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了什么,是学生、家长,也是教师都必须追问和考虑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新课标而言,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最终的结果是要达到教得有效,学得愉快,结出硕果。
当前,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存在某些误区:一些观念保守的老师始终难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虽然教材淡化了文言文语法,却总想从教材中寻找出所谓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学生虽然记住了文言知识,却无处可用;教材蕴含的精髓文化教育意义却一带而过;该讲的没有讲清楚,该听的没有听清楚,该学的知识没有学会,失去了教学目标……
学习文言文,首先可以继承和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次,它也是语文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文言文的教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很强的现实意义。但由于文言文在字词含义、语法等诸多方面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汉语相去甚远,致使初次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摸不着头脑,进而产生了畏难情绪,为此也使初中语文教师对文言文的教学产生了不少困惑。
那么,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几方面入手:
一、少教多学,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
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益。传统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主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新课程改革提倡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课教学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教师应科学地分配好教与学的时间,在如何使教师的“教”尽可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学”方面下功夫。即在教学中讲授的内容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地活动和自主学习。教学中要追求“精”而不是“广”,教师的主要精力要集中于基本学习方法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教的重点应放在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上。教师应相信学生,把时间更多的交还给学生。
自学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读。朗读的益处很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更深切地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在上述基础之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故要十分重视朗读,尤其是学生的自读。为什么要强调尤其是学生的自读呢?因为教师的范读多了,学生自主品读的实践时间就会相应地减少。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读书权还给学生,而读书是从学生读书开始,而不是从教师读书开始。不先入为主、不设条件,就能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加以矫正。需知,朗读对理解文意十分重要。在朗读时要特别强调停顿,即不要把一个完整的意思读破,例如“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正确的朗读节奏应是“郑伯/克/段/于鄢”,郑伯、段分别是两个人,“克”意为“攻克”,如果不注意读为“郑伯克/段/于鄢”那就错了。又如《曹刿论战》一文中有一句话“可以一战”,正确的朗读节奏应是“可/以/一战”,“可以”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可”即可以,“以”即凭借,如果读为“可以/一战”那就错了。
因此,文言文教学中要非常重视学生的自读,通过自读让学生去体会那些有时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
二、合理确定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
教学有效性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班级教学中学生获得同样知识所需的时间存在较大差异,要在同一时空中按同一目标发展,对学困生来说时间不够,对优秀生来说,学习时间的浪费十分明显。因此,如何让优秀生吃饱、让学困生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实践中,如能按照“最近发展区”理论把获得某种知识所需时间和认知发展水平大体相当的学生进行归类分层,并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递进教学目标,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教学效率即可大幅度提高。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分层处理,教师应在吃透课程标准、教材的基础上抓好备课,要把每一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相对划分出高、中、低三个层次,也就是为学习较好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高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中等的学生制定出一个中等层次的学习目标,为学习较差的学生制定出一个较低层次的学习目标。在为各个层次学生分别设计好适度教学目标的同时,教师还要仔细考虑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提问等具体问题。
上课时,要自觉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上课,在教师的心中将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划分为好中差三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不同层次的问题。积极鼓励每个学生达标。使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有所得,把最近发展区变为现有发展水平,从而使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教学活动不断向前推进。分层递进教学是班级授课制中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新探索,是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深化和具体应用,对提高教学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
笔者们经常强调,教师备课的时候,要注意备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考虑教什么,怎样教,对学生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关注。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了解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前提。现在的文言文教材所选取的课文非常贴近学生实际,但毕竟涉及广泛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背景,由于学生生活面不够广,因此老师要关注班级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基础。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减负成为共识的今天,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尤其是文言文课,在今天的学科体系中仍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提高课堂效率尤显重要。如何提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老师们的思维放得开,敢于自由、大胆地创造,敢于相信学生,善于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多一些激情,多一些灵动,学生就会和老师们一起幸福愉快地学习,课堂的效率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讲解要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初中文言文,短则数十字,长则几百字,里面的知识点、内容肯定很多,而教学时间又很有限,故在教学时,不可能同时也没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讲解,因为学生手里有文言文翻译书等工具书,所以教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工具书上没有,而学生又理解不了的内容上。大致说来,初中文言文的重点及难点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字词含义
1、一词多义
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故教师要善于从词性、词义等方面归纳整理,然后讲给学生。如“之”字有以下意义:(1)代词,可以代人(他、他们),也可以代事和物(它、它们、道理、情况等)。如:学而时习之。(2)结构助词,的。如: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3)动词,到,往,去。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可不译。如:何陋之有?(5)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如“虽我之死,有子存焉。(6)语气助词,放在句末,凑足音节,不译。如:公将鼓之。虽然“之”字有上述六个义项,但(1)(2)(4)均不太难,故讲解时重点是要讲清(3)(5)(6)三种情况。
2、古今异义
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况:第一种,词义扩大,如“江”“河”两个词在古汉语中分别专指长江和黄河,在现代汉语中则泛指一切江河;第二种,词义缩小,如“妻子”一词在古汉语中意为妻子和儿子,在现代汉语中则指男人的配偶,仅有“妻”这一含义;第三种,词义转移,如“汤”在古汉语中指热水,在现代汉语中则指菜汤、米汤等。
3、词类活用
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就叫词类活用。常见的词类活用有以下三种:
(1)名词
名词的活用主要有四种情况: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例如“愿为市鞍马”中“市”本是集市、市场之意,是名词,这里是“买”的意思,用作动词。②名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三年》)中的“生死”与“肉骨”是“使死人复生”,“使骨头长肉”。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 “孟尝君客我”(《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客我”是“把我当客人”。④名词用作状语。例如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是“每日”的意思。
(2)动词
动词的活用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动词用作名词。例如“虽乘奔御风”中“奔”是“奔驰的快马”。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又有两种情况:a、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中“活之”就是“使之活”,也就是“救活他”的意思。b、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例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黎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中的“食之”不可能是“食子路”,而只能是“使子路食”,“见其二子”则是“使其二子拜见(子路)”。
(3)形容词
形容词的活用主要有四种情况:①形容词用作名词。例如“攘除奸凶”中“奸凶”是“奸邪凶恶之人”。②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例如“一食或尽粟一石”中“尽”是“吃光”。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必先苦其心志”中“苦”是“使……痛苦”。④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吾妻之美我者”中“美”是“以……为美”。
概而言之,学习文言文的重点是落实字词的含义,而理解字词的含义用法必须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进行,不能泛泛而谈。
(二)牢记主要文言句式
初中主要文言句式有省略句、倒装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这几种文言句式并不十分难判断,故只作简述如下:
1、省略句
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于”,在形式上有以下三种:
(1)承上省略。在复句理,前面出现了,如果后面的与前面相同,那么后面的就可以省略,这种省略叫承上省略。例如:楚人为食,吴人及之,(楚人)奔,(吴人)食而从之,(吴人)败诸雍澨。
(2)蒙下省略。在复句里,后面出现,故前面省略,这种省略叫蒙下省略。例如:七月(蟋蟀)在野,八月(蟋蟀)在宇,九月(蟋蟀)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3)对话省略。这与现代汉语省略句的形式完全相同,故不再赘述。
2、倒装句
主要以下四种形式:
(1)谓语前置。例如:甚矣,汝之不惠。
(2)定语后置。例如:马之千里者。
(3)状语后置。例如:苛政猛于虎也。
(4)宾语前置。例如:何陋之有?
3、判断句
主要有以下三种:
(1)……也。例如:夫战,勇气也。
(2)……者……也。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3)……者也。例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被动句
常见的有以下五种形式:
(1)“于”字句。例如: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2)“为”字句。例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史记·刺客列传》)
(3)“见”字句。例如:人皆以见侮为辱。(《荀子·正论》)
(4)“为……所……”句。例如: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汉书·张骞传》)
(5)“被”字句。这一类在古代汉语中较少见。例如:亮子被苏峻害。(《世说新语·方正》)
记住形式,便于识记和理解。
五、及时检测反馈
课堂教学常常会陷入一种误区,即重讲轻练,重过程轻结果。而事实上,如上所述,就算教师讲得再精彩,如果学生没有听进学,那么仍然是一种无效教学;另一方面,即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习得,如果不及时巩固,也会变一种无效,毕竟记忆不可能一劳永逸,习得的知识也会遗忘。所以,及时的检测反馈是非常必要的。当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随堂问答、知识竞赛等均可。
由此可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质是: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在主导作用不偏离的前提下充分放权,全过程让学生学,全过程让学生思,全过程让学生实践,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怕学到乐学勤学。如此,千年美文得以传承,语文课堂呈现出更多的生机与活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