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更有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习更有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建构?李吉林老师给出了答案:情境的创设。李老师所说的情境包括“形真、情切、意远、理蕴”。然而,纵观我们的课堂,“泛化情境”、“过度情境”不在少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率。笔者以为,每一个情境都必须根据解读文本的需要和学生学习的需求精挑细选,不能为“情境”而情境。

一、情、境相融,相得益彰

情境情境,情为核,境为壳,无核之壳内空,无壳之核外“露”。尤其要警惕“无核之壳”现象。“情境”,从本质上简单地说,无非是一个“情”字。情境是带有浓厚情绪色彩、情愫内涵、情感体验、情致倾向、情操取向的“经过优选或者人为创设”的教学环境;没有“情”,就没有情境,没有情境教学。

很多时候,我们创设的“情境”恰恰缺少“情”,即便是优美风光的展示或呈现,但与文本精神、师生情感等油水分离,好像走过场,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毫无帮助。我曾经听一个老师教授《三峡》,看得出,那位老师是精心准备的。一上课,播放了的一段长达5分钟的关于三峡的纪录片,要求学生谈观看之后的感受。《三峡》作为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教学的目的应该是引导学生透过精美的语言,充分发挥想象,从而感受祖国的山川之美。教者看似创设了情境,但实际上只有“境”,而无“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剥夺了学生品析赏读语言文字的权利。

一位老师教授尧山壁《陶醉壶口》一文时,在引导学生感悟“民族之魂”的时候,激情地朗诵了这样一段话:是啊,黄河,华夏文明的摇篮,千百年来,以其深厚的文化积淀,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震撼,为之倾倒,为之讴歌;博大精深的黄河啊,那“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概,那“千年磨一针”的坚韧,就是我们的“民族魂”!激情感染了学生,他们沉浸其中,不约而同地读出了最后一句话:啊!壶口,我陶醉了。“境”的创设,激发出了学生全部的激情,再一次将课堂推向高潮。

二、情境简约,天高云淡

特级教师冯卫东曾说:“从一定意义上讲,情境是媒介、手段或津梁,而不是目的,也因而,情境设计要反对铺张,倡导节约,能简则简。”这里所说的“简”,不是简单,而是简约。马克思说过:“一切节约都是时间的节约。”目前,客观上存在着一种“泛情境”的趋势或情形,一节课短短45分钟,每一分钟都属于学生,每一分钟都应该是为学生高效学习服务的。

曾经听一位老师上蒲松龄的《狼》,这篇文章中难懂的字词较多,学生阅读有不少障碍。可这位老师只花了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解决字音、字义,留了20分钟给学生表演,并且还把稻草搬进了课堂。结果,整个后半节课,教室乱成一团,甚至还稻草满天飞。我不能否认,这位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他想通过表演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狼的本性的认识。可我们反思一下,这节课留给学生的除了表面的热闹还有什么?这样的课,语文味在哪里?这样的所谓的情境表演到底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起多大作用?20分钟宝贵教学时间做了一件阻碍学生学习的事情,这样的课需要认真反思。

课堂教学要简约,情境的创设要斟酌再斟酌,裁剪到不能再“简”,只有这样,情境才能“天高云淡”,学生学习才谈得上“高效”。

三、情、理相谐,境由心生

情境教学理应情理交融、情理相谐。情是内蕴着一定理的情,理是渗透着一定情的理。这个“理”既是理性――儿童的理性、人生的理性,也是“文本的理性”,即隐含在文本内部的表达理性或者说逻辑条理。

特级教师胡健执教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请同学给一幅图片拟个小标题,学生拟了这样一些标题:“亲情的抉择”、“背上的世界”、“爱的纽带”等等,学生很快把握住了文章第一个主题词:亲情。胡老师并没有止步于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他继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蕴藏在“情”背后的“理”。一幅幅图片,胡老师感人至深的朗读,震撼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领悟到了文章更深层次的东西:中年人的责任,甚至还有学生说到,每个人不仅对自己的家庭该负起责任,对整个社会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境”之于“情”,是铺垫,“理”之于“情”,是升华。“境”产生了“情”,“情”又生发出新的“境”,学生在不断地自我生成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学习效果得以提升。

冯卫东老师说:“情境教育思想――或者说为学术界所认可的‘李吉林主张’是一座教育思想的巍峨大厦,是一片片流动的、亮丽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教育精神风景,是汩汩而流、渐远渐宽、永无止境的教育财富之河。”我们作为情境教学的实践者,应该努力汲取这条博大“河流”的精髓,勤思考,创设本味情境、恰当情境。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初级中学(226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