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会计人员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会计人员如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知识经济给会计带来的深刻影响及我国现阶段会计人员的现状,针对现状提出作为一名优秀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职业判断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简单地说就是知识的经济化,或者说是经济的知识化。早在上世纪80年代,保罗・罗莫就提出了经济增长四要素理论,其核心思想就是将知识作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要素。他的四要素理论把知识分解为两个可量度的要素,即人力资本(以受教育年限衡量)和新思想(用专利衡量)。另外两个增长要素是:资本和非技术劳动力。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的四要素。其中知识最为重要,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作为财会人员,从传统的手工记账到现存放的电脑记账,以及当前在我国刚起步的网络财会等等,应该说,每位财会工作者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知识经济的影响和变化。

一、知识经济给会计所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一)会计工作多变性和多样化

当生产知识化出现后,传统标准化的、大规模的生产不能再获取高额利润,并且,通过市场保护、降价、资产重组也不能恢复利润后,这时,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型的跨国公司开始向特定顾客提供特殊服务的高价值的方向转变,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企业观:把企业看作为最终满足顾客需要而设计的“一系列作业”的集合体,形成一个彼此相连、内外结合的作业链,每个作业链上所形成最终转移给予顾客的价值,就表现为企业的“价值链”(Value Chain)。为了尽可能增加作业的价值,许多企业应用高科技手段,从设计、制造,到销售所有环节形成一个统一高效运转的自动控制集合体。同时,生产组织与管理上推出“适时生产”(Just-In-Time ProductionSystem, JIT)和“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为了配合上述生产的组织与管理,会计上也及时推出了作业成本计算(Activity-Based Costing ,ABC)制度,它同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不同之处在于它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上来,通过对成本的确认消除不增加价值的作业,从而尽量减少损失和浪费,增加作业价值。由此可见,它既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又是一种成本管理制度。因此,随着生产的知识化,生产方式、生产组织以及管理的不断变化,会计尤其是内部控制会计必须适应这种变化。

(二)会计处理变得更灵活,选择空间更大,选择余地更多

在知识经济社会中,产品中的知识含量会越来越高,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无形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产品和资产的无形化,给传统财务会计的记录、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很大的冲击。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APB)第一个关于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的意见书一直到现在,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还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同一种无形资产确认方法不一致,如购入的专利与自制的专利,确认金额前者按交易销售额反映,后者则不确认部分成本;其次是不同的无形资产在摊销年限上差异很大;再次,同一类型的无形资产,有的入账有的不入账,前者如并购商誉,后者如自创商誉;最后,就是对企业的人力资本,世界各国的会计实务大都是不确认和不反映的。随着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的比重越来越大,不正确记录、计量、报告企业的无形资产,就很难给投资者提供相关、可靠的财会信息,使他们做出正确性投资决策。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目前日益成为会计理论和实务界讲座和研究的焦点。可以预见,由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对其会计处理也会比传统会计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问题也会很多,因此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职业判断、分析与抉择的能力。

(三)对风险的控制加大了会计处理的难度

有风险就有风险的规避。目前,国外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为管理这种风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各国金融当局纷纷放松管制,金融创新也层出不穷,许多衍生金融工具也应运而生。大量金融工具的出现,也相应地产生对其处理的会计规则。以美国为例,从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期货合同的会计处理到1998年第133号会计公告,同衍生金融工具有关的会计处理公告一共有将近10个,从最初的不披露,到表外披露,以及发展到今天的表内确认计量与报告这样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由于科学衍生金融工具在西方每年还在以成千上万种的速度产生,美国的第133号公告(包括国际财会准则委员会的第39号国际财会准则)对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无论是从概念的科学性,还是内容的完善性方面,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即便如此,对我们的会计人员而言,要掌握这些不断变化和更新的会计规定,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只有不断学习,不断领会,才能去掌握。另外,学会会计处理是一回事,如何运用众多的金融工具为企业降低风险,减少损失,这恐怕是对会计人员提出的一个更高的要求。

二、我国会计人员的现状

(一)思维方式的缺陷

从思维方式来看,我国会计人员普遍的认识就是只要按法规、制度、按管理人员的要求,把一套账做好,把一套财会报表编制出来,就算完成任务了,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至于对生产成本的控制、经营预算编制、投资决策分析、理财等基本是与会计人员无关,就更不用说创造一些新的能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财会方法与技术了。可以肯定地说,在我国目前绝大多数国有企业中,会计人员的基本工作仍然停留在传统财会的记账、算账、报账上,而现代意义上的会计超出传统会计核算的范畴,将会计基本职能扩展到了会计的分析、会计的管理与控制、会计的创新上。

(二)知识结构的缺陷

从知识结构来看,我国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知识老化、滞后,理论同实践脱节现象严重。知识结构单一主要表现在会计人员在会计以外的如经济、法律、产业组织与管理、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不足,从而制约了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发挥。知识老化是由于我国处于转轨时期,制度变化太快。如1992年分行业财会制度颁布,1998年股份有限公司财会制度出台,1997年至2001年颁布的16项具体会计准则,直至2006年2月份修订和制定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的推出,使得会计人员所学的会计知识屡屡滞后于现实发展的需要。再有,我国会计教学中案例教学太少,会计教学中师资自身实际工作经历的缺乏,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三、应对知识经济对策

上述会计人员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单一知识结构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对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设定存在问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人员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有职业道德感、具备独立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强、具有风险与创新意识、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的管理型复合会计人才。在知识经济社会,一个优秀的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职业判断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美国会计教育改进委员会(AECC)在其1990年公布第一号公报-会计教育的目标中就强调“学校会计教学的目的不在训练学生在于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素质”。再者,“会计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是教导学生独立学习的素质”。大学教育应是提供学生终生学习的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以独立自我的精神持续地学习新的知识,因此,终生独立自学能力就成为会计专业人员自下而上与成功的必备条件。

(二)培养职业判断能力

解放几十年来,我们的会计制度留给会计人员选择和判断的空间很小,加上会计人员除了记账以外的职能很有限,所以养成了许多会计人员依样画葫芦的习惯,而一旦这种会计规范变得灵活起来,选择空间增大后,很多人便变得不知所措了。当然,职业判断能力并不仅仅局限在对准则的应用上。随着知识经济的日益深入,我国会计人员的职能也会越来越广,包括对企业生产成本的控制、营运资本的管理、风险控制与核算、战略投资的决策、财务报表的分析与预测、前瞻性信息的提供等等。这些方面都要求企业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选择和决策的能力,特别是在网上所从事的交易,因为这种交易是在瞬间完成的,其风险和不确定性也非常大,一旦判断失误,其所造成的损失将无法挽回。另外,随着我国全球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以及我国企业大步走向世界,其所面临的股价波动、汇率变化、商品价格变动、利率变动等风险变得越来越多,对风险的控制与核算,也将会成为会计人员的基本职能,企业是以经营来获取收益的,但在国际市场上,企业也是完全暴露在各种风险之中的,如果企业不能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去防范、规避风险,企业的盈利将会被侵蚀殆尽,甚至血本无归。

职业判断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职业培养、训练的结果,但同时它要求一个会计人员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又要不断更新、提高,不断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情况。职业判断能力只能通过持续的、不间断的培养、训练,不断积累所养成。

(三)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市场经济已经进入一个微利时代,在信息迅速传播的社会中,任何创新所带来的经济利益都不会持久,而要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领先的地位。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也着眼于管理和制度创新,在管理和制度创新中,就包括了会计创新。由于财务会计中会计准则(制度)是一个公共产品,会计核算上的创新一旦变成制度就会很快被推广。因此,会计的创新对企业而言,主要体现在管理会计,内部控制和理财等方面,如早期的责任会计、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零存货”生产系统、作业成本法及平衡计分卡等都属于会计创新。会计创新必然会带来管理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当然,这种创新必须是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适应企业的生产管理需要,能真正为企业创造效益。所以从对一个会计人员更高层次的要求来讲,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