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清照“愁”情探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清照“愁”情探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李清照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取得杰出成就的女作家,尤其在词作方面,不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主张。然其成就的取得是用自己血和泪在书写,词中愁情又怎是仅仅一个“愁”字了得,其中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控诉。

关键词:李清照;词;愁情;愁因

李清照历经千年洗礼仍然遮挡不住其耀眼的光辉,词中日久弥新的愁情无不拨动着读者心弦。然其词中的愁情仅是“愁”字可以概括的吗?从她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中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一个别样的苦命才女子。

一、前期词“愁情”探因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虽然这是个动乱屈辱的悲剧时代,然其亦有短暂的和平时期。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直至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她都是生活在和平时期,这段时期的经历和学习为其日后取得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李清照生长于一个开放、文化氛围浓厚的士大夫家庭。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兼文学家,曾师从苏轼,为“苏门后四学士” 之一。母亲王氏也是出身名门,文学修养很高知书善文。浓郁的家庭文化熏陶对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有相当的影响。再加之天资聪颖,使其少年便展露出过人的文学才能。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据此说李的童年、少年生活应是幸福美好的,然从其作品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别样的女孩。如《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从词中所记可以看出,李是生活在一个开明宽松的家庭,本应被束缚在高楼闺阁的大家闺秀,居然可以在外游玩很晚、沉醉且晚归。这在古代的封建社会是非常罕见,可见其父对其宠爱之深,其活泼开朗、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然其真的是幸福的没有一点忧愁的吗?让我们再次看下“常记”二字,词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词作?是在回忆:回忆那美好的快乐时光。在什么情况下人们往往对快乐时光念念不忘?失意时,不快乐时。《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十八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可谓文学史上最为幸福美满的婚姻,夫妻俩情投意合,相爱甚笃。因此短暂的离别会使情思敏捷、才学颇高的词人将此情诉诸笔端,千百年来的相思名著也因此永耀光辉。

然我们把以上两首词仅看作少女、的闲愁――“为赋新词强说愁”,是否太过简单化了?首先我们应该明白,李虽然具有女性的多愁善感,但其更是一位女才子,是一个文学家,具有知识分子的明锐眼光――上帝似的眼光,可以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次的东西。从她所处的那个时代来看,长期以来的封建思想已侵入到了人们的骨髓,再开明的思想也只是在某些方面――不动摇封建思想根基的基础上。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三纲五常自不再说,程朱理学的兴起更是“存天理,灭人欲。”把人们真实的思想、行为严格的限制在了框框里。男性犹如此,更何况没有社会地位的女性呢?性别的文化制约使再优秀的女性也得被束缚在深院闺楼里,与社会无缘,人生的价值仅在于传宗接代。

因为美好所以记得,因为记得所以反衬出现在的不美好。因为相爱所以想长相守,因为想长相守所以反衬出女性在当时被压制。又如《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

这首词写于赵明诚结束屏居青州生活,从新踏入仕途时。我们暂且不说这首词是抒发词人对丈夫离去的不舍。试想词人为什么对丈夫这次出士怀有如此强烈的“不满”:“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宋王朝在当时其实已经是皇上昏庸,奸臣当道,外强中干。是什么使词人对当今的朝政失望了呢?他们隐居青州的原因,其父被政敌的弹劾等等,使其对仕途失去了信心,知道赵明诚出世也很难有所作为。且从词中所用典故可知,词人不仅仅是上帝的宠儿具有犀利敏锐的眼光,她更是一个需要爱与被爱的女性,也正是因为她的敏感多情使他需要更多的爱与呵护。《金石录后序》中李记录赵明诚临死前的情况说:“殊无分香卖履之意”,与无意中流露出赵是蓄有姬妾的,在当时有钱人家三妻四妾本无可厚非,再加之李无子嗣,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时代,赵明诚蓄姬妾更是于情于理都不为过。而对于李来说,这些“道理”更是深明于心,大家闺秀的身段,传宗接代的责任感,都使她便纵有千种不愿也不会说出――“多少事欲说还休”,此时的愁,还仅仅是“愁”可以概括了的吗?人因爱而生,越是清醒者越是需要更多的爱来浇灌其敏感脆弱的心田。女性所特有的对爱情的占有欲不可能在李身上不发挥作用,只是其被她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思想文化所扼杀了,或深深地将其压制到心灵的某处鲜为人知,其中滋味唯有自己心知。

二、后期词愁情探因

两宋之交使多少人成为了那个悲剧时代的牺牲品,而李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一个,或者是有记载的最为震撼人心的一个。试想一个七尺男儿生活于那个年代犹不易,更何况像李这样一个柔弱的女子。

从建炎元年到绍兴五年,李经历了九年的辗转流亡生涯,仅用这几个字概其九年生活太过简单。就像她自己所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昨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近人梁启超深得其意,说“这词是写从早至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凄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词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为什么梁启超会如此说呢?应该从李的经历上找原因。因为这期间她经历了――国破家亡,丈夫去世,通金叛国的污蔑,改嫁风波,其夫妇搜集的金石字画损失殆尽等等。对于那个时代被长期束缚于深院闺楼里的贵妇人,她要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带着自己心爱的金石字画到处流亡,犹如丧家之犬。前两年还有自己“天”(丈夫为天)的心灵庇护,之后随着赵明诚的病逝、金石字画的不断丢失、自身的体弱多病、通金叛国的污蔑……已经折磨的她身心疲惫。如果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夫人也就罢了,可偏偏她拥有超人的文学天赋、细腻敏感的心灵、上帝似的眼光,于是她将自己的内心苦闷“愁情”诉诸笔端。

“独自怎生得黑”一个“独”字所向我们展示的仅仅是孤苦伶仃的凄惨境遇吗?在其经历种种之后,是否更多的是其现状的一种描绘――一无所有的状态。痛苦会使时间延长;时间会使痛苦程度加深。因此其感慨“怎生得黑”。在了解其经历之后再用“愁情”概其后期词作实为太过肤浅与无知。再如《武陵春》:

封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古人讲究知人论事,而生活于百年千年后的我们再去解读古人作品时,首先要走进研究对象的时代,去感受她的经历,体会她写作时的状态。如果你不能体会“物是人非”的深层含义,那么“欲语泪先流”此时语言的无力你更是不解。是怎样的生命体验,怎样的经历,怎样的痛不堪言,才能使语言无力呀!

陆游《夫人孙氏墓志铭》谓:“夫人幼有淑质,故赵建康明诚之配李氏,以文辞名家,欲以其学传夫人。是夫人始十余岁,谢不可,曰:‘才藻非女子事也。’”晚年的李清照的生活境遇,真可谓一无所有――千华落尽,唯一使她自豪的应该就是她的才学了,然一句“才藻非女子事”,把李清照真正打入了地狱。

真正的悲剧不是其经历了劫难,而是经历劫难后的无依、无助与精神家园的荒芜。然其所受的文化熏陶又使其不可能在作品中大肆的宣泄。所以其以淡淡的高超笔墨书写自己血与泪的“愁”情,因此中国文学史上多了一颗不可或缺的耀眼的巨星。

参考文献

[1]杨和林,李李清照集一H一,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6。

[2]梁启超,《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

[3] 《渭南文集》卷三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