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方式,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氛围中主动积极地学习。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承认和尊重学生,把他们当作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把学生们的主体性意识激发出来,让他们乐于参与活动,教师要能真正做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探索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首先需要有能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和需要,才会在内心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心理力量,这种力量会极大地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学习活动,去探索数学。作为教师应该做的是对学生这种欲望的激励与唤醒,并能促使他们保持更长时间的学习热情。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达成他们的愿望,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联系他们的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从而轻松地理解数学,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例如,笔者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出发,先创设了一个热烈的校运会场面,播放了一个个运动场景,之后把镜头停留在运动员跳远的激烈场面上,让学生根据运动员每次跳的结果,读出他们的成绩,同时把两个运动员的成绩列表显示在屏幕上。当学生正沉浸在愉悦的情境中时,笔者提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当裁判员,你能告诉大家这两个运动员哪一个运动员的有效成绩好?为什么?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时学习“小数比较大小”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要想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要主动去探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堂课在引入阶段创设了问题情境,营造了主动探究的氛围,促使学生的观念、认知要求达到一个更高水平上的平衡。有效沟通了生活与数学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中,并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自主探求,使数学学习更有价值,探究的过程就是一种知识再创造的过程。当学生学会了两位小数的大小比较后,笔者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小数位数越多,小数就越大?”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再一次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内心自始至终存有“我想做,我能做”的愿望,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得出问题的结论。让学生有一种自己获取知识的权利,从而使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潜力得到开发,素质得到有效地提高。

二、重视建构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探索者、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也不能把学生当做容纳知识的容器,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这样就会扼杀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得乏味,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很好地应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眼、脑、口、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思考、交流质疑等探索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中的本质规律,探究出潜在的奥秘,因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后的成功喜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笔者让每一位学生进行操作——测量身边常见的圆形物品,让学生动手操作,边操作边观察、思考、讨论、计算、归纳、概括、总结规律,让学生多感官、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很快而且很容易发现了圆周长与直径的倍数关系。在这个过程中,笔者不是把知识当作一个“静态”的、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用一种“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去探究、去认识,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自然地理解了规律,掌握了知识。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获取的全过程,再现了数学规律产生的原型,虽然时间有限,但学生学得轻松、主动,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才更深刻,才便于理解、记忆,还能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得轻松、愉快,不仅掌握了新知识,也掌握了探索问题的研究方法,使潜力得到有效地挖掘和体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现代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不能像复印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因为学生是有思维的主体,学生只能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认知结构)去解释新材料或是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使新材料与主体的已有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任意的、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过程中也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笔者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由于学生在此之前学过“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授课时笔者先在画有相等的小方格图的背景上画了面积相等的两个图形:一个是长方形,一个是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图形面积哪个大?”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了求“长方形面积”时所用的数小方格的方法。在数小方格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创造了割补办法,得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相等的答案。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出示了几个形状不同的平行四边形,问:“这个公式能适用于一切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这个问题把学习引向深入,使学生再思考,再分析,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认定这个公式能适用于任何平行四边形。这节课中,笔者把要探索的过程完全交给了学生,引导学生自己突破一个个难点,一步步由表及里,最后获取想要的知识。因此说,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不是简单地积累与接受,而是主体主动地建构,同时让学生在建构过程中受到科学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

由于重视了教学过程,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不单单是学会了自己去“探究”知识,而且还培养了自主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渗透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

数学是逻辑性、条理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有新知识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因此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就尤为重要,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的解题策略,能使知识更易于理解和更便于记忆,这是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创新的一把金钥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设计一些适当的情境外,还要把科学的、严密的思维方法纳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中,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从而不断获取学习上的成功,增强学习动力,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例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时,就注意了演绎思想方法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后,笔者利用多媒体课件逐步出示了一个缩小了长方体长、宽的形体——正方体,要学生计算其体积。学生利用V=abh这个公式计算出了正方体体积。进而,根据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得到了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数学知识的运用是演绎思想体现的过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实际运用,学生能自觉运用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计算特殊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从中得到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把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知识才是一种活的“知识”。

数学思想方法,隐含在知识里,体现在知识的发生、发展和运用过程中。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数学方法的渗透,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组建,增强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的学生就会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新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不断探索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有了更大的提高。

四、巧设开放题,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建构理论是数学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在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建构哲学观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解释和指导的过程中,开放题被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因为数学教育建构观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认识主体的主体地位的确定,因此,数学开放题在发挥学生主体性方面确实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极好材料。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题教学。因而,开放题教学有利于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在教完《分数加减法》后的练习时,笔者出示了这样一道题:( )+( )=11/12。并提问:“想一想括号中可以填多少?有多少种答案?”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过交流讨论,不但说出了结果,而且还找到了规律。看似简单的一道题,却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开放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有序思维。

再如,在教学计算题时,可尝试改变计算题一成不变的呈现方式,力求用“商量”的口吻来设计题目的要求。如“请你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下列题目,并说说你最喜欢哪一种。”“用你熟悉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这样,给了学生充分的自,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应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充分挖掘他们学习的最大潜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是新世纪小学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是当前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我们教师更要转变观念,大胆尝试,在教学中要多还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多给学生一些主动参与、思考的机会,创设有意的情境,尽最大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让学生的智慧在丰富多样的主动学习中获得充分释放,始终坚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责编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