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觅桃花坞年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觅桃花坞年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到达苏州桃花坞大街后才发现,桃花坞周边早被拆成了一片废墟,就连唐伯虎故居也成了断壁残垣。桃花庵被毁,桃花仙已逝,桃树也不见踪影,我心有不甘,继续穿街过巷,终于柳暗花明——在唐伯虎破败的故居旁发现一个幽深的院落,青砖围墙掩不住满园秀色。雕花门帘上刻着两个俊秀的繁体字:朴园。推开虚掩的大门,更有水榭楼台。心中暗喜,“年画社?桃花坞年画社?”传说中的桃花坞年画,如雷惯耳却一直无缘得见,今天得来全不费工夫。

年画:贴在门上的风情画

中国人讲究面子,而门则是一家的脸面,因此马虎不得。逢年过节,门画、中堂、条屏都要更换一新。“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年画就是大门的新衣裳,一年就换一件,因此人们都很讲究。大门贴武将、二门贴文官、东厢房西厢房贴美女;东门贴鸡,金鸡报晓;西门贴猫,防贼防耗……贴年画也是有规矩的,蕴含着伦理礼法;年画的内容,表达的是传统文化。每一张年画一贴就是一年,旧时普通百姓不看书,他们就是对着年画上的戏曲故事来给孩子们讲历史;根据人物画像来灌输宗法礼仪;如果这一年发生什么有意义的重大事件,那这事件将会在下一年的年画中表现出来。

对于年画,世间精品莫过于杨柳青与桃花坞。

如果说杨柳青年画是粗犷的北方大汉,那么桃花坞年画就是精致的江南美女。桃花坞在清乾隆年间的鼎盛时期,每年销量达百万张,成为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年画品种。不仅行销全国,还出口到日本,影响了日本浮世绘的发展。

追述桃花坞的渊源,当然更有一番易趣。唐伯虎名诗《桃花庵歌》中写道: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桃花坞是活在诗画中的风流,桃花坞的文人将风雅的笔墨变为了民俗喜闻乐见的年画,表达祈福迎祥,用来驱凶避邪,或是说时事风俗、讲戏曲故事……一幅幅年画,就是世间百态。

画稿:吴门画意绘姑苏

桃花坞年画的制作分为三步:画稿、刻板、印刷。其中,“画稿”步骤尤为关键,年画要表达的题材、风格在画稿时就定下了基调。而古时有“琴棋书画”之说,绘画是文人雅士的专利。旧时没有版权之说,制作桃花坞年画的工匠看到市面上有流行的绘画,就拿过来做自己制作年画的模板。从这个层面上讲,桃花坞年画的起源,是源自对名人字画的复制。但是以前对名人字画的复制,不像现在一台电脑、一个鼠标就可以轻松搞定,由此衍生出一套繁琐的工艺。

既然要复制名人字画,那当然就要选择最有代表性的。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之称的唐伯虎,既在文人雅士之中有很高的才名,在平民百姓中又有极高的人气,加之晚年唐伯虎又在桃花坞一带隐居,因而唐伯虎的画首当其冲,成为了桃花坞年画制作重要的“参考”对象。而文人画表达的是文人雅士的审美取向,和年画的受众——普通百姓的品味有差异。于是慢慢地,桃花坞年画作坊就出现了专门为年画做画的民间画师。

今年73岁的王祖德就是曾经成千上万的桃花坞年画画师中的一员。1958年,18岁的王祖德考入苏州工艺美专,看到有师兄在进行版画创作后感到非常好奇:“这不是儿时父亲在家制作的桃花坞年画么?怎么现在成为大学开设的课程?”询问后才得知,曾经盛极一时的桃花坞年画已经成了明日黄花。民间已经鲜有艺人再从事制作,如果再不在大学开课抢救,流传几百年的桃花坞年画艺术就有失传的危险。

从那时起,王祖德就开始拾起连父亲也不再做的年画,成为一个专业的年画画师,一画就是50多年。唐伯虎画桃花,是用吴门画意“摘桃花换酒钱”,而王祖德画桃花坞年画,则是用吴门画意手绘姑苏记忆。“画年画画稿,不是画家做画,信马由缰。线条要均匀、要细。不均匀,刻板就不流畅;线太粗,印刷时就会模糊,”王祖德细细地说道,“桃花坞年画还得靠年轻人,这么好的工艺需要传承。”

刻板:拳刀岁岁刻梨木

画稿完成后,就进入了桃花坞年画制作最艰难的环节:刻板。中国的雕版印刷经历了上千年的发展后,到明初已经发展到很高的水平。逐渐演化出刻书和刻画两个品种。刻画开始时只是刻书的衍生品,主要用来给戏曲、小说刻插画。因为插画表现更为生动,更能为底层百姓所接受,因而慢慢独立出来形成版画这一艺术门类。而桃花坞年画则是中国版画最杰出的代表,因其精致的刻工而被称做“姑苏版”。

木板是雕版印刷的模具,因而对木板有极高的要求。一般都选择质坚硬,木纹细密的梨木为刻版材料。梨木要先入水池浸泡,待不变形开裂后,把梨木裁成一到两寸厚,和画稿大小相当的木板,用刨子刨平,砂纸磨光后,把画稿反贴后就可以刻板了。

如果说画稿是用毛笔在宣纸上写意,那么刻板就是以拳刀为笔在梨木上工笔。表面上看,刻板是对着贴好的画稿照本宣科,但是拳刀虽小,却并不是人人都能舞得动的。画稿基本上都是由流畅的线条构成,刻板要想把画稿的韵味展示得淋漓尽致,线条也必须一步到位。要想在木纹细密的梨木上划线拳刀要锋利,刻板者需要有非凡的定力。因为稍不留神,只要一刀刻错,整个版子就前功尽弃。

旧时,桃花坞年画为保证“术业有专攻”,每一道工序都严格分工,刀工只负责刀工,把磨刀作为传内不传外的商业机密,一个学徒只有练到十年才允许在大型版画上动刀。如今桃花坞年画青黄不热闹,桃花坞年画博物馆要求新人都必须成为“全能战士”,学会全套的年画技艺。老的刀工也纷纷拿出自己压箱底的技艺,千方百计调动学徒的积极性,只为在贴年画风俗不再的当代,将桃花坞年画进行到底。

套印:江南仕女贴花黄

套色工艺是桃花坞年画有别于其他年画的独特工艺。从刻板上印刷出来的年画是单一的黑色,“就好比素颜的美女,而填套就好比给素颜美女上妆的过程,”1982年生于扬州的年轻工艺师乔兰蓉说道。乔兰蓉200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从事年画的创作、制作与研究,目前就职于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是为数不多志愿从事桃花坞年画创作的年轻工艺师之一。

“每一幅成品年画都是色彩缤纷的,而一块套板只能给年画上一种颜色。所以,每印一幅年画,都要准备好几块套板。一般简单的年画只要6块套板,而最复杂的套板则需要26块套板, ”乔兰蓉解释说。以印刷《双美爱花图》为例:仕女的脸和嘴唇是朱红,那就专门用一块套板刻出脸和唇,然后把套色板固定在桌子上,用刷子在套色板上刷上朱红色的水墨。然后用配套的塑料薄膜盖在套版之上,让涂过朱红的脸和唇露出来,再把上好底色的画稿贴上去,当朱红色的水墨浸透宣纸后,美女的脸上就抹上了“胭脂”,唇上就打上了“唇膏”。用同样的道理,要把仕女的衣裳染成黄色,就要刻出一块就衣裳形状的套版;要让美女背后的鲜花变得娇艳欲滴,就得替鲜花刻一个套板……

每一次上色时,水墨都不能放得太多,放得太多宣纸会被浸透,用刷子“熨烫”时,宣纸易破。每一块套板,想要套色达到理想效果,要反复填套,少则3次,多则7到8次。而连续的填套,一定要让套色板纹丝不动,不然套色的过程中,前一次套色和后一次套色就会发生位移,造成重印和偏色。每一次套色时,再熟练的填套工都不可能一次成功,要不断地试验,根据套色板和画稿的位置不断调整位置。一旦调整好后,就开始大量印刷,通常一次要印刷数百张。平均每填套一次用3张宣纸,而一幅年画一般要填套6种颜色,所有套色板填套下来,就要用18张。如果填套有26种套色板的年画,那就需要用72张。而桃花坞年画都选用的是最好的宣纸印刷,因此制作成本惊人。

桃花坞又见新版画

桃花坞年画的历史巅峰时期在清乾隆时期。无奈,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围攻苏州不下,放火烧城。桃花坞年画作坊聚集的桃花坞大街,大火烧了七天七夜,大量珍贵的画版被付之一炬。桃花坞年画自此凋零。如今,就算是桃花坞年画博物馆,集全国之力,也未收集到几块老版。

桃花坞年画,因为是面向普通百姓的艺术,因而被收藏的不多。因为各种原因,存世一百多件老画版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日本的博物馆中。王祖德现在在做的事情,就是带领的一群80后学徒复原这些版画。虽然老画版不在中国,但有了这些新画版,桃花坞年画就能流传下去。同时,他也在桃花坞年画博物馆中开办年画习训班,面向社会招收对年画感兴趣的业余学徒——作为一个桃花坞版画人,王祖德希望能尽己所能把桃花坞年画留住,留住一年又一年的福分,留住祖祖辈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