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美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美术类学生文化基础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广州市美术中学围绕美术教育主线,按普通高中相关要求管理学校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着力进行特色学校建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艺术情感,向美术类高等院校输送优秀毕业生。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往往由于偏向于美术,把大量的时间投放到美术上,忽视文化课的学习,不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培养,在教育教学实践反映出,文化素质高的同学在美术理论和技能学习领悟快,善于举一反三,而文化素质较差的学生,往往是被教什么就只知道什么,融会贯通能力慢,从长远来看,势必影响到学生可持续发展。

为保证学生文化素质和美术技能和谐发展,笔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与实践。

一、把文化学习与美术专业联系起来,激发其文化课学习的内部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外部诱因结合而成的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内在动机,学习受到内在因素的支配和推动。这时,学生学英语的原因发自内在。一种是外在动机,学习被外力推动,受外部情境支配。很可能学生本人对英语并无兴趣,但为了升级和升学等其他外部压力才引起了意愿,这就是外在动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动机属外在动机,思想和学习波动性很大,如何引发美术类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促进其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化,为此,学校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知识生活化,渗透美术教育,注意利用社会和生活上的具体事例、热点事例或美术设计方面的知识内容,以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体验到文化课与日常生活、文化课和美术设计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文化课上学习到的方法来解决,感受到文化课知识就在身边,美术设计离不开文化课基础,对文化课上的概念产生了亲切感,使学生及时能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当他们真的感到文化课有用,有成效,就会更主动自觉地学习,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并使学生持久地保持了学习兴趣。

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正视学生现实,创设适应学生的人际心理和学习心理环境

目前我校学生生源的综合状态基本保持在广州市的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面对生源的现实情况,如果教师用教育普通高中优秀生的方法来教育我校学生,在教育行为上容易产生不切实际的过急或失望甚至放弃的消极情绪,如何创设一个适应我校学生良好的人际心理和学习心理环境,如何把他们培养达到我们培养目标所要求,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为此,学校首先引导全体教职工分析和认识学生学情,调整教育者的心态,接纳学生,确立适应学生的教育教学策略,其次,开展“小班化、导师制”教育教学管理,对学生进行精细化管理,个性化培养。

针对大部分美术学生在目标意识、学习基础、学习习惯、纪律等综合素质方面都不是很理想的情况,我们克服了教师编制紧,教学任务重的困难,在高一年级全面进行小班化管理,每班30人左右,同时,为了使全员德育落到实处,实施“工作室管理责任制”,具体就是把一个年级的学生和教师相对平均地分成三个工作室,每个工作室设负责人一名,与其所属工作室的文化、美术老师组成教育小团队,每位教师都担任“导师”,负责指导该工作室的8—12位学生,和班主任一起对“受导学生”进行人生规划、学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等,使学生个体享用到“班主任+导师”的更多关爱、更大关注、更多互动,也更进一步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重铸学生自信,使学生热爱生活、健康成长和发展。

三、深化美术类文化课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实效

(一)开展文化课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优化和弹性化研究

作为美术类学生,他们既要学习文化课程,又要学习美术基础课程,二者需同时达到相关要求,但作为技能要求,美术基础的学习和训练是需要大量时间的,由此也导致我校的文化课时不能完全同普通中学同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使学生的文化、美术课的教学质量都得到保证,是我们在进行美术特色办学模式探索中在思考的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我们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优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我们认识到学校有必要根据本校的教育宗旨及培养目标对国家课程进行选择和再开发,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以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关注到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关注到人自身的价值。

学校通过调查和分析来自校友、用人单位、艺术类高校、家长、教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并及时根据新课程方案的有关精神和我校学生的生源特点,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体会到,把国家的课程目标与学校的具体教育教学目标加以整合,使其适应社会、学校、学生三方的发展需要;同时对作为国家课程内容载体的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改造,构建适合学校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内容具体形态,首先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可以提高课程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效性,满足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体现了我校“特色办学、弘扬个性、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

目前语文、数学、英语学科在高三备考阶段已编写了适合我校学生水平的备考纲要以及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高效学习的配套教学资源库,同时,还编写校本教材31套。

(二)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和领悟能力,确立适应美术类学生的教学内容

我们探索对文化基础课程的有关内容进行整合优化,对部分理论性强、内容偏难的课程内容进行适当取舍,以必需够用为度,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使学生熟悉各学科领域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今后的创造性活动构建所应当具有的基本知识和文化素养,学校要求教师注意把握好适应美术类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并在教学内容、深度和知识跨度上适当照顾到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方式,如在教材处理上,教师们都能根据学生实际和需要,采取“增、删、换、合”等方式进行教材重组,增:增加部分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基础;删:删除部分内容,如删除了部分高于课程标准或艺术类院校招生基本要求的知识;换:主要指对内容的改动和完善,如把不典型的例题换成更合适我校学生实际水平,或改变知识点呈现的先后顺序;合:美术专业基础知识内容与文化基础课的部分知识相互渗透、整合,把对美术人才起基础作用的必学部分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课程内容还将有关美术素养的内容,如把一些著名画家的成长史等内容也有机地融入到课程内容中去,通过学习综合提高学生素养。针对美术类学生形象思维较强,逻辑思维相对较弱的思维特点,教师关注生活经验,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及时体会到一种“成就感”,当他们真的认识到学习文化基础课真的有用,有成效,就会更主动自觉地学习,随着学生自信心的增强,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高,并使学生持久地保持了学习兴趣。

(三)注意把握合适的教学进度和教学节奏,探索适应美术类学生的教学方式

学校根据教学内容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分配时间段,合理把握教学节奏,有的课适当加快节奏,有的课则放慢节奏,有的内容易的,则少花时间,而对一些相对复杂和有难度的内容,就会适当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探究、归纳、感悟、反思的时间,因为如果学生缺少对所学知识的深刻领悟和理解,就只会死记硬背而达不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去运用。

同时,在对学生进行了高一整个学年的观察,进入高二年级阶段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主要是美术技能水平和文化基础的差异性),为便于实施分层教学而重新编班,把文化和美术都处于全年级上游的学生编为“双优班”;文化相对好而美术技能相对弱的学生编为“文优班”; 把文化相对弱而美术技能相对好的学生编为“专优班”;并根据学生进步情况,每学期进行动态调整,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四)综合整体评价内容,变单一评价为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潜力,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智能特点,有自己独特的学习风格,这就启示我们不应仅仅关心学生的成绩,而要用多元化、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同时它提出的“扬长补短”策略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就是要以学生的强项为突破口,在发展学生智能强项的同时,帮助他们将智能强项中的特点迁移到其他弱项领域。所以在文化课布置作业,进行测验考试时,学校要求教师注意结合美术类学生特点,常布置一些“绘画作业”,让学生把课本中的“文字文本”转化为“绘画文本”,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既提高了他们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又提高了完成作业的兴趣,如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为古诗文配画”,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对话配图”,在生物教学中的遗传自画像,在历史教学中的“古代文物小制作”,政治“时事漫画”等等,都是以发挥学生的美术强项为突破口,进而在发展学生智能强项的同时,帮助他们将智能强项中的特点迁移到其他弱项领域。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一系列突出美术元素的校园活动,如在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戒烟等活动中组织学生根据教育主题进行创作宣传画、手抄报、电脑平面设计、网页制作等等,促进美术与其他课程学习的相互迁移,学生在活动中更加理解和认识到文化知识素养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达成。

此外,学校还先后制定了《广州市美术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事故的认定及处理办法》《首席教师评选制度》《推门听课制度》等制度,加强教学质量监督检查力度,督导组深入班级听课,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的上课满意程度等等,及时发现问题,积极进行整改,共同促进提高,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以美术为特色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课题批准号:GHB093126)研究成果】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