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土西洋建材偏好之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关于中国西洋古代建筑的区别,最大的莫过于建材的选用的迥异,即西洋好用石材,而中国则偏好木材。经过千年相对独立的发展至近现代,有中外学者纷纷对此现象的成因产生兴趣,着手研究。至于其原因的结论或假说,存在多种解释,尚未达成共识。
关键词:建材;石材;木材;差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41-01
林徽因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部分提到:我们知道一座完善的建筑,必须具有三个要素:适用,坚固,美观。按常识可知,石材较木材更为坚固耐久。但中国却仍采用不如石材坚固的木材作为建材却得不到解释。所谓坚固,更不能脱离材料本质而论;建筑艺术是产生在极酷刻的物理限制之下,天然材料种类很多,不一定都凑巧的被人采用,被选择采用的材料,更不一定就是最坚固,最容易驾驭的。(《清式营造则例》绪论)在此,林徽因给出了她的解释,即取材受到当时人类物理生产条件的限制,中国之物力落后于西洋,开采石材是为困难,故选择了木材。例如石料本身比木料坚固,然在中国用木的方法竟达极高度的圆满,而用石的方法甚不妥当,且建筑上各种问题常不能独用石料解决,即有用石料处亦常发生弊病,反比木质的部分容易损毁。
类似的,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将到:用石方法之失败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l)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
(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决之努力。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综上所述,现存之观点大体为由于生产条件和地理物产的原因,致使中国建筑形成之时,选择了木材(以及夯土和砖)。而由于长期习惯于木质构架,对石材的性能运用缺乏完善的经验,即使是在有了开采的技术条件和资源勘探之后,也不采用石材。
西方建筑选用石材的原因可以概括为:文明发源之地(埃及缺木 美索不达米缺木缺石 希腊亦缺木),缺少适合建筑的木材,石材成为了建材的传统;希腊罗马的科学发达,降低了大体量石材建筑施工难度和发挥了石材了力学性能;罗马人对于坚固,永久的追求的观念,石材脱颖而出,成为首选。
而且在建筑材料力学或说建筑材料营造经验上来说,虽然最初石材的使用还是沿用木材的处理方式,即榫卯,但是后来在汉暮中,也有了拱券的运用。虽然最初没有合适的粘合剂来粘合石材,但后来也有了石灰,糯米,黄土之类的最为石材粘合剂。有些甚至加入,麻刀或魔芋汁,增加材料强度和防虫蛀。而且在明朝的时候,三合土这一材料也在中国粉墨登场。
既然有了创造石材建筑的条件,但是也不大规模的在地面使用,而是在地上,而且在某些高级别的墓葬中也不惜成本的使用木材。这样的现象,不是原始地理物产和先民技术条件来决定建材的选择能够决定的了。在西方可以这么解释,但在中国,这样的理由,就难以立足。
简而言之,其关于木材和石材选用的决定观念有二,一为惯用木材,不究砖石原理以代替;二为因知新陈代谢之理,尚修葺之风,不求物质长存。但是这两个观点,扔值得推敲。不求物之长存,而好徒劳修葺,这一理由最为荒谬。古人对追求纪念物永恒的证据,比比皆是。从石鼓,崖刻,到后来的碑,都是为了让自己想表达的东西,永远的流传下去,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运用能够永远持久的材料。所以古人好做碑,即使到了清朝,朝廷也将儒家的经典,刻成碑文,藏于国子监。
中国决定石材和木材选择的观念,断然会是上述。个人认为,起着决定作用的观念,在于礼制,这也是古代中国人区别于其他文明人群的一大特征。
墓室建造使用的石材,可能确实是为求长存,木不如石,才退而求其次。但是,正如上文所言,一定身份的人的陵墓中,仍然有不惜大量木材构建墓室,即黄肠题凑的礼制规格。而在地面,既然各有所属可以有人修葺维护,古人就更愿意选择用五材之一的木材来营造建筑,更符合礼制的观念。
综上所述,中西方文明在建筑才来方面的选则偏好,最初都受到地理物产的影响,而且都有着对建筑永恒持久的追求;西方由于科技的发达,可以支持石材建筑的营造,而中国由于礼制观念的作用,偏好于木材,即使有了足够的技术。
参考文献:
[1]林徽因,梁思成.清式营造则例.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