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精心设计导入,让语文有效课堂从“头”开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可以使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语文课堂的导入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巧设悬念,驱动学生好奇心理;巧用道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直入主题,让学生准确把握主旨;以旧带新,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程导入;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3-0048-02
[作者简介]彭卫兰(1963―),女,江苏省启东市启隆乡学校教师,小学一级。
导入是指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的方式把学生引进教学内容中,它关系着学生能否在上课开始后很快地进入学习状态。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好的导入往往能很快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似乎更喜欢开门见山式的教学方式,对导入的重视度远远不足,这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开展。
一、巧设悬念,驱动学生好奇心理
(一)巧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在教学中利用悬念,可以让学生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带着期待去学习。例如,教学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会走路的树》,上课伊始,教师便将题目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连续向学生发问:(1)大家看过会走路的大树吗?(2)大家认为世界上有没有像人一样的大树,它也会走路呢?给出这两个问题后,教师让学生相互讨论,大部分学生通过平时的观察认为大树是不会走路的,也有极少数的学生愿意相信有会走路的大树。在大家一头雾水的时候,教师接着说:“很多小朋友都不相信有会走路的大树,因为你们都没有见过。可是老师却相信世界上有会走路的大树,因为有人告诉老师了,大家想跟老师一起去看看这棵神奇的大树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愿意。”这样的导入吊足了学生的“胃口”,学生自然会对接下来的学习感兴趣,教学效果自然就好。
(二)巧用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科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巧设悬念,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其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艾滋病小斗士》写了南非小男孩――恩科西积极与艾滋病做斗争、勇敢与病魔抗争的故事。教师在教学时向学生提问:“文章形容恩科西为‘小斗士’,你认为恩科西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用自己觉得更贴切的词语形容一下他吗?”很多学生在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就举起了小手,有的说他是“小战士”,有的说他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有的说他很“倔强”,还有的说他是“小英雄”……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下,思维非常活跃,预期的教学目标很自然地就实现了。
二、巧用道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有效的课堂导入,在上课开始时就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课堂导入的方式是多样的,有谈话激趣式导入、复习旧知式导入、创设情境式导入、介绍背景式导入等。教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做一片美的叶子》之初,笔者先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树叶拿出来,简单介绍自己带的叶子,然后让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分析讨论自己带来的叶子:有长得一模一样的叶子吗?学生的热情高昂,教室里的讨论非常热烈,学生们都在表明自己的看法。几分钟后,笔者开始向学生提问:你是否喜欢叶子,是否愿意做一片叶子呢?很多学生积极举手,希望向全班表明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导入通过实物展示的方法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顺势板书课文题目――做一片美的叶子,将学生带入新课的学习。有趣的导入设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堂一开始就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三、直入主题,让学生准确把握主旨
教师无论采用哪种导入方式进行教学,其基本出发点都是希望通过有效的导入展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目标及学习方法,把学生直接带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泉城》时,教师先板书课文题目:泉城。然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题。接着教师进行提问:“‘泉城’是指什么地方呢?”看过课文的学生很快就知道泉城指的是济南,这时,教师出示准备好的济南的风景图让学生观看,让学生借助图片和自己以前了解到的知识相互谈谈自己对济南的印象。等教室里面声音渐渐停止时,教师再进一步向学生提问:“为什么人们称济南为‘泉城’呢?”这引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便趁势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直接揭示主题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它能够让学生在一开始就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理解主旨,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以旧带新,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
语文教学内容的设计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语文知识点的学习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准确把握教材,巧妙设计各种课堂导入语,注重对旧知识的回顾,善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
例如教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中的《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课,这是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文章主要围绕作者对祖国的思念、热爱之情展开。在学习《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前,教师先对前面学习的内容进行了回顾:“同学们,第一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篇课文,请大家分别说说这两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概括能力相对较强,学生很快给出了答案。接着教师再提问:“大家有没有发现这两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经教师一点拨,很多学生马上发现了这两篇课文写的都是爱国情,表现了中国人对祖国的炽热情感。这样便在学生中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爱国氛围,教师趁机引出新课:“每个人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外国人是如何热爱自己祖国的。”教师板书课文题目,成功导入新课。这样的导入,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内容,又成功引出即将学习的新内容,承上启下,为新知识的学习做了铺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将语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利用旧知识引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必然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到精心设计导入对教学的重要作用。有效的导入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富有趣味性。导入的方式很多,教师要研究教材,真正理解所学文本的特点、重点,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每一课精心设计课堂导入。有效的导入使语文课堂在刚开始就能创造一个多彩的艺术景象,使课堂教学引人入胜。课堂教学的点滴设计都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万事开头难,设计一个好的导入便可以让语文有效课堂从“头”开始。
参考文献:
[1] 陈志锋.试谈小学语文阅读课导入法[J].小学语文教学,2011(11).
[2] 缪小建.初中语文教学中导入语的设计艺术浅探[J].教育观察,2013(20).
[3] 孟宇.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方法新探[J].小学教学参考,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