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重新想象制造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看来,(第三次工业革命)不是一个遥遥无期的事儿。另外一个,智能化生产,大幅降低成本,这对企业的挑战确实是太大了。再进一步,也不是遥遥无期的,就是3D(打印)。”
――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瑞敏
“一场革命开始了!”
18年前,面对通往“信息高速公路”的迷人旅程,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这样欢呼道。如今,63岁的海尔掌门人张瑞敏心中或许也会发出同样的感慨。所不同的是,盖茨当时感到的更多是“心痒难熬”,而张瑞敏心中却充满了危机感。
据《财富》(中文版)报道,在最近一段时间海尔管理层召开的干部会上,一个时下流行的词汇被张瑞敏挂在了嘴边,那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张瑞敏看来,不用太久,全世界所有企业的生死存亡都将取决于这场革命。“如果跟不上或者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抛弃,我觉得可能不是‘危’的问题,那是万劫不复。”他希望他的下属们都和他一样,“做好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究竟是什么让这位中国企业界的重量级人物感到焦虑?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又是怎么回事?它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不妨先让我们把视线转向今年3月在美国纽约开张的一家工厂。
在这家由高科技创业公司Shapeways开办的工厂中,摆放的机器不是一般工厂中常见的机床,而是一台台3D打印机。这项技术原本用于为新产品制作原型,设计师只要将设计图发过来,选好材料,Shapeways就可以在几周内做好原型产品,然后发货。有了Shapeways这样的服务,设计师就不用把产品交给制造企业进行量产,而是可以定制少量的产品,甚至可以边生产边调整,随时融入用户的反馈。目前大约有7000名设计师在Shapeways的网站上销售3D打印出来的创意产品。这些产品包括珠宝、花瓶、咖啡杯甚至椅子。去年,在外包生产合作伙伴的帮助下,Shapeways打印了75万件商品。随着新工厂的投产,仅这座工厂的年生产量就将达到500万件。
当然,不可否认这样的工厂还有很大的局限性。你可以靠它给你“打印”一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专属于你的茶杯,但至少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你恐怕还无法指望它给你“打印”出一辆汽车或一个iPhone。尽管如此,这样一家工厂的出现所反映的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却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和重视。正如《经济学人》在此前引发巨大反响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文中所预言:“过去的工厂是基于标准化大批量生产这一理念而运作的,就像老福特的那句名言:顾客可以选择他想要的任何一种颜色,只要它是黑色;而今,3D打印等一系列新技术的发明和运用,正在使生产多品种小批量产品的成本不断降低。未来的工厂将更关注个性化定制……”
事实上,在传统制造领域,变化甚至要比我们预想的来得更快――这大概也正是张瑞敏感到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报道,海尔的竞争对手之一GE不久前把洗衣机和热泵式热水器的生产线从中国迁回了美国。GE工会主席对媒体说,过去他们的热泵式热水器在美国要卖1599美元,但是生产线迁回美国本土之后,只卖1200~1300美元,降幅超过了20%。按照GE的说法,原因在于他们采用了全流程参与的管理模式。所谓全流程参与,就是包括用户和最基层工人在内的所有员工,大家共同来看用户到底需要什么。“这就是个性化制造。”张瑞敏对《财富》(中文版)说,“但是在中国,你做不到这一点。中国的企业习惯于大规模制造,而且是从大规模制造发展起来的。”这位中国制造业的扛鼎人物不无担忧地指出,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大规模制造的工厂面临的挑战,很可能你就会解体。”
关于这场革命,《经济学人》还使用了另一种说法,即“数字化革命”。这听上去似乎就不如“第三次工业革命”来得新鲜了。众所周知,数字化技术已经在过去几十年间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制造业。今天,我们用三维软件设计产品、依赖各种IT系统管理和生产、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数字化”已经涉及到制造业的方方面面,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它对制造业的渗透还会继续深入,直到用智能机器完全取代人的作用。
因此,所谓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其实并不是今天才发生。3D打印也不是实现“规模化定制”的惟一途径,其他诸如模块化生产、柔性制造技术等至少在目前看来要比3D打印主流得多。但为什么正是这样一项诞生尚不超过30年、在某种程度看上去还像“杂耍”的技术,会被《经济学人》摆在了这场革命的中心呢?
这恐怕不仅仅是因为3D打印是一种与传统的工业加工方法完全不同的制造方式(与使用机床等加工工具进行“减材制造”的传统生产模式相比,3D打印这种“增材制造”的方式不需要各种复杂的生产设备、生产线和工作流程,它能直接“打印”出整个物品――之所以称为“打印”,其实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它使用的制造材料可以是塑料、金属、陶瓷、橡胶、食品原料,甚至是活体组织。理论上讲,3D打印能够复制整个世界。);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3D打印令数字化技术从应用于产品的设计、制造、营销以及管理等方面,一跃而直接针对产品本身,从而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传统制造业的基础。
1995年,尼葛洛庞帝在他那本预言数字化时代来临的启蒙式著作(《数字化生存》)中写道:“当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途’时,其实,它们的前途百分之百要看它们的产品或服务能不能转化为数字形式。(这对于图书、音乐、电影等行业来说问题不大,但)如果你制造的是开司米羊毛衫或是中国食品,那么要把产品转换成比特,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不知道18年后的今天,面对着一台3D打印机,尼葛洛庞帝会说些什么?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过去在科幻电影中经常出现的一幕:在一端扫描某物体,而另一端正在生产复制品的情形,离我们不会太遥远了!
有意思的是,与外界对3D打印技术的大肆鼓吹不同,这个新兴行业的大部分从业者们却倾向于保持一种务实的态度,有的甚至还很反感对这一技术的过度宣传。尽管他们也十分看好3D打印的未来,但至少从目前来看,他们并不认为3D打印机会彻底取代车床、钻头、冲压机、制模机等传统工具,也不认为标准化大规模的生产方式会很快失败;相反,他们认为在可以预见的时间内,3D打印应该成为传统生产方式的“好哥们”。正如《连线》杂志所指出:“数字制造时代的意义是我们可以在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生产之间进行选择。尽管你可以在自己家做100万只橡皮鸭,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一定要这么做。如果用3D打印机制作橡皮鸭,做第一只的成本是20美元,做第100万只的成本还是20美元,不会有规模效应。然而使用传统的方法,你需要制作鸭子模具,也许生产第一只的成本需要1万美元,但是生产量增加后,初始费用将被不断摊销,而当生产到100万只的时候,成本可能只有几分钱。如果小规模生产,应该使用数字生产技术,但如果大规模生产则传统的方法更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就把3D打印视为颠覆传统的革命者,似乎还为时过早。因此,与其将之定位在传统制造业的对立面,不如说3D打印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重新想象制造业的窗户。这不仅源于3D打印本身的优势(比如,传统制造业往往是产品越复杂制造成本越高,因此我们在设计产品时可能会因为成本因素而不选择最优方案。而3D打印不是这样,它在制造业历史上第一次把制造的复杂性和制造的成本割裂了开来),更在于它向我们所揭示的产业蓝图和未来的诸多可能性:将来,我们还会像现在这样制造产品吗?我们的工厂还需要不断迁移以追逐成本洼地吗?如果生产地与消费地合一,目前的全球化分工和国际贸易格局是否会被颠覆?甚至极端一点,如果有那么一天,你家里的一台3D打印机能“打印”出所有你需要的物品,我们还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工厂吗?那么大规模运输的物流业是否会消亡呢?会有人用3D打印机来“打印”枪支吗?明天究竟会变得更好还是更坏……
对此,你开始做准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