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灵故乡心眼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灵故乡心眼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家族、家乡、家邦、家国的认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稳固的奠基石。中国人的努力以一个家族和家乡为单位,中国人的成就与荣耀总归结于家乡和家邦,他们安土重迁的观念世界少有。家国理想的确立、宣导和习染,培植了中国文学中普遍而深入的伦理情感,对家国的思恋、仰慕、慨叹和追忆又成了中国文学的一个突出现象。从《诗经》始,因王事、行役而离家远行的乡愁就开始奏响了家国吟叹调。这以后的两千年来,萍寄蓬飘,去国之忧,在中国文学中绵延不绝。千百年来,为中国大众最经常吟诵的两首诗歌,应该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与李白的《静夜思》:“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乡愁之歌中国人耳熟成诵。

乡情,一支永远唱不完的歌;乡愁,一种无药可医的病。它蛊惑了无数漂泊的游子,也形成了海外中国人永远挣不脱的心结,多少年又是多少代。

中国近代以来,患怀乡病时间之久,人数之众,规模之大,心态之光怪陆离,迷幻怪诞,当首推台湾岛内。自本世纪40年代跨海大移民之后,百余万在台大陆乡亲无时无刻地渴望着、企盼着在有生之年重返故里与骨肉团聚。同样,在海外,许多海外移民和华人的后裔也在创作中抒写自己对故乡及故国文化的思念。

这方面的作品是如此之多,描写和刻画得如此强烈和生动,几乎让人们可以将当代华文文学称为一种乡愁文学。在这种乡愁文学中,不仅描绘了我们民族的苦难坎坷,也凝聚了我们民族的生命意绪和情感特征。

家乡记忆是华文文学中最常见的题材,数十年来歌咏不歇。小说家林海音的代表作《城南旧事》回忆京华童年;散文家琦君最出色的几本散文集,如《千里怀人月在峰》《留予他年说梦痕》《水是故乡甜》《细雨灯花落》都涌动着一种烟愁般的怀乡思绪。出身于闽南山村的林语堂,对家乡一直怀有深切的眷恋之情。1926年他在厦门大学任语言学教授兼文科主任之时,曾聘请鲁迅、沉兼士、孙伏园、潘家等著名学者到校任教,为家乡的教育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长期的海外生活中,他一直保持着浓厚的乡土观念,在他的许多文章中时时用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情描述与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期的种种生活细节。晚年,他从海外回归与家乡仅一水之隔的台湾,这种叶落归根的情绪显得更为浓烈。76岁高龄时,他在一篇散文中写道:“我是漳州府平和县人,是一个十足的乡下人,我的家乡是在崇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我经常思念起自己儿时常去的河道,听河水流淌的声音,仰望高山,看云彩的变幻。”这位历来以理性庄重为本的散文家,在散文中写了他颇不寻常的一次冲动:有次他在台北逛街,走到一间五金店,老板那一口地道家乡话,使他留连不已。他们谈起家乡的大石桥,谈起家乡特有的鲜牛奶、咸水桃,温情无比。临走时为了回报这段美好时光,向这位老板买了一大堆铜丝铁条钉子锤子钳子,虽然自己一点也用不着。

梁实秋的散文也有着浓郁的京味,他谈北平的老字号饭庄中的各式美味,北平街道上那悠悠的驼铃。蔚蓝的二月天空下,飞翔着各式各样漂亮的风筝。就连夜深人静之时,走街串巷的吆喝声,在他缱绻的乡思中也是那么美妙:“北平小贩的吆喝声是很特殊的。我不知道这与评剧有无关系。其抑扬顿挫,变化颇多,有的豪放如唱大花脸,有的沉闷如黑头,又有的清脆如生旦。在白昼给浩浩欲沸的市声平添不少情趣,在夜晚又给寂静的夜带来一些凄凉。细听小贩的呼声,则有直譬,有隐喻,有时竟像谜语一般的耐人寻味。”

步入晚年的梁实秋和林语堂,抒写的是二三十年代的故里风貌;中年一代的子敏、王鼎钧、张拓芜、司马中原、庄因怀念的则是三四十年代动荡不安的破碎家园。外寇入侵的烽烟搅散了他们童年的梦幻,使他们早早体验了人生的坎坷、世事的沧桑。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漂泊冲不淡他们的乡情,他们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

心灵物语

乡愁,一个大家共有的心结,不仅仅是“金陵子弟江湖客”的余光中先生所独有,文中提及的林语堂、梁实秋先生也有。他们在荒乱的年代里饱经苦难和挫折,最终在异国他乡定居生活。尽管如此,他们不忘的是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未泯的是自己缱绻的思乡情怀。“你不能真正了解中国的意义,直到有一天你已经不在中国。”一位海外作家在他的家信中这样写道。是的,当你在海外,无论你是否在大陆生活过,都不免滋生出一种文化乡愁,那就是“根”之于我们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