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中国种业的国际竞争力路在何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作为农业大国,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1%的人口。但同时,中国农业面临着农药、化肥过度施用的问题。2010年中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分别是1990年的2.1倍和2.4倍。以化肥为例,目前中国的化肥用量是国际平均水平的3倍以上,而肥料利用率较低,如发达国家的氮肥利用率是45%,中国仅为30%~35%。化肥、农药过量使用,不但会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更增加了成本,加重了农民负担。
中国农业面临的农药化肥过度使用的问题,在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显得尤为严峻。而种业作为农业的基础,是世界各国的发展重点,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种业是解决中国农业当前面临问题的必然选择。
国外种子进军中国 国内种子企业竞争力待提高
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良种促进了国际种业的繁荣。全球的种业市场具有规模大、市值高且相对集中的特点。据国际种子联盟2011年11月资料显示,全球种子市场规模高达430亿美元,其中美国最大,为120亿美元,占全球的28%,中国以95亿美元位居第二。此外,全球种子市场最大的6个国家其种子市场总额达68%,可见在世界范围内种子市场相对集中。
全球巨大的种子市场,是各国种业公司的竞争焦点,反过来促进了全球种子贸易的发展。自1970年以来,国际种子贸易量逐年增加,2008年国际种子贸易金额高达7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种子贸易量的增加,一方面是种子市场不断国际化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农业的不断发展以及良种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导致世界范围对良种需求不断增加。相对于全球潜在的巨大种子市场,当前国际种子贸易规模还很小,远没有达到饱和状态。因此可以推断,随着各国对本国种业的逐步开放以及种子产业分工专业化的进一步形成,未来国际种子贸易将进一步增加。
在国际种子贸易中,发达国家依靠本国企业的优势,在种子贸易中占据着主导地位。2010年种子(包括大田种子和蔬菜种子)出口额最高的4个国家荷兰、法国、美国和德国的总出口量达到42亿美元,占全球的53%。较高的种子出口额,说明发达国家掌控着国际种子市场。尽管中国拥有全球第二大种子市场,但是进出口额均较低,而且长期处于贸易逆差中。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种子公司已全面进军中国蔬菜、花卉种子市场,并占有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大田作物方面,跨国公司通过与中国企业合资,在中国国内进行种子生产、加工和销售来进军中国种子市场。
可见,目前中国种子企业竞争力较弱,同时受到外企不断渗透的挑战。因此,快速提高中国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是增加其国际市场份额的有效途径。
专家预测:未来国际种子市场将是大公司的舞台
有关统计表明,世界排名前10位的种子公司的种子销售额占全球比例在逐年上升,从1996年的16%增长到2007年的67%。这些跨国公司凭借雄厚的资金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建立了较大的领先优势,甚至有垄断种子市场的趋势。可以预测,未来的国际种子市场将是大公司的舞台,中小企业生存空间必定会被压缩。
兼并重组是跨国种子公司近十年快速发展壮大的原因之一,先锋、诺华、圣尼斯、迪卡和嘉吉等公司均被兼并重组。以孟山都公司为例,自1996年以来,该公司先后收购了以玉米业务闻名的迪卡和全球最大的蔬菜和水果种子开发、生产和销售商圣尼斯等公司。1996年,孟山都公司种子销售额尚不能进入全球前10位,但2004年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种子公司,并在随后的兼并重组中巩固了其全球领先地位。在全球战略上,跨国种子公司通过兼并或者合资等方式,迅速渗透到其他国家的种业市场,如孟山都公司在2008年分别在巴西、危地马拉、荷兰收购了当地的公司。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颁布,正式结束了中国种子计划管理经营的历史,由此中国种业开始了市场化的进程。但是,比起其他国家,中国种子行业市场化时间短,种子商品化率低,仅为30%~40%,而世界平均水平则为70%,发达国家更高达90%以上。
经过近年“种子执法年”活动的清理整顿,目前国内种子企业尚有7500家,但具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大型种子企业却不足80家。就销售收入而言,2009年中国上市种业公司中销售收入最高的公司是15亿人民币,而同期的孟山都销售业绩达到801亿人民币,差距很大。
近些年我国大多数种子企业开始注重科研投入,建立起了自身的科研体系,但是这些企业的科研投入仅占销售额的1%左右,远低于跨国种子公司10%的比例。科研资金的投入和科研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作物新品种的开发。虽然中国每年通过国家审定的作物新品种数量逐年增加,但是真正能大范围推广的却非常少。
中国巨大的种子市场,是跨国种子公司的必争之地。如在粮食种子领域,跨国公司以合资的方式进军中国粮食种子市场,以先锋公司为例,1998年先锋公司在辽宁设立铁岭先锋研究有限公司,并推出了先玉335,该品种在中国东三省的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6亿平方米迅速增长到2009年的126亿平方米。可见,这些产品在品质上较国内同类产品有较大的优势,而先玉335只是先锋公司20年前选育的品种水平,同样在中国西南种植面积较大的迪卡008也是孟山都公司在15年前推出的产品,由此可见中国种子公司的育种能力与跨国种子公司的差距很大。
利用常规育种发展生物技术是中国种业发展的基础
跨国种业公司的发展表明,整合育种资源、增加科研投入、利用前沿科技是育种企业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种子公司多,但规模小、竞争力弱,拥有育繁推一体化能力的企业少,种业整合势在必行。兼并重组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和加大技术集成,有利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种子公司。国内很多大型种子公司已经意识到兼并重组的重要性,并加快了兼并重组的步伐。如中国种子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投资、控股了多家种业公司并与农业科研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这些兼并重组和合作,该公司水稻业务的竞争力和科研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
另外中国育种公司要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育种,孟山都、先正达、杜邦等跨国种子公司均较早开展了农业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成为支撑这些公司快速发展的动力。
中国农作物常规育种起步早,经验丰富。在不断的实践积累和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中国长期保存的种质资源达到了世界首位。充分利用常规育种创造的丰富种质资源,大力发展生物技术,不仅能提高中国种业的竞争力,而且能解决中国农业当下面临的能耗过多的问题。因此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是我们发挥后发优势、赶超跨国种业公司的关键,将是中国种业发展壮大的基础。
植物转基因育种技术具有目的性强、周期短、效率高、能够实现不同物种间优良基因的转移等优点,这项技术已为全球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在中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水稻、玉米和棉花为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了希望。以水稻为例,实验表明抗虫的转基因水稻可减少80%的农药使用量,相当于每1万平方米少使用16.77千克农药,并且转基因水稻比原杂种增产6%~9%。
除了转基因技术,DNA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也是现代分子遗传学领域发展起来的重要的育种技术。分子标记具有表现形式直接、数量广泛、多态性高等特点,在种质资源确定、杂交回交选育、数量性状改良、杂种优势预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技术本身的进一步发展和实验成本的逐步降低,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必将在植物育种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美国是全世界应用农业生物技术最成功的国家,其中转基因技术占据了主导地位。2011年,在美国,转基因玉米、棉花和大豆所占比例分别为88%、90%和94%。大面积推广转基因作物促进了农作物的稳产和增产,2011年美国玉米、大豆和棉花的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1996年提高了24.8%、15.8%和12.9%。
中国棉花每年因虫害造成的损失高达10%~15%,害虫抗药性的增加使得化学防治越来越困难。中国较早地研究和推广转基因抗虫棉花,现已成为世界最大棉花生产国和棉花高产国。中国在抗虫棉研究上取得的重大成绩,与生物技术运用是分不开的,但是中国在其他作物生物技术研究方面相对滞后,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刻不容缓。
目前,中国生物育种技术已趋于成熟,甚至有些技术还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以棉花为例,截至2010年,国内种植的转基因Bt棉花基本上都是自主品种,美国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仅占0.5%。此外,抗虫Bt水稻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放,预示着中国在水稻和玉米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
另一方面,中国科研院所在生物领域也获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知识产权,如中国在转基因棉花研究中所具有的独立知识产权仅次于美国。在水稻方面,中国申请的785件专利占转基因水稻领域专利总量的36%,位列全世界第二。这些独立的知识产权将是中国发展农业生物技术的有效保证。
除此之外,国内种子公司充分意识到未来育种的方向,在传统育种的基础上,开始向现代生物育种方向转移。这些公司开始注重科技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建立了生物技术研发中心、育种基地等。虽然这些举措尚在起步阶段,但为中国种业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充分利用常规育种的资源,结合生物技术手段,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将是提升中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另外,必须重视种业公司与科研院所的合作,这样既能利用科研院所基础理论研究、基因克隆、性状分析的强项,也能发挥公司在开发产品、大田育种方面的优势,实现常规大田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的有效结合,创造双赢格局。
总之,种业是农业的基础。要增强中国种业的竞争力,需要从多方面去提高。通过对中国种业市场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建设大型种子公司;大型种子公司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凭借中国常规育种的实力,大力发展农业生物技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来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国种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