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认识到位 指导到位 训练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阅读”项目中,基本上都把朗读教学的目标列在第一条(第一学段列在第二条),凸显了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但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朗读教学的目标认识不到位,指导不到位,导致训练不到位。那么,如何提高朗读教学的实效呢?笔者以为应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一、全面认识“正确、流利”的内涵,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经常听到教师提的要求是“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学生读后,大多也是围绕这“三不”进行评议。似乎做到这“三不”就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其实不然。请看下列两个例子。
例1,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jiàn)掺(chān)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人教版十二册《北京的春节》第三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算不算正确呢?我认为不够。标点的逻辑停顿做到了吗?儿化、轻声的发音是否正确?这些都应作为评判朗读课文是否正确的依据。
例2,没有尾巴多难看哪!小壁虎想,向谁借一条尾巴呢?(人教版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自然段)
读这段课文,除了做到“不多字,不掉字,不读错字”外,还应处理好“一”的变调,读出感叹句和疑问句的语调。
可见,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结合具体课文,读前提出要求,读后进行评议。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应根据学生所在学段的不同,视学情做相应的指导。对第一学段的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刚入学,认识的汉字不多,对汉字较陌生,对朗读课文缺乏感性认识,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注音,把字、词读准,读熟练,然后再读句子。指导学生读句子时应多范读,甚至逐句领读,以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性认识。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应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如运用工具书,读准字的读音;结合具体的例子,指导学生掌握轻声、变调、儿化的规律;对文章中的长句,在正确理解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意思,找准句中正确的停顿之处,多读几遍等。不论哪个学段,都应把朗读的姿势与习惯作为指导的内容和评价朗读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深入理解,加深体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可见,要理解作者蕴涵在文章中的情感,离不开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忽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怎么能体悟作者的情感?心中本无情,又怎能读出感情?
有一位教师在教学《秋天的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二自然段时,是这样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
师:请同学们试着默读课文,标出表示颜色的词,看看这些词都是写什么的?
(学生说出相关词句,教师用课件出示与学生回答的内容相应的画面,边出示画面边指导学生欣赏。最后,教师将逐一出现的画面整合在一个画面中)
师:看画面,谁能告诉老师,“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1:“五彩缤纷”是颜色很多,什么颜色都有。
师:“五彩”就是颜色很多的意思,看看画面,想想“缤纷”是什么意思?
生2:“五彩缤纷”是指很多种颜色集中在一起,看上去很美。
师:你说得真好,这段话的第二句把“扇哪扇哪”改成“扇哪”可以吗?
生3:不行,改成“扇哪”读起来不通顺。
生4:不是不通顺,改成“扇哪”好像扇一下天气就变凉了,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还有,刚才老师播放的课件中,金黄色的银杏叶也是随风慢慢地飘下来的。
师:你能朗读这句话,让人感受“夏天的炎热是慢慢被扇走”的吗?
生5:“你看……扇走夏天的炎热。”(他把“扇哪扇哪”读得又轻又缓)
师:读得真不错。谁还能说出下列句子带点词的意思?
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
生6:“金色的海洋”是说田里的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像大海一样宽。
师:请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把“金色的海洋”读成重音)
师:“金色的海洋”你读得很有力量,为什么?
生7:我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
师:谁还愿意读这个句子?
(生读句子,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师:你读的跟刚才那位同学读的不太一样,为什么?
生8:因为我也很喜欢这样的美丽景色,我被它迷住了,想多看一会儿,所以把“金色的海洋”读得轻而缓。
这位教师紧紧抓住重点的词语,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它的意思,从而读懂了句子,把握了朗读基调;然后,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欣赏画面,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最后,学生自然地读出了情感。可见,深入理解,加深体验,这才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正道。
认识到位,指导到位,朗读训练才能到位。这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花,才会盛开在语文课堂上。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