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原发性脑淋巴瘤(PLB)的CT、MRI影像特点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原发性脑淋巴瘤(PLB)的CT、MRI影像特点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通过PLB的CT、MRI影像表现特征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7例经病理证实的PLB的CT、MRI影像资料综合分析。 结果 7例PLB患者半数以上多发(4/7),75%的病灶分布于脑深部中线附近(12/16)。脑深部肿瘤形态以类圆形结块为主,CT平扫病灶密度为等密度或略高密度。MRI平扫病灶多为等T1或稍长T1信号、等T2或稍长T2信号,增强检查病灶均明显强化。 结论: PLB临床特征无特殊,可以根据典型的CT及MRI影像特征做出初步诊断。

关键词:原发性淋巴瘤 CT MRI

原发性脑淋巴瘤(primary lymphoma of the brain, plb) 是一种较少见的颅内恶性肿瘤,约占全部颅内原发性肿瘤的1%,绝大部分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且多为B细胞性[1]。以往多见于50~60岁上老年人,近年发病率尤其是年轻人发病率明显增加。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3月-2009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PLB 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发病年龄19~74岁,平均46.5岁。临床表现无特殊,包括颅压增高、脊髓压迫、神经麻痹、精神异常等症。

1.2 检查方法

全部7例患者行ct平扫、CT增强、mri平扫或者MRI增强检查。1例患者增加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及磁共振波普(MRS)检查。MRI平扫检查包括SE横断面、矢状面或冠状面TlWI、T2WI及FLAIR序列。MRI增强检查为注射钆剂后行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序列扫描。

2 结果2.1 CT、MRI表现

2.1 CT、MRI表现

①分布:7例患者中半数以上病灶多发(4/7),多数病灶位于脑深部中线附近(12/16)。多数在幕上(14/16)。

②形态:脑实质内病灶多为大小不等类圆形结节、肿块影,水肿及占位效应与肿瘤大小正相关。累及脑膜显示不均匀增厚。无明显出血、囊变或钙化征象。

③CT平扫病灶多为均匀等密度或略高密度(13/16),少量病灶密度不均匀(3/13)[图1],2个病灶累及脑膜,颅骨尚好。MRI平扫病灶T1WI信号呈等T1、稍长T1信号[图2],T2WI信号呈等T2、稍长T2信号[图3],大部病灶信号均匀。CT增加及MRI增强检查,病灶均明显强化:多数显示结块状均匀强化(13/16)[图4],1个呈环状强化, 2个累及脑膜[图5]。1例DWI显示病灶为稍高信号[图6],MRS显示病灶NAA/Cho、Cr/Cho均明显减低。

2.2 病理

病理结果: 7例均为非何杰金淋巴瘤B细胞型。

3 讨论

PLB临床少见,近年发病率明显增加,起病年龄也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器官移植的开展、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艾滋病的流行、免疫组化的普及、诊断手段的提高有关[2]。脑淋巴瘤分为原发性脑淋巴瘤(PLB)和继发性脑淋巴瘤, 继发性脑淋巴瘤常伴随全身淋巴造血组织及其他器官受累。本文着重讨论PLB。

3.1 临床及病理特点

PLB男女之比约2:1,免疫正常者中位发病年龄约60岁,免疫缺陷者发病年龄较轻。临床症状以颅内高压及占位性表现为主,诊断较为困难,必须做病理学检查确诊。本病的病理特点是肿瘤细胞常以血管周围间隙(V―R间隙)为中心向外呈浸润生长,形成血管周围细胞套,由于血脑屏障破坏较明显, CT、MRI增强扫描时,可见肿瘤组织显著强化。

3.2 CT及MRI表现特征

PLB起自脑实质或脑膜内,好发于脑实质深部中线附近,靠近胼胝体时易于通过胼胝体向对侧蔓延,靠近大脑镰或大脑表面时,可引起局部脑膜的浸润增厚。PLB可单发或多发,近年文献报道单发约占60%,多发约占40%[3],故常常误诊为胶质瘤或转移瘤。

PLB 的CT平扫时多数病灶显示为脑深部中线附近的均匀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结块影,未见明显钙化、出血、囊变,水肿及占位效应与病灶位置相关,与大小无明显相关。

PLB 的MRI平扫有一定特征性,T1WI、T2WI呈等或稍低信号,FLAIR信号呈等或略高信号多见, 与其它恶性肿瘤T2WI 大多显示为高信号不同[ 3]。PLB的这种信号特点可能与瘤内丰富的网状纤维分布及瘤体富于细胞成分有关,其含水量相对较少,又有较多的纤维成分。而DWI 上淋巴瘤的实质部分往往呈现高信号,很可能与其细胞密度较高, 水分子的弥散受限等因素有关 [ 4]。

MRI与CT成像原理不同,所用增强对比剂亦不同,但PLB强化效果和特征是相符的,常规增强后肿瘤多呈均一强化,形态不规则,有“握拳样”或围血管强化特征[ 5]。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尝试利用CT动态增强(dynamiccontrast―enhancedCT,DCT)、MRI动态增强(dynamiccontrast―enhancedMRI,DMRI)技术来研究PLB的强化特点[6],发现PLB强化峰值出现较晚,据此可用以鉴别恶性胶质瘤与PLB。

3.3 鉴别诊断

PLB影像表现虽有特征,但与脑胶质瘤、脑转移瘤等病变影像表现有一定重叠,需要与之鉴别。

①胶质瘤: CT为低密度,MRI为长T1、长T2信号改变,囊变、出血、坏死多见,低级别胶质瘤强化较轻,与脑淋巴瘤区别明显;高级别胶质瘤占位水肿均明显,环形、花边样强化多见,动态增强峰值较早。

②转移瘤:一般可知脑外原发病变,脑内病灶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圆形病灶更多见,水肿明显,所谓“小肿瘤,大水肿”。

综上所述,PLB的CT及MRI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以根据其影像特点做出初步诊断。与CT比较,MRI检查尤为重要,是首选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参考文献:

[1]宾精文.颅内原发性恶性淋巴瘤11例CT、MRI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1):3711-3713.

[2]Buhring U ,Herrlinger U ,Krings T,et al. MRI Features of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s at Presentation [J]. Neurology,2001,57:39.

[3]胡明杰,左中九,胡晓伟,等.颅内原发淋巴瘤的MRI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09,7(3):12-14.

[4]许晓琴,周林江,姚振威,等.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20(4):580-582.

[5]晏颖,张雪林,邱士军,等.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 MRI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 27(1):10-13.

[6]彭卫军,朱雄增.淋巴瘤影像诊断学[M].上海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