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开放和包容建构深度课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开放和包容建构深度课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为了促进学生充分地理解学习内容,在课堂上学习得更加自然、更加深刻,教师应该有开放的心态,以学生的学为课堂的主线,允许他们信马由缰,包容他们的奇思妙想,并作出最适当的引导。

关键词:开放 包容 深度课堂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41-01

数学是一门强调理解的学科,在数学学习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认知平台,让学生通过对一些素材和问题的研究达到对数学问题的领悟。在这个平台的搭建中,教师要包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突发奇想,要引导学生去刨根问底,使数学课堂具备应有的深度。

一、审时度势,因势利导

如果数学学习内容仅限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那么教学就缺少了个性。在数学教学中,首先要求教师根据教材的编排体会其中的知识点、重难点,然后结合本班学生的特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应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应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应该为教师的课堂教学轻松驾驭。

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的《认识负数》一课,他给学生提供了5个-2,分别是停车场的地下二层、盆地的高度、气温中的零下二度、银行卡结余负2元,以及儿子的身高-2厘米这样五个情境,在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中,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体会出了负数的含义。在多样的体会、交流、争辩、揣摩等活动中,学生不但接触到了负数,认识了负数,还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为负,为什么这些数是负数,以及负数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从现场教学的效果看,他们对概念的认识非常深刻,建立起了清晰的数感。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在看到老师儿子身高为负2厘米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发笑,没有任何学生认为这个身高不存在,相反在他们心中都有明晰的概念:这个负2厘米是相对于一个标准而言的。所以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知道张老师是以什么为标准确定“0”上。

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开放的,学习材料是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张老师像变魔术一样将这些知识背后的数学本质一个一个凸显出来,学生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二、深度挖掘,力促理解

数学教学要以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掌控力为目标,这个掌控力的前提是学生的深刻理解,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能把握其中的细枝末节。在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其余学生在倾听的基础上有效率地参与,共同推进对知识的研究。

例如,《长方体的体积》教学中,我提供给学生这样一个问题:一个长宽高分别为20厘米、12厘米和10厘米的长方体容器中装有8厘米高的水,现在将容器翻转,让原来的侧面朝下,容器中的水高度是多少厘米?学生先独立尝试,然后全班交流做法,大部分学生的做法是先计算出容器中水的体积,再除以原来侧面的面积(现在的底面积),从而计算出水的高度为16厘米。但是一个学生提出只要一个算式:8×2=16厘米,很多学生认为他是猜测的,只是碰巧而已,然后该生给大家展示自己的做法,让大家信服。原来他发现原来的底面是长方体的长乘宽,现在的底面是宽乘高,这样两个底面中有一个共同的乘数(宽),所以只要看长与高的关系就可以了,而长方体的长是20厘米,高为10厘米,侧面积正好是底面积的一半,所以水的高应该是原来的两倍。

这样的想法与大部分学生不同,利用了长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而其他学生是着眼于体积等于长乘宽乘高的具体计算方法,比较起来,该学生的方法不仅巧妙实用,而且具备了初步的整体思想,教学中我们只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深度挖掘学生的个性化方法,那么学习自然深刻起来,学生的收获将是多元的。

三、敢于创新,有容乃大

创新是数学的灵魂,在我们的课堂中,不必拘泥于课堂结构的完整,当学生的创新苗头与课堂预设有矛盾冲突的时候,我们要偏重于学生的思想呈现,哪怕这样的想法与主流价值观有区别,我们也要包容学生,鼓励他们的个性化学习。

例如,《图形覆盖的规律》教学中,我让学生自主探索在连续的十个数中框出相邻的两个数、三个数和四个数的不同可能性,并且给学生准备好表格,让他们对照表格填上总数、框出个数、移动次数和所有可能性等几栏,以便他们在填表的过程中发现其中的规律。但是在活动之前有一些学生提出不必这么麻烦,他们观察到另外一个规律;比如说框出连续的4个数,那么最后有3个数是不能作为4个数的开头的,这样只要用总数减去3就可以得到所有的结果。在学生的演示下,大家都认可这样的方法,所以我及时调整教学过程,让他们以这样的方法为主线展开实践,并与事先准备的方法对照,寻找两种思路之间规律相通的地方。这样的调整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现实,让学生从结论逆流而上,加深了对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总之,我们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灵动的、生动的,我们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这样的顺势而为会促使数学课堂教学向高效和深刻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辉蓉. 数学诊断式教学设计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胡琼. 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