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磨制石器使用痕迹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磨制石器使用痕迹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崔启龙(1988.10-),男,河南孟州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2010级硕士研究生,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研究方向:新石器时代考古。

摘要:磨制石器作为新石器时代重要的生产工具,目前对其的研究仍以传统方法为主。石器微痕分析的方法为其功能的探讨提供了新思路,这种方法目前虽主要应用于旧石器的研究,但实验表明,微痕分析在磨制石器的功能分析上也有用武之地。本文拟对国内所做的石器微痕工作做简要评述,并对微痕分析在我国的发展特点及在磨制石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以期对今后的石器研究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磨制石器;微痕分析;实验考古

一、引言

磨制石器作为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金属工具成为主流之前,是人们生产生活所必需的工具。判别这些石器的功能是我们重建和认识史前群体经济生活、社会行为的基础和前提。传统的石器研究方法有类型学方法、民族志类比法、力学分析法、考古学背景分析法等,但是这些方法总体来讲都是间接的求证,而非直接的取证研究。石器微痕分析则是对石器功能认知最直接的方法,它通过模拟实验对石器的使用痕迹加以认识和总结,并结合出土石器表面的微痕特征进行功能推断的研究模式,使其结论更加可靠。

石器微痕分析的理论依据较为简单,即石器在使用过程中,必然会在石器表面留下一些使用痕迹(包括破损、磨耗、光泽等),通常情况下,这些痕迹需要借助显微镜,甚至是电子显微镜才能进行观察,并且这些痕迹的产生是不可逆的①。正是基于这个原理,我们可以通过模拟试验,对比分析出土石器微痕产生的原因,进而了解史前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并分析其经济结构和社会行为等一系列考古学问题。

二、 石器微痕研究发展简史

石器微痕分析由前苏联学者谢苗诺夫开创,其研究成果《史前技术》一书,于1957年出版。60年代,石器微痕分析的理论和试验方法传入欧美,并不断发展和完善。7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基利②为代表的“高倍法”和以奥代尔③为代表的“低倍法”,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所使用的显微镜种类和观察描述重点的不同。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只有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扬长避短,才能综合观察各种使用痕迹,得出更加全面的认识。

石器微痕分析方法在1958年已介绍至国内,但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④。20世纪80年代,童恩正⑤和张森水⑥先生将这一方法引进,部分研究人员⑦开始尝试这一新的功能分析方法,并将之应用于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使学者们开始认识到微痕分析的优越性和科学性,并强调这种功能分析方法在石器时代考古中的作用。

进入21世纪以后,这一技术在一些学者⑧的推动下,继续发展和推广。但是目前的微痕研究大多集中于打制石器领域,而对于磨制石器的关注较少。国内关于磨制石器微痕研究的成果主要见于王小庆⑨对兴隆洼、赵宝沟文化石器的分析、谢礼晔⑩对二里头石斧及石刀功能的探讨以及蔡明B11对陶寺遗址石器功能的判断。这些工作在方法上是有益的尝试,对磨制石器的微痕研究工作也起到了推动和促进的作用。总体来讲,我国80年代以来的石器微痕分析工作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 石器微痕分析被介绍到我国以后,研究者们都不约而同地将重点放在了石器微痕分析的实践工作上,理论发展略显滞后;

2、 高倍法与低倍法均有运用,研究者开始在自己的研究中综合观察分析破损、条痕、光泽等使用痕迹,同时研究者也将微痕分析的结果同其他分析方法得到的结果相互印证;

3、 研究者对于观察痕迹的描述多使用照片,比较直观的展示微痕特征,这已成为微痕研究的范例;

4、 对磨制石器的微痕研究工作仍然较少,大多学者还是根据已有的认识,对遗址中出土的石器功能进行推断,在定名和分类上缺乏实证分析。为了给石器一个更加客观准确的定位,我们应该重视微痕研究在判断磨制石器功能中的作用,并在石器的定名和分类中积极运用这些研究成果。

三、对磨制石器微痕研究的一些看法

石器微痕分析在国内的发展也已有30多年了,并不断发展壮大。研究者们将这一方法运用于考古材料,取得了相当多的成绩,并吸引着更多的学者涉足这一领域。众多研究者的介入,必将不断推断这一分析方法向前发展。笔者基于磨制石器使用痕迹的模拟实验,并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以下几点认识:

1、 学界对磨制石器的微痕研究投入不足,目前所见的研究成果甚少,且对国外经典研究案例的翻译工作也鲜见报道,这是发展磨制石器微痕研究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由于磨制石器具有经久耐用的特点,并有一器多用的现象。因此,磨制石器的加工和使用实验费时费力,需要长期的观察和记录,工作量是相当大的,我们希望更多的研究者投入其中,为微痕研究的资料库增添资料。

3、 实验中应加强量化分析,对加工次数及加工方式要明确记录,尽量不使用笼统的描述,这样既不利于实验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后人对研究成果的参考。

4、 广泛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如3D技术、超景深显微镜等,这些技术手段都可以大大增加我们在石器上所获得的信息量。

5、 我们还要将微痕分析建立在将石料产地研究的基础之上,在开展微痕分析工作之前,进行石料产地的调查,然后在产地选择与出土石器标本相同或相似的石料来进行模拟试验。

6、 在模拟试验中,应广泛参与“盲测”,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四、结语

石器微痕分析,为我们联系静态的考古实物资料和动态的人类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这一理论虽原理简单,但包含的具体方法还有很多,具体操作起来也还有很多细节需要注意。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只有将石器微痕分析和残留物分析、植硅石分析、民族志调查等结合起来,才能使我们的研究结果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考古学的任务是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石器微痕分析仅仅是认定石制品使用方式和功能的一种研究方法,我们的目标应该是以这种分析所获得的结论为基础,对当时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做出尽可能完整、准确的复原。(作者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注释:

①王小庆,2005.石器使用痕迹显微观察(高倍法)的研究,农业考古,2005年第1期

②Keely,L.H.,1974,The Methodology of Microwear Analysis:a Comment on Nance,American Antiquity,39,126-128

③Odell,D.R.,1975.Microwear in perspective:a sympathetic Response to Lawrence H.Keeley.World Archaeology,7,226-240

④高星、沈辰,2008.石器微痕分析的考古学试验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⑤童恩正,1983.石器的微痕研究,史前研究,1983年第2期;

⑥张森水,1986.石器使用的实验鉴定——微磨损分析.人类学学报,第5卷第4期

⑦a.侯亚梅,1992.考古标本微磨痕初步研究,人类学学报,第11卷第4期;

b.李卫东,1992.燧石尖状器实验研究,考古学研究,1992

c.黄蕴平,1994.沂源上崖洞石制品的研究,人类学学报,第13卷第1期;

d.夏竞峰,1995.燧石刮削器的显微观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95年第1期

⑧a.沈辰、陈淳,2001.微痕研究(低倍法)的探索与实践——兼谈小长梁遗址石制品的微痕观察.考古,第7期

b.同①

⑨王小庆,2008.石器使用痕迹显微观察的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⑩谢礼晔,2005.微痕分析在磨制石器功能研究中的初步尝试——二里头遗址石斧和石刀的微痕分析,中国文物报

B11蔡明,2008.陶寺遗址出土石器的微痕研究——兼论陶寺文化的生业形态,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