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事务所规模、客户规模与审计定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事务所规模、客户规模与审计定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2001-2010十年间所有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事务所规模客户规模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初始定价的过程中,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不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但是国内前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和其他中小型会计师事务所则存在明显的“低价揽客”现象。对于大型客户,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在整个收费过程中都存在收费偏高的现象。

关键词:事务所规模 客户规模 初始审计定价 审计收费

一、引言

审计定价一直以来都是审计市场热点研究的问题之一,审计定价的决定因素也是实务界、注册会计师协会和物价监管部门最为关注的问题。审计定价也称审计收费,是指审计服务供需双方就注册会计师所提供的审计服务所达成一致意见的价格。审计服务的定价,不仅反映了审计市场上审计服务的供需关系,还影响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以及审计工作质量,所以审计服务的定价问题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国外对于审计定价的研究已逐渐成为比较成熟的研究领域。国内对于审计定价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目前大量的研究成果也已经涌现。目前国内的学者对于审计定价的研究主要关注于四个方面:审计定价的决定因素;盈余管理、审计风险与审计定价;低价揽客、审计任期与审计定价;事务所规模、品牌与审计定价(张奇峰、张鸣、戴佳君,2006)。但是对于这四类问题的交叉性影响并没有研究者进行专门研究,同时其研究的经验数据也并没有很长的跨度。鉴于此,本文特整理了从2001年至2010十年间的经验数据并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同时按事务所规模进行了细分来探究事务所规模对于审计的初始定价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客户规模对于审计定价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Simunic(1980)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客户规模是审计定价过程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DeAngelo(1981)研究了“低价揽客”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后果。认为特定客户的未来准租金诱导了“低价揽客”行为的发生,但是“低价揽客”只是审计师在市场中的竞争策略,其本身并不能影响审计质量。与DeAngelo(1981)观点不同的Dye(1991)则认为,DeAngelo(1981)模型中的定价折扣并不是由交易成本所引起的,这种折扣应该归因于她对于审计师具备设定未来费用的全部议价能力的假设。认为如果客户具有全部的议价能力,这将会使得审计师只能索取不高于可避免成本的审计费用。在这种情况下,既不存在未来准租金,也不存在定价折扣。当审计师没有从客户收取准租金时,审计师被外部相关者视为最独立的;而此时如果准租金的信息恰好被公开披露时,投资者则可以根据披露出来的审计费用中推断出准租金是否存在并得出了审计的初始定价折扣是由于准租金信息的不可观察性所导致的,而不是因为交易成本的存在所导致的。关于事务所规模对于审计定价的影响研究,表明审计业务的收费标准在国际大型事务所与非大型事务所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国际大型事务所的收费存在“溢价”的表现。由于其向客户提供高质量审计的声誉而收取的溢价;由于在市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导致的溢价(Simon,1995;Blokdijk et al,2006;Chen et al,2008;Desai et al, 2012)。特别是Chen,Su和Xu(2008)利用中国特有的审计市场上二元结构的优势,比较了国际五大会计事务所在法定竞争市场上和竞争性较弱的补充审计市场上的定价行为的差异,发现国际五大在竞争性较弱的市场上拥有更为显著的额外费用。

(二)国内文献 王振林(2002)借鉴了Simunic(1980)的模型分析审计收费的影响因素,发现公司的规模、被投资公司数量等变量对审计收费具有显著影响,是客户的审计风险对审计收费的影响很小且解释能力低。刘斌、叶建中、廖莹毅(200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规模、经营业务的复杂程度、以及上市公司所在地是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主要因素,而其他则不具有重要影响。伍利娜(2003)则围绕2000年和2001年审计收费以及两年变动的影响因素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公司规模、事务所规模、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处于保值区间对审计收费具有显著影响,而公司处于配股区间对审计收费无影响。余玉苗、刘颖斐(2003)通过建立审计收费的需求决定模型和供给模型,分析了审计服务的需求双方如何确定审计收费。在后续相关的研究中发现,审计定价行为一方面体现着注册会计师预期在审计过程中投入的人力资源水平,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注册会计师因潜在的民事赔偿责任而要求的风险补偿。韩洪灵、陈汉文(2007)利用2002年至2004年我国审计市场的数据对初始审计的定价行为与特征进行了考察,结果支持了中国证监会关于审计费用的强制性公开披露政策,准租金和低价折扣引起的潜在的审计独立性问题会随着审计费用的公开披露而得到消除或减轻。林川、曹国华、邱邦翰和毕家豫(2011)发现CEO控制权与成长性因素分别对审计定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是由于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国上市公司较多。CEO控制权对审计定价的影响并不依赖于成长性因素。张旺峰、张兆国和杨清香(2011)还发现合理的公司治理机制可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整体质量,从而显著地降低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收费水平。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1)初始定价与事务所规模。DeAngelo(1981)认为,初始审计定价折扣是现任审计师预期能获取未来准租金的一种理性的竞争性反应,是审计师为获取以后的竞争优势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交易成本的存在时产生初始审计定价折扣的原因,它使得现任审计师具有成本优势,从而可以将未来的审计费用定于可避免的成本之上以赚取准租金。而在连续的审计期间内,审计师不用再耗费启动成本,客户更换审计师又面临着交易成本,因此现任审计师可以稳定地获取准租金收入。如果审计市场认为是竞争性的,那么事务所竞争性的竞价可以赢得未来的准租金,这就导致了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认为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是沉没成本,并不必然会对未来期间的审计独立性产生影响。而Simon和Francis(1988)引用沉没成本的心理学分析指出,沉没成本也会影响独立性。低价折扣增强了审计师延长任期的动机,直到审计费用折扣弥补回来,审计师的“独立精神”才会恢复。对于审计定价的研究的目标是帮助优化审计市场结构,促进良好的竞争氛围的形成。国外的研究(Simunic,1980;DeAngelo,1981等)通常按照事务所的规模或品牌将事务所划分为四大与非四大两类。认为由于审计质量是难以观察的,惟有用审计师规模、审计师的品牌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量,才是最合适的方法。因此,普遍认为“四大”提供的审计服务比非四大的质量更高。同时,在差异化服务的市场里,由于大型事务所在人力资源、客户资源、行业专场等方面具有规模经济,在同等条件下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本文提出假设:

H1:在审计的初始定价过程中,“低价揽客”的现象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不存在

(2)审计定价与客户规模。Simunic(1980)研究发现,客户规模对于审计定价差异的解释能力达到了57%。这充分说明了客户规模越大,其分支机构多,业务范围广泛,交易性质复杂,法律规章纷繁,或有事项众多,从而要求注册会计师具有更高的专业水平,并执行更多的相关程序,并且审计风险会更高,审计定价也会相应的提高。基于此,提出第二个假设:

H2:在整个审计收费的定价过程中,客户的规模越大,审计收费越高

(二)模型建立及变量定义 本文以Wang,Wong和Xia(2008)的模型为基准,并参照国内已有的关于我国审计定价的一般性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结果建立模型。(1)为了检验事务所规模对于审计的初始定价之间的影响,通过将表明事务所是否为首次接受审计业务的哑变量(Initial)、表明事务所规模大小的哑变量(N3)对审计收费(Ln Fee)进行回归。同时,需要控制有关客户本身和财务方面特征的相关变量。本文的控制变量是基于Francis and Wilson (1988)和DeFond et al. (1999)的分析模型,表明这些有关客户本身和财务方面特征的相关变量与审计意见是相关的。包含了残差标准差(Resid_SD)、公司上市年限是否超过3年(Age)、客户资产的自然对数(Size)用来捕捉公司规模和公司业绩的影响。存货的比重(Inventory)、应收账款的比重(Receivable)、资产回报率(ROA)、公司近三年内是否有亏损(Loss)、资产负债率(Lev)和流动比率(Current)被包含用来控制公司的财务风险。特别加入有关审计师特征的变量。将事务所区分为国际四大(Big4)、国内五大(Domestic5)和非大型事务所三类。最后,包括了年度(Year)和客户的行业哑变量(Industry),包括制造业、金融服务服务行业、房地产行业等。模型中各变量的定义如下表(1)所示。(2)对于国际四大的审计定价差异,特将国际四大细分为安永(EY)、德勤(DTT)、普华永道(PWC)和毕马威,在将此作为哑变量加入上述模型,分为两部分进行检验其初始审计定价和完整的审计定价的影响。上述模型中各变量定义如下表(2)所示。

(三)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国家于2001年出台政策要求上市公司对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及支付的审计费用等情况进行披露,因此,本文选取了2001年至2010年十年期间所有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观测并进行了样本筛选(1)剔除了未披露年度报表审计费用的观察值;(2)剔除需要进行境内外双重审计或补充审计的公司(如AB,AH股公司)中未将境内外费用分开的观察值;(3)剔除了财务数据缺失的公司;(4)剔除金融保险行业的公司,主要是行业I类的公司,因其内审情况、财务特征比较独特。这样,共得到15376个年度观测值,其中来自国际四大的575个,国内五大的2225个,其他事务所的12576个。样本观察值的年度分布如下表(2)所示。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本文对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见表(3)。从表(3)看,审计费用的自然对数(LnFee)的均值是13.108,中位数是13.017。初始审计(Initial)的均值是0.171,中位数是0。客户排名(N3)的均值是0.051,中位数是0。国际四大(Big4)的均值是0.036,中位数是0。国内五大(Domestic5)的均值是0.138,中位数是0。损失(Loss)的均值是0.246,中位数是0。股票回报率(Stock Return)的均值是0.336,中位数是-0.047。残差项标准差(Resid_SD)的均值是0.029,中位数是0.017。客户规模(SIZE)的均值是21.303,中位数是21.188。总资产报酬率(ROA)的均值是0.024,中位数是0.033。资产负债率(LEV)的均值是0.519,中位数是0.489。流动比率(Current)的均值是1.776,中位数是1.283。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Receivables)的均值是0.113,中位数是0.088。存货占总资产比重(Inventory)的均值是0.160,中位数是0.126。上市公司上市年限大于等于三年(Age)的均值是0.802,中位数是1。

(二)相关性分析 本文对变量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见表(4)。从表(4)看,事务所规模与审计定价正相关,客户规模与审计定价正相关,其他变量与审计定价都显著相关,其中股票回报率、客户规模、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存货占总资产比重及上市公司年限与审计定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其余的流动比率、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重与审计定价呈显著负相关关系。

(三)回归分析 当以审计的初始定价作为因变量时,如表(5)所示,在全样本组中,Initial的系数为-0.0444,P值是0.003,具有特别显著的影响,说明在事务所中普遍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以审计定价作为因变量时,如表(6)所示,在全样本组中,Initial*N3的系数为0.098595,P值为0.115,处于边际显著的状态,说明在事务所中普遍存在对于大客户审计收费更高的现象。进一步,我们将全样本分为国际四大、国内五大、其他三个样本组,以此检验事务所规模对于审计定价的影响。当以审计的初始定价作为因变量时,如表(5)所示,在国际四大样本组,Initial的系数为-0.01544,P值为0.829,系数不具有显著影响,而在国内五大样本组中,Initial的系数为-0.06527,P值为0.068,具有比较显著的负相关影响;在其他事务所样本组中,Initial的系数为-0.03863,P值为0.019,显著为负,说明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不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但是在国内五大和其他事务所中存在较为显著的“低价揽客”的现象。以整个审计定价作为因变量时,如表(6)所示,在国际四大的样本组中,Initial*N3的系数为-0.00078,P值为0.996,不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在国内五大样本组中,Initial*N3的系数为0.354565,P值为0.01,具有特别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其他样本组中,Initial*N3的系数为0.119983,P值为0.143,具有边际显著性,说明在后期审计收费定价过程中,国内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规模越大的客户审计收费更高的现象十分显著,在其他事务所中边际显著,但是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不存在这种收费更高的现象。这些证据都分别支持了本文的在审计的初始定价过程中,“低价揽客”的现象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不存在,主要是存在于国内的事务所中的假设H1和在审计的定价过程中,客户的规模越大,审计收费越高的假设H2。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研究了事务所规模和客户规模对审计定价的影响,结果发现事务所规模与审计的初始定价负相关,在进一步的分组回归分析中,初始审计的定价过程中,在国内五大及其他事务所中存在显著的“低价揽客”的现象,但是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则不存在,部分支持了DeAngelo(1981)的发现。本文也检验了客户规模对后期审计收费定价的影响。发现在我国,所有的会计师事务所中对于大型客户,都存在审计收费偏高的现象。尤其是在国内前五大会计师事务所中,这种收高价的现象更为显著。

本文的贡献在于:(1)本文发现国际四大事务所不存在“低价揽客”的现象,这与现有相关文献DeAngelo(1981)和实证发现与韩洪灵和陈汉文(2006)的结论不一致。(2)首次发现了所有事务所对于大客户都存在审计收费偏高的现象。(3)研究有助于加深监管机构、主管部门和实务界对我国事务所审计收费行为的理解。

参考文献:

[1]韩洪灵、陈汉文:《中国上市公司初始审计的定价折扣考察:来自审计师变更的经验数据》,《会计研究》2007年第9期。

[2]林川等:《 CEO控制权、成长性与审计定价》,《当代财经》2011年第4期。

[3]刘斌、叶建中、廖莹毅:《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收费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审计研究》2003年第2期。

[4]刘颖斐、余玉苗:《基于风险控制价值的独立审计定价模型框架》,《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

[5]罗斯·L. 瓦茨、杰罗尔德·L. 齐默尔曼:《实证会计理论(中文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伍利娜:《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首次审计费用披露的证据》,《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7]余玉苗:《上市公司独立审计质量:界定、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体系研究》,《厦门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后出站报告》2003年。

[8]余玉苗、刘颖斐:《上市公司审计收费的供需决定模型及均衡分析》,《审计研究》2003年第5期。

[9]余玉苗:《刘颖斐.注册会计师审计定价模型中的风险溢价及其内在化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3期。

[10]张奇峰、张鸣、戴佳君:《中国审计定价实证研究述评》,《会计研究》2006年第6期。

[11]张旺峰、张兆国、杨清香:《内部控制与审计定价研究》,《审计研究》2011年第5期。

[12]Blokdijk, H., F. Drieenhuizen, D. A. Simunic, and M. T. Stein. An analysis of cross-sectional in Big and Non-Big public accounting firms’ Audit programs.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 2006.

[13]Chen, C. J. P., X. Su, and X. Wu. Market competitiveness and Big 5 pricing: Evidence from China's binary marke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 2007.

[14]DeAngelo, L.E. 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1981.

[15]DeAngelo, L.E. Auditor independence, low balling, and disclosure regulation.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1.

[16]Dye, R. Informationally motivated auditor replacemen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1991.

[17]Francis, J. The effect of audit firm size on audit price: A study of the Australian Market.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84.

[18]Firth, M. An analysis of audit fees and their determinants in New Zealand. Auditing. A Journal of Practice and Theory ,1985.

[19]Simon, D. T., R. Ramanan, and A. Duga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udit Services Market for Public Sector Versus Private Sector Companies in India. Advances in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1995.

[20]Simunic, D. A. The pricing of audit service: Theory and evi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0.

[21]Simunic, D. A. Auditing, consulting and auditor independence.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87.

[22]Wang, Q., T.J. Wong, and L. Xia. State ownership,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auditor choice: Evidence from 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 2008.

[23]Watts, R. and J. Zimmerman. The markets for independence and independent auditors.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