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Leica的另类经典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Leica的另类经典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大凡提到leica相机,给人的印象不外乎其经典的旁轴M系列及庞大全面的手动单反R系列,对大多数人来说,Leica包装盒上那个醒目的红色“可乐标”代表着登峰造极的制作工艺和光学素质,当然也代表着令人咋舌的价格。Leica M和R已经足够优秀,但是,随着轻便的家用傻瓜机的流行,越来越多的专业摄影师和高级摄影爱好者也开始需要一台足够轻便的高素质口袋机,以便在任何场合方便随身携带或者当辅机使用。

1996年,Leica推出的Minilux成为高端便携机的经典之作。拉丁语中的Mini意味着小巧精致,Lux则代表着奢华,不难看出Leica赋予这个名字的市场定位。

Minilux的设计思想集中着眼于Leica的传统强项,利于手持暗光线拍摄,最初曾考虑设计为最大光圈F2,但基于机身体积的限制使最终设计更改为F2.4,即便如此也已经是此类机中罕有的大光圈了。40mm的焦段平实而极少变形,利于纪实和人像要求。由于镜头体积的缘故,机身显得非常厚重,对携带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也提供了极佳的手持稳定性和握持感,在笔者使用过的其他同类型机中,Minilux的慢门显得相对最容易持稳。

为了更利于纪实抓拍的需要,Minilux的内置闪灯和它的外型一样具备足够的威力,GN14的标定值使其他只有GN7左右的同类机相形见绌,配合F2.4的大光圈和高速胶卷,足以应付大多数的拍摄情况。这点是迄今为止其他同类机所远不具备的。

具备程序档及光圈优先模式是所有此类高端便携机所必备的,针对当时市场上同类相机操作上的不便,Minilux的光圈及快门信息显示详尽且方便,特别是进入B门状态下,液晶屏会从1计数到99秒并有夜光显示,机身右侧的光圈和开关转盘也非常便利于单手操作。

尽管全钛合金外壳的构造,圆滑有力的边角,细腻的制作工艺以及刻意的延续M风格的机身右侧的小台阶,陪衬着闪亮的“可乐标”以及机身部分贴真皮似乎想告诉人们这是一台非常德意志风格的精品,但事实上,机顶的液晶屏和三个小按键说明了其操作方式的日式风格,曝光补偿模式需按键两秒才能进入,强制关闭闪灯需要连续按键六次,取景器内无信息显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使用者的快速操作,毕竟,谁也不想只将它当作一台普通傻瓜机来拍拍家庭纪念照。

Minilux最核心的镜头似乎是其最吸引人的地方,对不少人来说,只需要四、五千元人民币就可以拥有一只货真价实的Leica镜头,另外白送一个机身具有着非同寻常的诱惑力,事实也确实如此,这只六片四组的Summarit 40/2.4完全在德国制造装配,沿用了与其M和R系镜头完全一致的制作工艺和精心选料,影象极其细腻优美均衡,几乎达到了传统双高斯对称结构光学设计的最高水平,配合精确的测光与对焦,想拍出失败的照片也难。

尽管Leica似乎竭力在具备电子快门线插孔以及七片叶片的光圈环等此类细节上表现此机的专业倾向,但毫无疑问,某些操作上的不便使其不能称为一美的便携机,因此,紧随其后,Leica推出了改良设计的姐妹机--LeicaMinilux Zoom

从外观上看,Minilux Zoom与Minilux最大的不同似乎只在那只镜头,Summarit 40/2.4换成了Vario Elmar 35-70/3.5-6.5,由于体积的缘故,镜头略突出于机身外。另外,似乎是出于将特色发扬到极致的目的,MiniluxZoom还多了一个标准的闪灯热靴,方便使用大功率外置闪灯的同时,将此类机闪灯摄影容易出现红眼的弊端一网打尽。除此之外,机身右侧的饰皮被取消,快门按键以及设定钮都改为与机身色协调一致的钛色,总体上,除了那个方便使用可靠的塑料镜头盖,Minilux Zoom突出的质感给人以更加奢华的印象,与此同时,更高的重量和分段镶银色边的变焦镜头突出了浓烈的重金属感觉,“制作的像一台豪华坦克”,这就是Minilux Zoom带给众多用家的深刻印象。

相对于Minilux略嫌烦琐的操作,Minilux Zoom的曝光补偿和闪灯控制做了很大的改良,方便进入的同时可以保存设置,即使关机也不影响,极大地便利了使用者的个性发挥,笔者习惯将闪灯设定在off模式,再也不用为Minilux开机后连按六次闪灯键所烦恼。另外,B门更改为更方便使用的T门,尽管这使得电子快门线插孔显得有些多余。

Leica在Minilux Zoom上取消了专业摄影象征的光圈优先模式颇令人费解,一种解释是对于如此的小光圈变焦镜头来说,光圈优先意义不大,但同时,半按快门对焦也变回了普通傻瓜机的按下快门再对焦,总体看来,Leica似乎是将其设定为一台高级家庭用机或旅游用机,抓拍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挂在胸前参加高档次的宴会或庆典,突出发挥其闪灯和变焦优势,甚至是体现华丽的外观与使用者着装的相匹配,似乎是Minilux Zoom最能发挥作用的地方。

对于较为传统的摄影者来说,在体积如此小的机身上装设一个变焦镜头,素质、畸变和四角的光通量的确不免让人担忧,但是,对于世界上最优秀的变焦镜头Leica R 70-180/2.8的设计者Lothar Kolsch博士来说,使七片六组的Vario Elmar 35-70/3.5-6.5达到Leica一贯的标准并非难事。的确,在使用Minilux多年后,我开始频繁使用Minilux Zoom,在高倍放大镜下,我并没有发现我所拍摄的图像质量有什么变化,无论是分辨率还是色彩还原甚至畸变。令我惊奇的是,这样的一只空间局促的小光圈变焦镜头甚至几乎没有出现可见的四角通光量不足现象,而此类现象通常是便携机所无法避免的。如果说这只镜头有什么不足,那么个人觉得较复杂的结构带来的个别情况下的眩光似乎比Minilux要多一些。

在Minilux系列推出后,Leica公司又相继发表了C系列的三款机型,定位于高级家庭用机,逐步摸索和积累便携机的设计生产经验,但随着可操控性更为突出的CONTAX T3、Ricoh GR1等相机的出现,Minilux系列的性能已相对落后,用户要求Leica公司推出Minilux换代机的呼声越来越强烈,2003年10月,Leica CM正式。

显而易见的是,CM的名称意味着Leica公司打造最顶级便携机的决心,Compact M,意即口袋M机,无论是外观还是内在品质,CM都将与Leica引以自豪的M系列看齐,完全德国本土制造,给人以真正Leica品质的信心。

毫无疑问,CM延续了Minilux的设计思想并针对性地做出了改良与优化,体积缩小了18%,重量减轻了40g,使其更具便携性同时握持感与Minilux并无变化。吸取了Minilux Zoom的成功之处,内置GN14的闪灯并具备标准闪灯热靴,配合同时推出的GN24的SF24闪灯,拥有了便携机中最强的闪光系统。针对Minilux取景器略嫌狭小,CM的取景器有所改观并拥有包括快门光圈值、曝光补偿、手动对焦合焦指示等极其丰富的拍摄信息,且机背拥有大型LCD屏方便观看信息。手动对焦系统也经过改良,不再是简单的分段预置焦点,而是在取景器中有合焦指示的连续无级对焦。曾让Minilux用家大伤脑筋的曝光补偿和闪灯操作,也由于模式转盘和存储模式的改进而简单易用可随个人要求设定开机状态。最高快门速度提高至1/1000秒(最大光圈时最快1/500秒,F4时最高1/750秒),达到了此类机型中镜间快门的最高水平。金属制镜头盖板坚固可靠,与开关手动机械联动,不必担心恶劣环境积灰后盖板动作的可靠性。所有细节几乎尽善尽美,保留了Minilux独有的电子快门线插孔,甚至电池盖板也与机身有轴相连,以防更换电池时电池盖板不慎丢失。对焦与过片声音也较Minilux低了一个等级,利于宁静环境的抓怕,几乎在每一个细微之处,Leica都竭力做得最好。Minilux所配备的Summarit 40/2.4是如此之好,以至于很多用家要求将此镜头单独制作为M卡口上市,CM在继承了这只顶尖镜头的同时对镀膜进行了改良,使逆光效果更趋完美,从实拍的效果来看,仍然是一如既往的无可挑剔。

总体来看,Leica CM将具备光圈优先功能的专业口袋便携机性能和光学威力已发挥到极致,无论从工艺性、操控性、功能性乃至各个细节上来说,已不愧为王者至尊,甚至其价格也如是,对于数码浪潮猛烈冲击传统135胶片市场的今天,付出1000美元拥有一台外人眼中的“傻瓜胶片相机”似乎需要有过人的决心和勇气,但是,对于那些渴望随时随地通过传统方式寻找摄影的真正乐趣,摄取这个世界最本质的瞬间与光影的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能比拥有一台LeicaCM更让人轻松和快乐了。

而最新的消息是,在今年9月份德国科隆举办的Photokina 2004博览会上,Leica隆重推出了CM Zoom,该机由Leica D-Lux、Digital 2的设计者、柏林设计师阿奇姆・海涅设计,采用覆有饰皮的防水防震钛金属机身和超高质量的徕卡V A R I O - E L M A R 3 5 -70mm f3.5-6.5镜头并在德国本土装配,变焦段覆盖了从风光摄影到人像摄影常用焦距段,同时提供了能够应付各种拍摄题材和拍摄环境的手动设定选项;其综合信息取景器能够为摄影者显示各种关键的摄影参数,以便其能够在眼睛不离开取景器的情况下选择和设定各种功能;加之在规格很小的机身上提供了大型按钮和清晰的控制功能布局,因而十分便于使用,使之最终成为专业摄影师和高级业余摄影者家庭生活、假日和休闲时刻不可或缺的伙伴以及专业机型的备份机,还能够让摄影者时刻回忆起徕卡M型相机的古典风尚。在这个快速向数码摄影转换的时代,徕卡CM Zoom以其高保值性和永恒的优雅为高端便携式胶片相机设立了新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