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解答主观题背景材料有啥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解答主观题背景材料有啥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审题对于正确解答政治非选择题的重要性,这是尽人皆知的常识。可是,不少同学并没有养成全面、准确审题的良好习惯,他们往往只关注试题中的设问,看看设问关于知识范围、问题类型、研究话题等规定,就急匆匆开始答题,其结果或者答案的针对性差,或者无话可说,这样的答案其得分自然不会高到哪儿去。

那么,政治非选择题的背景材料到底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考生能够从中获取哪些方面的有效信息呢?本文拟结合高考试题,探讨审读政治非选择题背景材料的重要性。

一、确定试题的知识指向

明确题目考查的具体知识点,是解答政治非选择题首先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大多数的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都会对答题的知识范围作出一定规定,但是很多试题的设问对知识范围的规定并不具体,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材料涉及的行为主体、影响对象及有关现象等,并结合相关理论把生活语言转化为理论术语,才能进一步确定答题应该运用的知识。

【例1】(2014年海南卷第24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审题思路] 试题设问规定的行为主体是党和政府,从主体的角度看,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上述要求,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体现了政府的职能、宗旨和原则。如果仅仅从党和政府的角度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因,答案是不完整的。“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从背景材料可以看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直接影响到环境和人民生活,有必要结合我国生态环境的现实情况和政策目标分析其原因。

[答案] ①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②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③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④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二、学习必需的基础知识

由于受到个人知识和经验的影响,有的试题涉及的理论和现象,考生并不熟悉,甚至有时是难以理解的。认真阅读背景材料,从中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能够了解相关知识,正确理解试题要求,增强答案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例2】(2014年天津卷第14题)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从春秋战国的吴越文化到唐宋的文人荟萃,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一个“文化湖州”。最近,该地依靠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开展形式多样和卓有成效的群众文化活动,一改传统的“送文化”一元主体线性结构[见图①]为“文化走亲”(以互访形式在不同区域间开展群众文化交流活动)多元主体网状结构[见图②],开创了文化活力竞相迸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

[审题思路] 不少考生并不了解“文化走亲”是什么意思,结合背景材料的介绍,理解从“送文化”到“文化走亲”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读这些重大变化,才能正确说明“文化走亲”活动对于文化建设的启示。从材料可知,在“送文化”活动中,人民群众更多地被动接受文化,群众的意愿、群众中蕴含的丰富文化资源(包括民间传统文化)不能得到很好体现;“文化走亲”创新了文化交流的形式,实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反映群众的文化需求、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因此,回答本题可以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大众文化等角度着手。

[参考答案] ①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②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要创新文化交流形式,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三、明确试题要解决的问题

答非所问,这可是高考中最令人懊恼的事。可每年高考,都会有很多考生犯下这样的“无心之过”。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考生没有准确地理解题意,特别是没有准确把握需要解决的问题。克服答非所问,很多时候仅仅分析设问是不够的,还需要考生通过分析背景材料理解问题,进一步明确试题的方向性,以增强答案的针对性。

【例3】(2014年北京卷第38题) 地铁作为流动的博物馆,被称为城市“最有价值的隐藏”。

材料:拥挤的车厢、高额的补贴……在当前地铁供需条件下,票价的合理性成为关注的焦点。某校学生围绕“北京地铁票价涨不涨、怎么涨”开展研究性学习,在采访乘客的过程中,了解到如下一些看法。

乘客甲:“两块钱票价真便宜,涨价就不那么挤了。不过我每次就坐两站,总不该和坐十几站的人花一样多的钱呀。”

乘客乙:“我通常在高峰期挤地铁上班,真是人进去,相片出来啊。其实,非高峰期就没这么多人。”

乘客丙:“地铁便捷、污染少,关系到老百姓的民生,不能只考虑经济因素。”

结合材料,你认为地铁票价应怎样调整?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审题思路] 仅仅从设问中是难以理解地铁票价的影响的,离开材料就难以提出真正具有针对性的方案。从甲的发言可以看出,地铁票价调整可以调节客流量,但也应考虑票价的公平问题;从乙的发言可以看出,调整地铁票价可以使人们错峰出行;从丙的发言可以看出,地铁票价调整应考虑社会效益,这样就需要财政的补贴以保证地铁的正常运营。材料中这三位乘客的发言,反映了地铁票价对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影响,考生在提建议时需要综合考虑他们的意见,使自己所提的意见更合理、更实用。

[参考答案] 提出单一方案(普涨/不涨/降价)或者提出更加综合的方案(多坐多付费、上调高峰期票价、实施月票季票等多种票制、增加地铁线路供给等)。理由包括: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地铁作为公共交通工具,具有一定的公共物品性质,会产生社会效益,需要财政适度支持;价格变动与需求弹性;公平原则等。

四、明确试题的研究对象

背景材料介绍现实社会中某些现象、做法等,要求考生分析其原因、意义或概括措施、提出建议等。阅读这类背景材料,要在把握材料层次的基础上,首先从总体上概括材料的中心意思,概括每一层材料的意思,然后把材料的中心意思和层次意思,分别转化为理论术语,建立试题与理论的正确联系。

【例4】(2014年四川卷第13题)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近年来,G省通过一系列改革,提升政府治理能力:施行《G省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办法》,取消、转移、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共508项,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办好民生实事,解决了一批就业、医疗、住房等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65%以上;在全国率先推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暂行办法》,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建立全省统一互联的全天候网上办事大厅,省直部门7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6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

结合材料,运用“我国的政府”的知识,说明G省是怎样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

[审题思路] 本题考查“我国的政府”的知识,G省的改革包括四个方面的政策,解答的关键在于结合“我国的政府”的知识把这些政策转化为理论术语。“施行《管理办法》”,坚持了依法行政;“下放行政审批项目”,体现了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办好民生实事”,贯彻了对人民负责的工作原则;“向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可以逐步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网上办理行政事务”,体现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了行政效率。

[参考答案] ①简政放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行政法规,提高依法行政水平。②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增强社会公共服务职能。③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④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者单位: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责任编校 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