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地方保护与合作:基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经济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地方保护与合作:基于产业结构趋同的经济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本文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分析在产业结构趋同条件下各地选择地方保护合作的经济效果。结果发现: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并不必然导致地方保护。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各地政府如果放弃地方保护政策而选择区域经济合作,则不仅能提高自身利益获得更高的产出水平,而且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本地产品的单位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改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最后,论文给出了模型的政策意义。

[关键词]地方保护;产业结构; 趋同;区域经济合作

作者简介:章尺木(1976―),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研究方向:中国改革与发展。李 明(1976―),男,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成都,610064)。研究方向:中国改革与发展。

一、引 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得到了很大的调整,中央将部分决策权下放给地方,以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增长为主要格局,由此造就了目前特有的以地区行政利益为边界的市场竞争关系和经济增长方式,省级地方政府逐渐成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地方政府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因此,各地目前的市场竞争便表现为以地区行政利益为边界的竞争,地方政府可采取的地方保护手段有:干预劳动力市场、限制外地产品进入、工商质检歧视、干预技术、价格歧视和地方补贴、干预外来企业原材料投入和干预投融资领域等。企业普遍认为省内法制、资金、市场和信用等经营环境好于外省,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保护的存在。[1](78-84)

来自巴黎国际研究与发展中心Sandra Poncet的一项研究报告表明:[2](44-48)当前我国的地方保护已到了相当程度。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省之间的贸易壁垒持续增高,①各省的国际一体化与国内市场的分割化同步进行。②由国内地方保护主义引发的原料大战、市场封锁、价格大战,阻碍了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削弱了市场和价格机制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不利于实行基于地区比较优势的专业化分工。更有甚者,还会造成假冒伪劣产品泛滥和企业间 “三角债”纠结不清等严重的信用问题,扰乱市场经济建设的正常秩序。[3](6-9)因此,地方保护问题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的热点。

一个与地方保护研究相关问题,是当前我国国内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驱动下,重复建设产生的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实。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主要表现为各省工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呈现出不断提高的趋势。据统计,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3.5%,中部与西部地区工业结构相似率高达97.9%。[4](295)在各地区制定的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中,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24个省市,将机械、化工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6个省市,将冶金工业列为支柱产业的有14个省市。[5]③另外,随着各地高新技术产业纷纷上马,会导致新的重复建设和爆发新一轮的地区经济冲突。[6](16-19)

对于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与地方保护间的关系,已有的研究成果有一种十分流行的看法:认为地方政府盲目发展“短平快”和“利大税高”的竞争性产业而导致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进而引发过度竞争和地方保护。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从理论上,基于个人利益的分散化决策和基于产品无差异的完全竞争,正是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最佳途径和理想状态。实践也证明,在目前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投资项目的选择大都是以私人分散决策为特征的,也许这种决策会更具投机性和盲目性,会导致产品雷同,但并没有出现国内地方、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

那么,在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化的现实条件下,能否在省级地方政府追求相对独立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实现区域经济合作一体化呢?本文拟采用博弈理论分析工具对此进行理论上的分析。

论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建立一个两省之间进行地方保护的博弈模型;第三部分以模型为基础讨论存在地区间竞争的条件下地方政府的政策选择;第四部分分析采取地方保护与合作两种不同策略时的模型验证结果;第五部分得出相应的结论。

二、模型建立

假设有两个省A和B,设每个省只生产一种产品且产量分别为QA和QB,鉴于当前我国各省产业结构相当趋同的事实,设这两种产品相互替代,其逆需求函数D-1(Q)为一阶线性函数:p=a-QA-QB,其中,p为产品价格,a>0为需求函数的参数。设各省最初生产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为c,满足a>c>0,省级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本地产业发展,比如完善省内法制、资金、市场和信用等经营环境,采取干预技术、价格歧视和地方补贴、干预外来企业稀缺原材料投入等手段降低本地产品单位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

令Zi为地方政府通过相应政策投入使本省产品单位成本降低的幅度,即由于地方政策投入,i省产品的单位成本变为:ci=c-Zi,(i=A, B)。随着政府政策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地方产品的单位成本不断递减,但由于进一步加大政策投入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或者牺牲其他更多的利益,即政策成本具有递增性,进一步,设i省政策成本为二次函数:cZi=λΖ2i/2,其中,λ为正常数。

我们将两个省之间的博弈过程定义为两个阶段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采用逆向归纳法从最后的阶段依次向前求解。第一阶段为政策投入阶段,两省在政策投入上可选择地方保护或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它们能够判断政策投人对第二阶段收益的影响,并同时选择各自的政策投人水平以降低本地产品的单位成本;第二阶段为产品竞争阶段,两省在各自给定的政策投入前提下,进行产品市场的古诺竞争,选择各自的产量以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各省的收益函数为第二阶段的收益减去第一阶段的政策成本。

三、地区竞争与政策选择

(一)产品竞争阶段

在产品市场的竞争中,两省独立决定自己的产量。设第一阶段的政策投入使两省产品单位成本降低了ZA和ZB,则A省在第二阶段的净收益为:

RA=(pA-cA)QA-cZA= [a-QA-QB-(c-ZA)]QA-λZ2A/2

最大化其收益函数,求解一阶条件RA/QA=0,得到:

A省的最优产量为:QA=ZA+(a-c)3。

A省最大化收益为:RA=Q2A-λZ2A/2=[ZA+(a-c)3]2-λΖ2A/2。

类似地,B省的最优产量为QB=ZB+(a-c)3,最大化收益为RB=[ZB+(a-c)3]2-λΖ2B/2。

(二)政策投入阶段选择地方保护

在决定政策投入阶段,两个省都面临两种选择:地方保护或合作(经济一体化)。

当选择地方保护时,给定对方的政策投入力度,i省选择自己的政策投人水平cZi,可以降低本地产品单位成本Zi,以使本地的利益最大化。均衡解由maxZiRi决定,求解一阶条件Ri/Zi=0,可得:

Z1=ZA=ZB=4(a-c)9λ-4;Q1=QA=QB=3λ(a-c)9λ-4, (显然应有9λ-4>0)

两省的均衡收益为:R1=RA=RB=[3λ(a-c)9λ-4]2-λ2[4(a-c)9λ-4]2=λ(a-c)2(9λ-8)(9λ-4)2

将社会福利表示为产品用户的消费者剩余和两省收益之和,即F=RA+RB+12(QA+QB)2,则,选择地方保护时的社会福利水平为:F1=RA+RB+12(QA+QB)2=4λ(a-c)29λ-4

(三)政策投入阶段选择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

选择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意味着两省不仅相互开放本地产品和要素市场,相互协调政策投入力度,而且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会从双方的全局出发,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一个省制定的政策会对另一个省的产业产生“政策溢出”效应。进一步,假设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两省的地方产品的单位成本相同,均为c-ZA-ZB,此时,相应第一阶段的均衡产量为:QA=QB=a-c+ZA+ZB3。

此时政策投入阶段的均衡解由maxZAA(RA+RB)和maxZB(RA+RB)决定,求解一阶条件(RA+RB)ZA=0和(RA+RB)ZB=0,可得:当两省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时,政策对产品单位成本的降低幅度、均衡产出、地区收益分别为:

Z2=ZA=ZB=4(a-c)9λ-8;

Q2=QA=QB=3λ(a-c)9λ-8;

R2=RA=RB=λ(a-c)29λ-8。

均衡解存在的条件是9λ>8。

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福利水平为:F2=4λ(a-c)2(9λ-4)(9λ-8)2

四、选择地方保护与合作两种策略下结果的比较

(一)两种策略下产量水平的比较

不难看出,对每个省而言,选择地方保护时的产出水平Q1=3λ(a-c)9λ-4,小于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时的产出水平Q2=3λ(a-c)9λ-8,即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更高的均衡产出。

(二)两种策略下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单位成本降低)有效性的比较

不难看出,对每个省而言,选择地方保护时可以降低本地产品单位成本的幅度Z1=4(a-c)9λ-4,小于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时降低本地产品单位成本的幅度Z2=4(a-c)9λ-8,即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降低本地产品的单位成本,提升本地产业竞争力。

(三)两种策略下各省收益的比较

选择地方保护时各省收益为R1=λ(a-c)2(9λ-8)(9λ-4)2,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时各省收益为R2=λ(a-c)29λ-8,R2-R1=λ(a-c)2[(9λ-4)2-(9λ-8)2](9λ-8)(9λ-4)2>0,即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增加各省收益。

(四)两种策略下社会福利水平的比较

社会福利水平F=RA+RB+12(QA+QB)2,因为R2>R1,Q2>Q1,所以F2>F1,即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水平。

五、结 论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各省产业结构趋同并不必然导致地方保护。在完全信息条件下,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放弃地方保护政策,选择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不仅能提高自身利益获得更高的产出水平,而且能更加有效地降低本地产品的单位成本,提升产业竞争力,进而改善社会总体福利水平。

本文对于中央政府政策制定的意义在于:以往不顾地方经济利益,过分依靠行政手段,限制地区投资项目选择,以及强行推动地区间经济技术合作政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值得讨论。中央政府推动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能否成功,主要看地方政府是否积极响应,地方利益目标与中央提高整体社会福利、国家经济效益及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利益目标并非不能兼容。关键的问题是要满足本文的前提――完全信息,信息经济学认为,达到帕累托效率最优的条件是完全信息。区域经济合作能否实现,同样依赖于各地区之间信息的透明度和对称性。[7](61-64)这就需要建立各省之间经济政策及其变化的信息交互机制,通过网络、传媒和其他信息渠道定期、规范、详尽地本地区的政策信息,并接受公众监督与查询,以促进各省区域经济技术合作的实现。

注 释:

①比如在1997年,中国跨省商品流通所遭受的贸易壁垒,相当于被征收了高达46%的“关税”,同欧盟成员国之间,或者加拿大与美国之间的贸易壁垒不相上下。

②转引自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中国行政管理》,2004年第3期,第44-48页。

③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新世纪的发展蓝图――国家及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汇编》,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善同等. 中国国内地方保护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 经济研究,2004(11).

[2]转引自王健等.“复合行政”的提出――解决当代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行政区划冲突的新思路[J],中国行政管理,2004(3).

[3]徐瑛,地方政府短期行为与区域经济冲突[J]. 理论研究,2003(3).

[4]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轻工出版社,1999.

[5]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发展规划司编.新世纪的发展蓝图――国家及各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汇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

[6]张可云. 预防新一轮区域经济冲突[J]. 战略与管理,2002(2).

[7]王维平.改进和完善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的思考[J]. 甘肃社会科学,2004(1).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