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荷属东印度殖民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荷属东印度殖民政策调整的背景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19、20世纪之交,世界资本主义实现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过渡。20世纪初期荷兰在荷属东印度殖民政策调整是荷兰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产物,这与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在东南亚地区的殖民扩张及其资本竞争、印度尼西亚人民在荷兰统治之下的贫困与反抗斗争、荷兰当时政局的变动等息息相关。

关键词:荷属东印度;殖民政策;调整 背景

荷兰国小力弱,资本主义发展比较缓慢。海外殖民地成了荷兰所需粮食及工业原料的供应地、荷兰工业品的销售市场、资本的投放地和人口的调节器,尤其是荷属东印度更是荷兰不可或缺的“生命线”和赖以维持统治的支撑点。20世纪初期荷兰在荷属东印度殖民政策调整有其深厚的国际和国内背景。

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列强在东南亚的殖民扩张

19世纪后期,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开始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销售市场、原料产地、投资场所的急剧需求引起使瓜分世界的斗争更加激烈。

英国以印度为基地兼并缅甸,并将触角伸向马来半岛,建立起“马来联邦”和“马来属邦”。在印度尼西亚东南的澳洲大陆自1786年以来就被英国所占领,作为被逐犯人的“海上监狱”,之后又开辟为殖民地。到了1824年又同荷兰分割了新几内亚岛。1825年英国占领了新西兰。1858年英国把斐济群岛作为自己的保护地。

法国也不甘居落后,到19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仅囊括整个越南,而且将柬埔寨、老挝,以及中国广州湾“租借地”一并纳入法属“印度支那联邦”的势力范围。

1865年,美国组织婆罗洲贸易公司,向文莱苏丹国租借土地。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不仅夺得了菲律宾,也夺得了加洛林群岛以西的西班牙领地,还乘机兼并了夏威夷群岛。之后加紧向东南亚海岛和半岛内地渗透。

1885年末正醉心于争夺海外领地的德意志帝国也扩占其势力于大洋洲,占领了马绍尔群岛,因而引起了同西班牙的权利之争。经罗马教皇仲裁,西班牙保有加洛林群岛以西的岛屿。德国还同英国、美国对新几内亚、萨摩亚和所罗门群岛展开领有权之争。结果德国得到了萨摩亚两大岛及伊里安1/4的土地。

荷兰在帝国主义国家的行列里,力量显然是薄弱的,它固然不能同英国、法国、美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它也不能同新兴的德国、日本帝国主义国家竞争。在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断提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分割世界”的要求之下,荷兰被迫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经济势力竞相涌入,在印度尼西亚群岛投资开发,分享殖民利益。在列强纷争和利益角逐中,要想既维持宗主国地位又保障其经济利益,荷兰感到适时调整殖民政策、妥善经营殖民地已经迫在眉睫。

二、荷属东印度的贫困和动荡

以1870年《土地法》的颁布为标志,荷兰殖民者开始实行自由种植、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殖民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由主义”政策日益暴露出自身的弊端,产生了许多严重的问题。

1870年土地法颁布后,荷兰私人资本大肆涌入印尼。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主要农产品在世界市场的价格猛跌,咖啡、甘蔗的病虫害蔓延,私人种植园主又压低租地资金资金和工人工资,造成生产停滞。殖民政府虽向爪哇居民征课重税,仍无法摆脱财政的困境。另一方面,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破坏了自然经济,使农民卷入商品货币关系,加速农村的经济分化。村社上层分子、高利贷者和富农乘机霸占土地,成为新地主。农民遭受殖民的和封建的双重剥削与压迫。

“自由主义”政策下,殖民政府增设殖民机构、扩充行政人员、发展交通和通讯事业、扩大殖民征服,以致政府开支连年有加,日益庞大。殖民地财政入不敷出,赤字猛涨。

从1880年开始,荷属东印度农民,特别是爪哇农民反抗荷兰殖民者征收重税及种植园兼并农民土地的斗争不断发生,到20世纪初发展为反对殖民者的大规模武装斗争。普遍贫困及由此引出的动荡不安正日益严重地威胁着荷兰殖民者的统治利益

三、殖民政策调整之前荷兰国内的情况

1.荷兰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转型

在整个十九世纪,西欧和北美的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发展和完成的阶段,从而推动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迅速发展。殖民地也从提供资金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转而为宗主国提供原料和市场。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是否拥有殖民地就成为它们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条件。在这一过程中,旧的殖民体系为新的工业革命创造出的生产力所不能容纳,从而导致新的殖民政策出现。

荷兰在这一时期的殖民政策的复杂性,还因为作为商业资本主义国家,荷兰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不像英国那样剧烈。原来经济力量强大的封建贵族、商业和金融资产阶级此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但是他们仍然具有相当势力。而荷兰的工业资产阶级虽然不像英国那样强大,但经过发展,也要求政治权利的再分配。这种再分配反映到作为封建贵族和商业资产阶级存在的重要基础之一的殖民地贸易垄断制度上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人在议会和殖民地机构中的出现,其殖民政策也就表现为垄断贸易和自由贸易的不断变化。

2.荷兰舆论界对自由主义政策的抨击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初,荷兰舆论界对自由主义政策的抨击便与日俱增。1895年荷兰爆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私人资本家大部分,殖民地政治和经济生活的统治大权被几个工业家、种植园主和矿业的垄断公司掌握。他们对殖民地居民购买力极其低下深感焦虑,认为自由主义政策已经搁浅,必须针对殖民地的经济和财政状况采取有效的措施。于是,垄断资产阶级的政党新卡尔文―基督教党谴责自由主义政策是非正义的和不仁慈的,并充当伦理政策的鼓吹者和推动者而积极活动。

由于自由党人和社会党人的支持,1901年新卡尔文―天主教党在海牙掌权,亚伯拉罕・库普就任内阁总理,立即推行他们的政策。同年荷兰女王威赫明娜(Wilhelmina,1890―1948年在位)在她的演说词中,宣布荷兰应对东印度负道义责任。同年,殖民大臣爱登贝格提出殖民政策的大纲宣称:“殖民地占有的目的不是增加我们的所有物、我们的权力、我们的荣誉、我们的资本,而是土著居民的进步,……是较先进民族对后进民族的道义使命”。

四、结语

从荷兰殖民者在荷属东印度的殖民政策与演变的全过程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其一,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不断提出重新划分势力范围,重新分割世界的要求,荷兰被迫实行“门户开放”政策。这是荷兰适时进行殖民政策调整的重要原因。

其二,印度尼西亚人民在各个殖民政策的历史时期所进行各种反抗斗争,是荷兰进行殖民政策调整的直接原因。

其三,荷兰殖民政策与演变是与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商业、工业和垄断)相适应的。由于荷兰商业垄断资产阶级的寄生性及其长期窃据国家政权,所以,它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较迟,其殖民政策较其他殖民帝国的殖民政策滞后。这是荷兰殖民者改变殖民政策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黄焕宗:荷兰殖民者在印度尼西亚的殖民政策与演变(1602-1942)[J].南洋问题研究,1988,(2):47―56.

[2] 高岱,郑家馨:殖民主义史(总论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一平:荷兰在印度尼西亚殖民政策的演变及其原因[J].长沙水电师范学报,1992,(1):94―98.

[4] 梁志明:殖民主义史(东南亚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5] 王任叔:印度尼西亚近代史(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梁敏和,刘新生:印度尼西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张建雄:荷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