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课程基地,为办学推开另外一扇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课程基地,为办学推开另外一扇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作为江苏省首批课程基地学校,从校情出发,从学生出发,全面构建适切学生特点的“梦想课程”体系,并衍生开发了包括名著赏读、播音主持、3D打印、南京文化在内的20多门校本课程,在课程基地建设的教育实践中,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关键词】课程基地;梦想课程;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8-03

【作者简介】1.黄飞,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课程实验中心(南京,210000)副主任,一级教师;2.李建华,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一、课程基地建设回顾

2012年10月,学校前身之一的原沙洲初级中学成为首批“江苏省薄弱初中课程建设项目”基地学校。2013年9月,新成立的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根据其新的办学理念――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将原沙洲初级中学“融合教育课程”升格为“梦想课程”。

“梦想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板块――“阅读与梦想”“艺术与梦想”“科技与梦想”“旅行与梦想”,分别对应阅读梦工场、艺术梦工场、科技梦工场和旅行梦工场四个“物型化”载体。“阅读与梦想”,依托“阅读梦工场”(校园图书馆、开放式书架、班级图书角),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让学生能够自由阅读的空间,从而解决中学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距离太远、设施太冷、手续太烦等问题。“艺术与梦想”,依托“艺术梦工场”(艺术功能室、学生录音棚、校园电视台、学生广播站),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能力。“科技与梦想”,依托“科技梦工场”(未来教室、科普智慧墙、数字化校园),通过理科的定制学习、创新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课外探究实践。同时与科学课程、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试点开展不同学科在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教学实验项目。“旅行与梦想”课程,将南京的山水城林、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作为实践基地,带领学生亲近南京的山水自然、历史人文,引导学生“用步履亲近梦想,用视野丰盈心灵”。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结合。从2013年起,学校就开始着手“基于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梦想课程建设课题”的研究,该课题也被列为全国“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子课题。用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基地建设,让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导。二是与校本课程结合。根据课程基地建设需要,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实验中心,探索开发基于“梦想课程”的校本课程,衍生开发了面向全体学生,涵盖四大课程板块,包括名著赏读、播音主持、3D打印、南京文化等在内的20多门校本课程。三是与主题活动结合。“艺术梦想”课程借助莲花读书之星、莲花达人秀、校园吉尼斯等评选,以及雪莲花英语冬令营、青春仪式等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艺术特长和个性风采的“星光大道”。四是与九年一贯制结合。莲花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初中课程基地建设规划的早期,就已经提前考虑到重心下移和基地辐射问题,阅读梦工场、创新梦工场、艺术梦工场为小学预留了“接口”,为未来的小学课程基地试点提供可能,也为新形势下的九年一贯制和学区制的办学提供一种借鉴。

“梦想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从校情出发,从学生出发。学校有48个教学班1800多名在校生,80%为随迁子女,分别来自全国18个省市。他们具备朴素、善良、守纪、文明、吃苦等许多优良品质,但也表现出“三弱三缺”,即阅读弱、英语弱、数学弱,缺爱、缺自信、缺见识。可以说“梦想课程”是为解决学生在“学科”与“精神”层面的“短板”,从而实现学校“无痕、有品、致信”育人目标的一次“私人定制”,期望用学科精神让学科“站”起来,用人文精神让学生“站”起来。“梦想课程”建设有六大原则:基于硬件并突出软件,基于学科并延伸学科,基于学校并走出学校,基于环境并放大环境,基于课堂并拓展课堂,基于学生并强调师生共生,基于学校现状更着眼未来。

二、课程基地建设带来的变化

(一)教育生态的变化

课程基地建设带给学校的变化首先是在教育生态的层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校园环境变“美”了。以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学校围绕“莲”这一校园文化符号,精心打造宁静、优美、诗意的校园自然环境,努力营造“无痕、有品、致信”的育人氛围。走进“莲花”校园,看不到生硬的标语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哈佛家训》小故事,是一幅幅精美雅致书画翰墨,还有“莲子”墙上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此外,学校对多个场馆设备进行了提档升级。以“南京文化地标”先锋书店为样板建设的“阅读梦工场”,藏书丰富,环境舒适。

其二,校内关系变“平”了。莲花实验学校由双闸中学、沙洲中学、双闸小学三校整合而成,所有的师资,包括领导干部原本都分属不同的学校。整合初期,现实的围墙没了,但师生心中的壁垒仍然存在。课程基地建设促成了老师们跨界限、跨学科、跨学段的合作,心中的“柏林墙”和“三八线”消失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多了交流。许多行政管理人员也都深入到课程基地建设的一线,与普通教师有了更多的沟通,两者之间也多了信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老师们与学生的交流变多了,对学生的了解也更全面了,看到了学生身上更多的优点与长处,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了温度。

其三,办学影响变“大”了。课程基地的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马斌处长、建邺区教育局易善平局长以及省市区多方领导都曾到学校指导课程建设工作。2015年学校承办了“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现场会”,李建华校长在会上做了《让课程基地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高地》的交流发言,反响热烈。学校课程基地建设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同仁的认可。仅今年上半年,就有智利教育代表团、新加坡校长团、韩国光州教育代表团,以及安徽、甘肃等兄弟学校同仁到校访问,在详细了解观摩了学校课程基地建设之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市、区教育对外展示的窗口。与此同时,学校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单位的青睐。

(二)学科文化的变化

课程基地建设带给学科文化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教师心态的变化。从“不想来”到“不想走”。来学校帮扶的原虹苑中学王新芳老师坦言,刚被派来时,心里有十二万分的不情愿,然而在工作中,她被莲花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被孩子们孜孜以求的向上精神所打动,更是被“梦想课程”深深吸引,在帮扶期结束后主动要求留下继续工作。从“要”到“我要干”。因为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莲花的许多教师可能都不曾有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难免会产生“你要我就干,你没说干我就不干”这样的一些消极心态。但是,随着“梦想课程”基地的建立,许多老师对教育本身、对学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分数不是学习的全部,每个孩子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鼓励孩子自由追逐梦想,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认识变化中,许多老师重新找到了职业的价值和尊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梦想课程”的建设中。

其次,课程基地建设还带来了教科研氛围的变化。从“没指导”到“有指导”。原先学校的教科研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引领,但是随着课程基地的建设,中学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到莲花的次数明显增加,在教科研方面给予了老师许多实实在在的指导。从“独联体”到“共同体”。2015年,学校成立了“丁强工作室”,聘请原金陵中学校长丁强指导学校教学改革。工作室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定期研究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并围绕“学习共同体”“集体备课模式”和“听评课模式”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这样一种教科研氛围感染下,老师们的教科研热情被大大地激发,许多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

(三)教和学方式的变化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它不是国家课程的简单切分,基于课程基地的校本课程也不是国家课程的简单延伸。课程基地建设除了要着眼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更应该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莲花”的梦想系列课程有着鲜明的跨界特点,也更注重实际运用和过程性体验。比如在“光影星播客”校本课程中,既有文学层面的剧作欣赏,又有英语口语对白的学习和操练,还有电影拍摄技巧的点拨与讲解。再以“名著赏读”为例,课堂完全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交流发言方式,也可以采用更加新颖的诸如话题辩论、情景表演、选段诵读等方式开展教学,甚至可以请作者亲临现场,与学生作面对面地交流。著名作家黄蓓佳、儿童文学作家祁智都曾受邀到学校阅读梦工场阅读沙龙做客,与孩子们聊阅读,谈写作。

课程基地的建设解放了老师们的思想,促进了各类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从强调应试能力到注重素养提升,从学科的单打独斗到跨学科互助教学,这是“教”的变化;从分散学习到合作学习,从封闭式学习到开放式学习,这是“学”的变化。此外,梦想课程更看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意表达。以旅行梦想作业单为例,作业单设计为四个版块:光影留痕、前世今生、旅行心语和我的收藏。学生在此可以用镜头或画笔拍下或画下旅行过程中最动人的风景、最可爱的人物;可以寻访每一处胜地的历史人文背景;可以记录游览过程的经历与心情,用文字把匆匆流过的时光留驻;也可以收藏同行者的评价、名胜特产、景区门票等。学生们的作品超乎想象的丰富,其独特与创新是任何一种国家课程作业不能比拟的。值得一提的是,旅行与梦想课程获得了南京市精品课程一等奖。

三、对课程基地建设的思考

课程基地是个新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也曾有过困惑和犹疑,但实践证明,它为学校的发展推开了另一扇门,帮助学校找到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

总结学校课程基地的建设:一是注重硬件建设和环境营造,强化的是“物型”,四个梦工场,看得见,摸得着。最初强调有形,最终达到无形。二是面向所有师生,强调的是“多数”。课程基地建设虽然有不同的学科,但是它面向的是这个学科的所有老师和所有学生,并通过这个学科来带动、辐射、磁化其他学科。它有别于兴趣小组,不是少数人的专利。三是突出学校特点和学科特点,强化的是“不同”。课程基地建设要符合学校实际,把准学科的脉搏,也应该是“唯一”的、发展的,每一个基地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是珍贵的存在。四是改变教育行为和学习行为,强化的是“体验”。课程基地创造的是学习环境,目的是让学生主动体验,并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五是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拉长的是“短板”。课程基地是为了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或迫切需要强化的薄弱环节,是为了加长“存水木桶”的那块“短板”。六是开发课程资源和特色课程,强化的是“创新”。课程基地是为了解决孩子的“知识口感”问题,资源是关键,课程基地建设需要有丰富的资源支撑,而这些资源必须是新的,有味道的,不是每天重复的“白米饭”,而应该是“扬州炒饭”或“比萨”,它需要不断地创新。七是借助现代化、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实现的是“互动”。课程基地建设要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辅助工具,在评价的自主性、及时性和补偿性上,实现人机互动、人人互动。

“梦想课程”基地的建设丰富了学校核心办学理念的内涵,同时借助课程基地建设,学校的核心办学理念得以内化到每一位师生的心里。让每一个学生看得见分数,想得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让“学生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学生离开时,留下的是眷念”,已逐渐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在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离“教师如莲、学生如花”的美好愿景又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