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68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口服)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治疗前与治疗8周后血清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内皮素的水平变化。 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前比较,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水平升高(P<0.05),内皮素水平下降(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稳定性心绞痛;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单位:113008 辽宁省抚顺市新抚区人民医院

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来,一些临床试验结果表明血管内皮功能对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探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有效药物是冠心病治疗领域的又一方向。本研究拟通过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冠心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入选的68病例来源于2008~2010年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患者,且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中医辨证标准参考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2],并排除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疾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9.32±7.45)岁,病程1~22年,平均(13.64±4.58);观察组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50~84岁,平均(68.71±8.36)岁,病程1.2~21年,平均(14.07±4.48)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上无差别。

1.2 方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口服液(吉林敖东延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一次10 ml,3次/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调脂药、倍他乐克等)。两组均8周为一个疗程,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给予硝酸甘油含服。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空腹抽血检测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及血脂,采血前24 h禁酒及高脂饮食。血清NO的测定: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按NO检测试剂盒(购于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说明书进行操作。血清NOS的测定:采用化学比色法,亦按NOS检测试剂盒(购于南京聚力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说明书进行操作。血浆ET测定:血浆ET浓度测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操作按分析药盒(购于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操作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均数非配对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经过8周治疗后,NO、NOS值均较前升高,ET值较前有所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NO、NOS及ET变化更加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血浆ET和血清NO、NOS水平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组NO、NOS及ET含量变化

注:与治疗后比较,*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现代“损伤反应学说”认为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损伤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环节,VEC损伤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是冠心病急性发作和进展的重要因素。冠心病患者存在广泛的内皮细胞功能改变,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机体内有对VEC存在保护和损伤两方面的因素,一氧化氮 (NO)、过氧化物歧化酶(SOD)等具有5内皮功能可反映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对血管壁的影响与血管自身修复能力,它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NO、NOS和ET均是反映内皮分泌作用的重要指标,对血管舒缩的调节起到关键作用,NO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异常与一氧化氮的代谢异常密切相关。NOS是NO合成的限速酶,NOS的作用下,体内的左旋精氨酸和分子氧发生反应,脱去左旋胍氨酸而释放NO。ET是迄今为止体内最强的缩血管活性肽,同时具有较强的生长因子样活性,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方式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内皮细胞受损,NO、NOS分泌降低,ET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进一步加重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中成药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之一,在我国冠心病临床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其疗效已得到肯定,但长期使用中成药能否改善内皮功能尚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血府逐瘀口服液是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中医传统名方血府逐瘀汤的改型新药。主要由桃仁、牛膝、生地黄、枳壳、川芎、赤芍、红花、当归、桔梗、甘草等11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能。其中桃仁、红花、赤芍、川芎、当归活血化瘀,柴胡疏肝理气,桔梗利气,怀牛膝引血下行,枳壳理气,诸药合用行气活血。研究表明 [3]本方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状动脉血流,降低心肌耗氧量,清除氧自由基,降低血管的外周阻力,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本研究观察经过中西医结合治疗后NO、NOS均有明显改善,ET水平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与文献报道一致[4]。提示活瘀疗法的疗效机制可能与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促进NO、NOS释放有关。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72-1473.

[2]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冠心病中医辩证标准.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257.

[3] 伟,马晓昌,汪晓芳,等.精制血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临床观察.中医杂志,2000,41(8):471-473.

[4] 刘剑刚,徐杰,董国菊,等.血府逐瘀口服液对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