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善解科学课的“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善解科学课的“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课程标准 》倡导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倡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研究者,倡导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核心。在宽松、融洽、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范围中,科学课的课堂没有不活跃的。学生对瓶瓶罐罐充满好奇,对神奇的实验充满惊喜。但是难免会因为课堂气氛太过活跃,让人感觉到“乱”。但科学课堂的“乱”不是单纯的没有纪律,很多时候的“乱”不管是交流中的插嘴现象,还是探究活动中争夺材料、不合作、打碎器材等,都只能说明学生完全投入到了科学探究当中。而这种全身心地投入科学探究过程中,是一种科学的“乱”、合理的“乱”,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科学素养!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要让学生“乱”更有实效。

一、科学探究课“乱”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行为表现及语言相互干扰。比较突出的是说话声音伴着探讨的进行愈来愈高,甚至有的学生得到跟前喊着才能听到。如果是教师教学设计有比赛活动那场面就更甚。比如在学习《虹吸管》一课时,为了研究让水自动地流出来,桌上为了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我只给每一小组桌上放一盆水,而没有放管子。我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让盆里的水流出来呢?学生想了很多的办法,当我们选定用管子这个办法时,就让每组派一个同学来拿管子,很快就有的组实验成功了,大声地叫:“我们的水流了出来!”马上有的同学不甘示弱:“我们的也流出来了!”我准备的管子多,有的组看见还有剩余的,就又拿一根,别的组看见也来拿藏在桌子底下d的准备做下一个实验用的大管子最后一个环节“营救小金鱼”,是考察学生对虹吸管的综合使用能力。在讲桌上放一桶水,在教室后面,放两个成少量水的盆盆里放一条小金鱼,让两组来比赛谁先把前面的水送到盆里。这个更了不得,其他的同学先是给两个组大喊加油,然后就是对呼“我们南队赢”“我们北队赢”。我制止的声音根本压不下他们激扬的呼喊声。

2.无效活动多,有效活动少。看起来课堂教学生活动热闹非凡,实际上这活动热闹的课堂真正有效的探究却非常少。比如,学习《燃烧的条件》,教室在创设一个燃烧的情境以后,问:“关于燃烧你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预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探究问题出现以后,老师一声令下:“大家做吧!”学生立刻把盆盆罐罐拿了出来,叮叮当当地忙活开了,一会儿这边尖叫起火了,一会那边大叫怎么没有和那组一样的东西呀……看上去教室里气氛热闹极了,但是大部分学生只是对着书上的图做,并没有思考,也没有记录,学生整整忙活了20多分钟可是等到汇报时,教室里却鸦雀无声,说明学生只是活动,没有思考。

二、让学生“乱”更有实效的策略

1. 暗示和适当的问题引导,可以使学生在纷乱的思维中获得研究方向。虽然自主探究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可能有主见地对探究的问题得出正确的或有意义的结论,因此,我们绝不能矫枉过正,放任不管。教学中出现学生不清楚探究的目的,不明白探究的要求,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不知如何探究、偏离了探究的重点,探究结果距离教学目标要求很远,主要原因是教师引到不到位。无论老师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如果学生失去探究方向,那最后只能是做无用功。老师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更不能轻视引导作用,而应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想办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声音的产生》是一节有名的“乱”课,由于本课探究的对象是声音,所以学生更是理直气壮地地制造声音。怎么办呢?与其控制不了,不如就让他们乱个够,只不过我这次在乱中稍微地点拨一下,就有不同的发现: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用身边的物体制造声音,每个同学至少制造三种声音,并要求用自己的所有感官感知声音的产生可能与什么有关。时间是一分钟。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盒子的声音、敲打桌子的声音、拍巴掌的声音、叫的声音...,应有尽有。一分钟到,我暗示学生停了下来,提问说说自己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地就从这杂乱的声音里发现,声音的产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呢?于是,这节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这样产生了。

2.模仿学生的思维和神态质疑,也是引导学生从“乱哄哄”中走出来的良策。自主探究既包括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又包括学生的大脑思维过程。当前,很多教师都都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课堂上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却忽略学生的思维训练,虽然学生很喜欢动手操作,但不能离开思维的动手活动,否则活动就失去了意义的。因此,在动手操作、探究之前,应引导学生明确动手的目的、操作的过程,过程之中还应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解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同样以《声音的产生》这节课为例,如何让学生验证声音的产生可能与物体的振动有关这种设想呢?本来的设计是我敲击大鼓并在鼓面上放玉米让学生看见“振动”,但是看见大家群情激动的样子,我让大家思考:以自己身边的材料来验证,什么东西可以控制静与动呢?经过讨论,用尺子来做这个实验:把尺子的一端压在桌子上用手拨动另一端,这时候可以听到声音,而且按尺子的手也能明显感觉到尺子的振动,立刻抓住尺子,声音就停止了。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感觉到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我让学生进行了对比实验,一次让尺子振动自然停止,一次当尺子振动时突然抓住。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更清楚地感受到振动与声音的关系。然后再研究其他的声音是怎么产生的。让学生吹自己的钢笔帽,发现空气振动可以产生声音。我说:“人说话的声音也是由振动产生的吗?”学生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你们就找找声音是你身体的那部分产生的呀。”有的说是因为舌头动,马上有人只伸舌头没有声音。有人说是嘴巴动的,立刻有人只张嘴不发声。有个孩子说是嗓子里有个东西在动。我问他是怎么知道的,他说,同桌讲话时他看见有个小东西在一动一动的。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启示,把手指放在喉咙上“啊、啊”的叫。我告诉大家振动发声的地方叫声带。这节课一直很乱,但是并不让人觉得没有效果,用一把简单的尺子,明白了声音的产生,并对实验分析得极为透彻,效果很好。

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是科学课程标准下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能为“乱”而担心,而要关心学生是否在为科学问题而“乱”,要考虑我们如何面对这热闹的课堂教学,如何运用现念进行有效调控,有效引导,从而让科学课堂“乱”得更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