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石屏的民居建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石屏的民居建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院院有水井,村村磨豆腐;山山种杨梅,民族擅歌舞;老幼爱米线,男女喜酸辣。”这说的是滇南文献名邦石屏。石屏历史悠久,山川秀丽,自古以来文化发达,科甲鼎盛,民间就有“五步一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多如狗;家家机杼声,人人诗书契”的说法。正是在文化发达这个重要背景下,石屏建造精良的民居建筑星罗棋布,成为石屏又一颇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景观。

石屏的古建筑是石屏古代文明的载体,也是石屏社会发展进程中最主要的历史印记之一,因此,了解和研究石屏的古建筑,是研究石屏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物证之一。要了解石屏的古民居建筑,就得了解明初汉族移民石屏的历史。明初,江南、中原的大批汉族迁徙到石屏,改变了石屏少数民族占多数人口的民族结构。这些汉族移民把汉文化和其生产方式带到了石屏,把“崇文重教”的理念也带到了石屏,使石屏的文化、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大发展,汉族的合院式住房也开始在石屏落地生根,并慢慢地成为这里的主要民居样式。到了明末清初,人多地少的矛盾在石屏已经很突出了。为了摆脱这种矛盾和由此带来的贫困处境,聪明、勤奋的石屏人要么恪守“耕读传家”的古训,辛勤耕耘,努力提高粮食的产量,同时拼命读书以求取功名;要么“穷走夷方急走厂”,到少数民族聚居的边远之地经商,去盛产锡矿的个旧开矿。清末至民国初年,石屏人通过开矿、经商或努力耕读,积累了不少的财富。他们牢记“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世代昌盛;若不吉,即门族衰弱”的古训,不乱花乱用这些钱财,大多回老家买田置地、起房建屋,给自己和子孙后代营造一个适于耕读的安乐窝。于是,石屏遍布城乡的一院院华屋美厦就这样拔地而起,这些房屋建筑质量良好,虽历经百年风雨,仍然大量屹立于石屏的土地上。其中大多分布于县城(含县城周边的符家营、陶村、张家村、冒合村、松村等)、宝秀镇、坝心镇、龙朋镇等地。 石屏的古民居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矿主、富商的豪宅。这类民居建筑质量最好,建筑面积往往也较大,大门门头、庭院内的额材、花牙子、柱头铺作、柱础、门窗都有很精美的雕刻,属于豪华型的深宅大院,但建造年代较晚,一般建造于清末到民国初年间。一类是文人和官宦人家的民居。石屏的文人和官宦大多看重个人的操守,更不爱过分张扬,因此他们的住宅虽然建筑质量也很好,但不重雕饰,重淡雅清丽的风格,建造年代一般为清朝。最后一类是本地地主和富农的农村大院。这类民居建筑质量中等,建筑面积较大,大门门头和庭院内的雕饰较简朴,属于实用型,建造年代一般在清末到民国初年问。由于石屏自古以来“崇文重教”,故石屏的古民居建筑即使很豪华,然而并不鄙俗;即使简朴,也散发着书香之气。

大门是一所住宅的“脸面”,石屏人是最看重“脸面”,最懂得修饰“脸面”的。石屏民居建筑的大门一般分为门墙和门两个部分。门墙一般是一字门墙和八字门墙,八字门墙比一字门墙气派一些。所谓一字门墙,指的是门墙和大门在一条直线上或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所谓八字门墙,指的是门墙与大门相交之处有一个角度,呈外八字形状。石屏讲究一些的民居大门(含二门、三门)主要有字匾式、四柱牌楼式、西洋式、垂花式四大类。垂花门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四种:一为“独立柱担梁式”垂花门,这是一种构造简洁的垂花门,梁头下端各悬一根垂梁柱,形如樵夫挑担,又称“二郎担山”垂花门;二为“一殿一卷式”垂花门,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垂花门,正面看,如大屋脊悬山形式,粱头下垂着两棵垂粱柱,背面为卷棚悬山形式,柱间装有屏门;三为“五檀单卷棚”垂花门,此种垂花门显得稳重大方,但比不上“一殿一卷式”垂花门轻巧秀丽;四为“卷棚歇山式”垂花门,这种垂花门屋面呈卷棚歇山形式,四面出檐,翼角翘起,倒悬垂花柱,显出灵动飘洒的姿态。

不管是哪种类型的大门,石屏人都要对它进行装饰,如门槛前左右分列雕刻精美的石门枕等,但最下功夫装饰的还是中式大门的门头。工匠们在大约三平方米左右的木质门头上精工雕刻着许多珍禽瑞兽、花鸟虫鱼、人物山水、文字器物,并彩绘得色彩斑斓、金光灿灿。有这种门头的大门石屏人都称之为“花大门”。

石屏民居的院墙一般用土基筑砌,这种院墙由于采用大石块镶砌的基础(墙角)很高,墙壁又很厚,不怕雨淋和水淹,又冬暖夏凉。气派一些的人家,还在大门门墙的两侧镶嵌有拴马用的拴马石。在空间比较宽松的农村,许多人家的大门前还建筑有高大的照壁。

进入石屏民居的大门和门堂,一般还不能到达这户人家的主院落,大门与二门之间大都有一段或长或短,形状也不一定相同的露天空间,这段空间建筑学上称为“前导空间”(石屏人称为天井或二门巷)。它是由大门进入主院落或花厅的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大约有四大功能:一是能使家庭生活隐而不显;二是丰富了宅院空间的层次,满足了了建筑对含蓄美的追求;二是隔离了街道上的喧嚣;四是增加了居住者的安全感。

穿过或长或短的二门巷(二门巷内大多有水井),进入二门,一般便能进入这个院子的主院落了。石屏民居一般都是坐北朝南或坐南朝北的楼房,院子的大小和多少根据建房人的财力而定,有一至三个院子不等。院子布局结构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四马推车”、“三间六耳下花厅”等。天井用青石板或方砖铺砌,主院落的天井大多纵向长,横向短。云南民间工匠有这样一种说法:“要一字形天井,不要棺材形天井。”意思是说如果是南北向的房屋,天井东西向的长度要大于或等于南北向的长度,即要呈横长方形或正方形,这就是一字形天井的概念。纵长方形的天井被认为是棺材形的天井,在院子里出现不大吉利,因而十分忌讳。石屏“四马推车”式的民居,天井虽然呈纵长方形,但工匠在天井纵向长约三分之一的地方,特别加了一道照壁或横墙,破坏了它的“棺材形”。“四马推车”式的院子是一种一进两院的布局,两进之间不用过厅,而是用左右各开一道门的照壁或隔墙分隔。狭长的庭院作这种分隔之后,便形成了一大一小,上下两个天井;一前一后,上下两个堂屋(客厅加卧室)。上、下天井和上、下堂屋有主次之分。从进门算起,居前而又较小的天井(一股为整个天井面积的三分之一)为下天井,居前而又地势较低的堂屋为下堂屋;居后而又较大的天井为上天井,居后而又地势较高的堂屋为上堂屋。“四马推车”式院子的居住安排一般是这样的:长辈居住上院,上堂屋两侧的“房”(暗间)是他们中的最尊贵者的卧室,其余长辈的卧室则在上下院的左右厢房;晚辈居住下院,下堂屋两侧的“房”是他们中的最尊贵者的卧室,其余晚辈以及他们的儿女的卧室则在下院的左右厢房。主人会 见一般的客人在下堂屋,只有贵客和和至亲好友才迎至上堂屋接待。“四马推车”式院子的空间秩序、居住安排以及主人接待客人的习惯,很符合儒家尊卑、长幼、亲疏、男女、内外不同的礼制秩序。

石屏民居内把主院落一分为二的照壁很引人注目。照壁主要有两种样式:独脚照壁、三叠水照壁。独脚照壁又称一字平照壁,这种照壁的壁面等高,不分段,墙顶一般为庑殿式。在等级制度十分森严的明清两代,只有官宦人家才能建筑独脚照壁。三叠水照壁是将照壁分为三段,中段较为高宽,两端较为矮窄。照壁两面的正中,一般各书写一个斗大的“福”字,也有一面写“福”,一面写“寿”的。有的照壁不是白粉墙,而是镂空雕刻为万朵梅花的青砖墙。更讲究一点的人家,上天井的照壁前还有一个巨大而又精雕细刻的石鱼缸。石屏民居的天井里,一般都有一个花坛,花坛内喜种一棵柚子(谐音“有子”)树和一棵桂花树,表示“育子显贵,望子成龙”之意。

石屏民居正房、厢房、倒座(含“四马推车”式的下堂屋)前的檐廊,进深都很浅(厢房一般都没有檐廊),而正房、厢房、倒座的明间和暗间的进深却很深,建造房屋的工匠常常将暗间沿进深平分为二,因此石屏民居的正房、厢房、倒座一般都是一明间(堂屋)、四暗间(四个卧室)。明间很少装格子门(坝心镇芦子沟小高田村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石屏大多数地方民居建筑风格不同,明间一般都安装有雕刻精美的格子门。)常常将其作敞开式处理,并与檐廊连成一片。这种建筑风格的明间称为“敞堂”。敞开的明间采光、通风都较好,夏天还比较凉爽,还弥补了檐廊进深过浅,在檐廊上休息或做活动的不方便。当然,明间不安装格子门作敞开式处理,也使堂屋显得不够富丽堂皇。昆明和滇西一带的民居,建筑风格却与石屏迥异,正房前的檐廊进深都很深,称为“游春”。居民可在宽敞的“游春”上休息、做家务劳动、一般的接待活动也可在此进行。明间和暗间的进深却相对较浅,只设计成一明间、两暗间,明间大都安装有格子门。

石屏民居的正房和左右厢房、倒座和左右厢房的相交处,即主院落的四角,常常建设有“漏角天井”。漏角天井内的房屋,石屏人称为“夹耳”。正房的漏角天井里都有水井,“夹耳”一般作厨房用。倒座的漏角天井一般堆放杂物,“夹耳”一般作厕所或堆放农具。有的石屏民居,左右厢房的背面还有一个至两个狭长的天井。

石屏民居的屋顶形式大多为悬山式,屋脊条直,正房和倒座的左右山尖向上翘起,其左略高与右,取“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压白虎,不让白虎抬头”之意。屋顶的坡度从檐口至屋脊由平变陡,其坡度值为三分半水(出檐部分)、四分水(檐柃至老檐柃)、五分水(老檐柃至金柃)、六分水(金柃至脊柃),所以屋顶呈衣兜水状下坡,石屏人称为“笤箕凹”。石屏民居的屋顶还有一个很显著的特色,即整个屋顶用又层瓦覆盖,防漏、隔热、避寒性能俱佳,冬暖夏凉。双层瓦的铺法是:椽子中间先铺一层底瓦,瓦与瓦之间用石灰纸精浆接头,然后糊上一层粗塘泥,接着又铺上一层蓑衣瓦(像缝制蓑衣一样,一层板瓦叠在一层板瓦之上。),并在蓑衣瓦叠接之外放上一层石灰纸精浆,又在蓑衣瓦两边相接的边缘糊上粗塘泥,最后铺上放有少许石灰纸精浆的筒瓦。石屏民居的屋顶为何要铺双层板瓦?据说还大有来头呢!传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乙丑科进士、石屏人许滋(1530―1602)任贵州道御史期间,曾于某年进京述职。因他官声好,隆庆皇帝下旨要单独召见他。正当他朝见隆庆皇帝时,突然倾盆大雨从天而降,豆大的雨点打在宫殿的瓦片上,像炒豆似的发出一阵声响。许滋悲从中来,不由放声大哭。隆庆皇帝十分诧异,便问他何故痛哭,许滋回奏皇帝:“臣老娘一人在家乡石屏,臣家之房屋椽细瓦薄且又破旧不堪,岂能遮挡如此之暴雨。睹雨思娘,不禁放声大哭。”隆庆皇帝便特许许滋家乡石屏建房用粗椽子,覆盖双层瓦。从此,石屏百姓起房建屋便使用粗椽子,覆盖双层瓦了。

石屏现存的古民居大都建于清末到民国初年间。石屏当地编写的一些资料说,石屏还留存有一些明代建造的民居。我并不怀疑石屏有明代民居存在的可能性,但我认为,当我们具体认定某所现存民居是否为明代建筑时,就应慎之又慎了。土木结构民居建筑的寿命极限只有350年左右,历史文化名城石屏如果偶尔遗存下来一两所明末建筑的民居,已经是奇迹中的奇迹了,哪里还会有一些明代民居存在呢?前几年我曾对石屏某些已经十分破旧的民居进行现场调查,这些所谓的明代民居,其实都是具有明代建筑风格的清初民居。如石屏县城有一位年近百岁的老者,人们都说他家的住宅是明代建造的。出于好奇,我曾去过那座院子,还对那位老人进行了深入的采访并查看过他家的家谱。家谱十分清楚地记载着此屋建于清康熙四年(1665)。康熙四年距明朝末年,特别是南明永历年间的确不远,但确实已不是明朝年间建造的了。而清初石屏民居仍然沿袭明代的建筑风格,使用尺寸很大的木构件,采用似鼓形断面的大梁,梁端外加丁字拱,雕刻精犷豪放,是完全可能的。因为建筑风格的改变滞后于朝代的更替是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边远、闭塞的云南更是如此。石屏农村新近建造的一些传统民居,与民国年间,乃至清朝建造的民居,其建筑风格没有实质的差别,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