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学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学课堂中的预设和生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是充满生命灵性的,课堂是互动的,因此在教学中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矛盾,比如:为了上好一堂课老师精心设计教案,但在课堂中,林林总总的信息会扑面而来,有时会令老师应接不暇,不知所措,这就是最让教师头痛的“教学预设和课堂生成”的矛盾,它们两者既是对立面,又是统一面,因为课堂上的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产生的。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被动的学习状态,取而代之的应该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动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在备课时不能单纯地备教材,还要根据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做好充分的预设,并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调整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当然课堂需要预设,但决不能只有预设,只有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做到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才能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

一、课前充分备课

没有课前全面考虑和周密设计,就不会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和动态生成;没有课前的运筹帷幄,就不会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课堂不可预测因素很多,预设实施中总会遇到意外,或预设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力不从心;或预设未曾顾及学生认知特点,学生不感兴趣;或预设滞后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缺乏张力。那么,教师不管遇到上述哪种情况,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了解学生,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备教材

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而编写的,教学过程离不开知识的传递,在没有进行教学过程之前,教科书上或教师头脑中的教学内容,都处于知识的储存状态.要使它们获得可传递的性质,就离不开教材的分析,需要教师更加用心分析教材,了解教材,灵活地选用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2、备学生

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再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备好课,进而上好课。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课堂关注生成

课堂生成的内容是错综复杂的,所以要避免过于理想化的假设,沉着应对,既不能挫伤学生创造的积极性,又不能急于求成。《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不断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总会遇到始料未及的“意外”。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种非预期性信息,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切入点,灵活驾驭教学过程,巧妙运用课堂生成,这样的课堂才能构成师生、生生间的互动。

1、善于倾听、选择生成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问、学生答已经成为天经地义的常规,然而学生对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回答,也并非与教师预先估计的完全一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学会倾听,善于发现学生问答中富有价值和意义的、充满童趣的世界,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了教师能否组织好动态生成中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

有位老师在教学三上的《一一间隔排列》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每组两个事物之间相差“1”,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体会:“一一对应”这个概念。操作完后,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得?生1:我在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后面画一个小竖线,再在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后面画一个小竖线,最后多了一只兔子,所以兔子比蘑菇多“1”。师:你说得真好!方法也不错!生2:我是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起来,再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圈起来,最后也多了一只兔子。师:圈一圈的方法也是很棒的……这时有个孩子高高举着手想要发言,老师说:你怎么想的?生3:老师,有只兔子没吃到蘑菇,真可怜!(这时听课老师和其他学生都哈哈大笑起来),可能在这样的公开课上,有的老师会偷偷瞪一眼那位学生,然后忽略这个学生的发言。但是这位老师却一脸疑惑地问生3:怎么会没吃到蘑菇啊?生3刚开始有点难为情,听老师这么一问,就指手画脚开始说道:你们看,一只兔子吃一个蘑菇,一只兔子吃一个蘑菇……最后这只兔子就没蘑菇吃了。这位老师马上接口说:说得真好,同学们像这样一只兔子吃一个蘑菇,在数学上就叫做“一一对应”,我们可以把一只兔子和一个蘑菇看成一组,把它们俩圈在一起,最后多了一只兔子没蘑菇吃了,所以兔子的数量比蘑菇多了“1”……这位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估计也没想到学生会想到一个“吃”字,但是这位老师在上课的过程中却认真倾听了每一位学生的回答,巧妙地用这个“吃”字引出了“一一对应”这个概念,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这个概念,从而达到了教学效果。

可见只有倾听,才能了解学生的个性和真实想法;只有倾听,才能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倾听,才能让学生产生信任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

2、灵活捕捉,运用生成

作为数学教师,面对“意外”生成的材料,应善于从教学目标出发,迅速判断这一材料的教学价值,采用不同的反馈策略:或放大,深入追问,适当改变预设教案;或缩小,简约处理;或暂时搁置,后续探究。应该在尊重学生主动探究精神并积极评价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指导、引领的作用,促进学生有效思考。

同样的问题同样的回答,老师不能只根据课前的备课按部就班进行教学,当所有学生对简单的乘法都已经有所了解时,我们就要沿着学生的思路反问:为什么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呢?学生已经知道答案了,至于原因他们却还不是很清楚,所以老师让他们利用已有的加法算式进行思考时,是为他们开通了一条研究乘法的通道,从而自然而然达到教学的目标。

【作者单位:昆山市周市镇永平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