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阅读的身后有另一扇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阅读的身后有另一扇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今年两会,“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说:“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本刊选编了一位资深教育工作者的文章,与读者分享阅读的体验和意义。

如果我们稍微留意一下,也许就会发现,“雄辩症”或“路怒症”正肆无忌惮地在群体中扩散。那些应有的信条正被现实中的异化、冷漠、矫饰和虚伪所撕裂,种种个人的戾气和忿恨不断地被传递和放大,以至成为某种堂而皇之的默契。就如一场混合着咆哮和哭泣的狂欢,声嘶力竭之后,却没有赢家。

如果我们再留心一点,也会发现那些爱书人、读书人,是明白“没有航向的船,吹什么风都是逆风”的道理的,他们在阅读中找到了方向感和重力感,并受其导引,努力使自己的行为回归到人的常态上来。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先哲的经典中,找到了应有的参照系,看到了自我实践的意义。

其实,对每一个阅读者而言,阅读是对个人之“道”的皈依和守护。阅读,尤其是对哲学、历史学和教育经典的阅读会使我们下意识地在对表象的层层剥离中,诠释自我立场,重构自我的价值谱系。

换句话说就是,阅读于我们的意义,就在于它可以帮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生活生态中看到人的本然和应然,而不至于迷失了方向。它成了每个个体在一定程度上的自我解构与重构的雏形。它可以帮助我们从学科的术业之论,缓缓地引向“文本对话”继而走向“精神对话”,“生命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穿过一道道门,最终成一种对“道”的成全和隐喻。

所谓“以俗眼看,纷纷各异;以道眼看,种种是常”,《菜根谭》里呈现的,正是阅读给我们带来的一个形而上的世界。在这世界中,“常态”成为恒态,其天然的贯通性和全然性,给人一种俯视感,促使我们学会体悟和探究现象背后的本质。在不断的阅读中,在深入的思索中,在亲身的体尝中,那些纷呈殊异的流派、旗号、模式、山头,乃至个人碎片化的烦恼、挂碍、争执,开始得到拼接与统一。

如此的“统一性”,让生活看起来更像是一场斯坦利・霍尔式的复验论:今日自鸣得意之处,前人早已洞悉;今日黯然神伤之慨,前人早已叹过。阅读,就这样将人类历史的卷轴在我们眼前展开,让我们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行知半径不过覆盖于别人的步履之下。从这个意义上看,在阅读中不断“还原”自己,以“居下”和“归零”的心态做事,可能比兴冲冲地宣布自己已经“占领”更为重要。

但另一方面,我们又的确有宣布的必要,因为上述的“统一性”,不仅可以在时间上“穿越”,更多的,还有空间的延展性。这恰如六度分割理论所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超过六个人”,而我们将与他人所连接起来的,可能也只需要六本书,甚至六句话、六个词。也就是说,当阅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恰当的链接,使每个同行者“个人的教育史”能够彼此共享时,我们的思想就已然跃升到某些新的存在――从更多维的视角、文化、审美、传统、心理的格局中,体会不同的价值考量和专业理性。

这样的参照系,映射的是世界的多彩性。当时空的交织,容括了“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教育常态,尤其是彼此泯灭边界时,我们将更容易地审视和检验我们所面对的舞台,也常常获得了呐喊的勇气和力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做校长的时候,我所在的学校就是这样。在持续不断的“读书会”、“交流会”、“研讨会”中分享各自的阅读所得和疑窦所在,渐渐明晰了我们对“三个关注”(关注生命、关注生活、关注生长)课堂的认识。我们一起研读《民主主义与教育》,一起对话《被压迫者的教育学》,都是在试图帮助彼此将声音传递得更高、更远、更久。这样的阅读、思考和交流,引发的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一边是沉默的反观内照,一边是野火燎原。尽管没有人在“打破旧世界”,因为它还很繁盛;但在精神上,旧时代的逻辑秩序已在渐渐崩塌,新时代的建立正随着阅读的扩张而加速进行。因为我们毕竟觉察到了教育改良的途径。

因此,我相信,在阅读的身后,有另一扇连接世界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