破” “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来突出乐声的高亢雄壮等等。看到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如同化身江州司马,亲临现场聆听了那一段绝伦乐声。轻徐悠扬的前奏让我们唤起了沉思中的记忆,随着轻快流畅的乐曲声,愉悦之情自然流露。但乐声陡然一转,逐渐变缓,幽细如游丝一般,似悲恸,似抽泣。就在“无声胜有声”之际,琵琶声蓦地转为高亢嘹亮,我们仿佛置身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气吞万里如虎”。“四弦一声如裂帛”,至此曲终,戛然而止,意味深长,让我们不由得浮想联翩。

《听颖师弹琴》中对琴声的比喻则有新颖奇特的特点。其中,有的以声喻声(“昵昵儿女语”“喧啾百鸟群”等),有的以形喻声(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也有的以人的意志气度喻声(划然变轩昂)。细细一分析,白诗多是以声喻声,只是听觉的比拟,而韩诗是“听声类形”,在以听觉写听觉的同时,又把听觉转化为视觉了,这就见出韩诗的奇特之处。

《李凭箜篌引》中的比喻另给人一种色彩绚烂的感觉。那变化万端的乐声,清脆如昆山玉碎,柔和如凤凰鸣叫,凄切如芙蓉哭泣,欢快如香兰含笑。这里面,有以声拟声,也有以情态拟声,还采用了拟人手法,以花草的泣与笑喻声音的悲与欢。

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三首名作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它们都同样让人爱不释手。三首诗各自的风格,又正是白居易、韩愈、李贺三位大诗人的个人写作风格。白居易力求再现琵琶女那美妙的乐声,以真实的笔墨书写内心的真情,是为“真”也;韩愈在短短百字的诗歌里,以丰富奇特的想象比喻展现了颖师技艺的高妙,为“奇”也;而诗鬼李贺秉承了他一贯怪诞的诗风,为我们构造了一个离奇怪异的世界,是为“怪”也。以此作为三首诗艺术风格的形象概括,简洁明了,能让读者对三位大诗人的创作风格有更进一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