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新闻摄影主体性的表现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新闻摄影主体性的表现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新闻摄影追求新闻价值和客观性,但这种客观性非绝对的客观,因为只要有人参与就必然存在主体性。新闻摄影的主体性主要表现为: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摄影主体对后期照片的处理、摄影主体思想和情感的表达及摄影主体个人风格的凸显。

关键词: 新闻摄影 主体性 表现方式

一、引言

一般认为,新闻摄影不同于艺术摄影。艺术摄影主要是通过典型形象和作品主题展现摄影主体对生活的感受,启迪受众感悟人生与生活,从而获得美感,因而其主体性较强。新闻摄影是报道新闻的,追求新闻价值和客观性,不追求艺术性或审美价值。新闻摄影是指运用摄影手段,辅以简要文字说明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的形象报道。新闻摄影的主体是摄影师本身,摄影客体是摄影的拍摄对象。新闻摄影是一种以实事求是为本质特征的抓拍,必须遵循两个规律:其一,在时间上严格遵循现实规定性;其二,在空间上严格遵循现场规定性。因此,某些人认为新闻摄影只要追求客观性即可,根本不存在主体性。

实际上,新闻摄影的这种客观性不是绝对客观的,因为只要有人参与就必然存在人的主体性。例如摄影主体对拍摄对象的选取、构图的选择、光圈的选择、焦距的选择、感光度的选择、快门的选择等。这些选择正是由摄影主体的个人修养、文化背景、价值观和审美意识等因素决定的。

二、新闻摄影的主体性

新闻摄影一般运用摄影技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形象化的报道,其特点首先是视觉形象性,即通过新闻照片表现的生动形象报道新闻。其次,新闻摄影具有纪实性,它必须是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瞬间场面的实录。再次,新闻摄影还具有典型性,即新闻摄影“把转瞬即逝的形象变成永恒的典型”(罗丹语),其给人的印象比现场亲见的更生动、更具体、更集中、更完美。第29届“荷赛”大奖得主阿朗・赖宁格曾说:“摄影记者具有代替读者到达现场、目击世界的责任。新闻摄影是利用摄影的瞬间记录特征把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种种事实定格为一个瞬间画面。”[1]

目前主流摄影主要采用两种创作方法:一种是强调客体,依然延续着以往抓拍方式,关注人生百态、社会生活,有较强烈的当代生命语境,基本上还是在尊重拍摄客体基础之上的主体观念表达;另一种强调摄影主体,也就是通过摄影主体对拍摄环境、拍摄人物的控制,从而有效地表达摄影主体的思想。这类创作彻底放弃了摄影的真实记录性,甚至有些摄影家不在乎他们是否是在拍摄照片。以拍《无题电影剧照》等摄影作品而成名的辛迪・雪曼表示:“我恨摄影技术,讨厌一些人对此纠缠不休……摄影家关心的是从选材到印刷,都要循规蹈矩、不可逾越。这正是我对摄影术的厌恶之处。我不能忍受街头摄影师们挎着相机拍摄雷同的风景和树木。”[2]

笔者认为,优秀的摄影作品是有血有肉的,既要客观地反映拍摄的对象,又要完美地展现摄影的主体性。即通过对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从而有效表达摄影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取向,凸显摄影主体的风格,只有这样的作品才具有视觉形象性、纪实性和典型性。

三、新闻摄影主体性的表现方式

(一)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

摄影主体对拍摄瞬间的选择主要有四点:第一,拍摄客体选择具有新意的对象,使客体直接给人较强的震撼;第二,巧妙运用光线,使摄影作品基调具有强烈的线条之美及节奏感;第三,巧妙排布画面整体结构,能够显现画面,表现重点;第四,因地制宜地选择照片景别。

例如笔者在《南京日报》的《春运“小候鸟”踏上返城路》(下图)中拍摄的照片。正值返城时节,每个旅客都行色匆匆,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作为摄影对象,但是如果随意拍摄就不是新闻摄影而是随手拍。下图中一名男孩与父母在一起候车,期间他还不忘抓紧时间看书。周围环境的喧嚣,更衬托出他个人内心的一种宁静,他在努力学习知识,体现他身为一只“小候鸟”的那种青春活力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有关摄影主体对照片景别的选择,首先是镜头的运用。根据不同焦距,镜头大致可分为广角、标准、长焦三种类型。标准镜头因为视角与人的目光范围相似,所以拍摄的作品比例协调,给人以正常平稳的视觉感受,其冲击力不大。而运用长焦镜头和广角镜头则可能使画面形象给人的一般视觉印象产生变化,适度变形成为产生视觉冲击力的手段之一。选择视点是新闻摄影作品的产生视觉冲击力的又一途径。对于同一新闻题材的表现,视点的不同选择,往往是新闻摄影记者能力与水平高低的标志。所谓视点,包括高度距离和视角。我们在新闻摄影,尤其是人像摄影中会发现,一个协调、适中的拍摄角度对于表现人物形象至关重要,但这种拍摄角度的选择要服务于体现新闻的纪实性和新闻信息的新颖性。

例如“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大眼镜女孩”苏明娟,如果当时摄影师没有选用特写的景别而是以中景记录,记录下当时教室里的所有小孩,那么受众的视线就不会聚焦到大眼镜女孩身上。也许当时就会感慨有这么多的小孩生活是多么艰苦,但是不会因为“大眼镜女孩”形成的强烈视觉冲击力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幅新闻照片也不会成为人们提到“希望工程”的代表作。

(二)摄影主体对后期照片处理

主体对后期照片处理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变平庸为优秀。例如,袁毅平先生创作的《亭亭玉立》是在一次时装表演现场拍摄的,但他创造性地将拍摄照片进行暗房技术加工和制作,将人物背景处理成白色,通过翻拍去掉一些中间层次,最后用照相制版的前后期的修版制作处理,使得该照片成为具有中国工笔画仕女效果的佳作。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码时代取代了胶片时代,PS技术已经成为主流,各种各样的PS技术也开始广为运用,虽然产生了一些造假的新闻照片,但PS技术还是给摄影行业带来了很大的推动,照片变得更有冲击力,更能体现摄影者的思想和情感,更易突出拍摄客体的特点。

(三)摄影主体思想的表达

拍摄的照片应传达某种思想和含义。摄影主体意识的扩展在《无题电影剧照》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摄影家不再摆布摄影客体,而是直接进入摄影画面,将主体意识用最简单的方式贯穿摄影行为和摄影作品中。新闻摄影也不例外,新闻摄影的对象主要是人,必然关注人的处境、人的发展和人的精神。《纽约民报》的记者雅各布・里斯起初用文字报道美国内战后贫民的艰难生活状况,但反响很小。后来他决定用相机实地拍摄纽约各个贫民窟的照片,然后将这些照片做成素描插图发表在报纸上,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迫使纽约州州长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措施,拆除贫民窟,建立新住宅区,这是新闻摄影界强烈呼吁社会正义,参与社会改革的开端。近年来我国产生了一些关注食品安全、农民工状况的震撼摄影作品。

(四)摄影主体情感的表达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是通过对拍摄瞬间的选择和处理打动受众,往往是拍摄主体感情恰到好处的流露。著名摄影家袁毅平在谈拍摄《东方红》这幅名作体会时说:“当我看到,我盼望和等待两年之久的朝霞出现时,我激动得两腿发软,双手发抖。这时我努力控制住激动的情感,屏住气,用1/8秒的快门速度,一口气拍了八张。”发抖是感受之情,是情感对生活形象的喜、怒、哀、乐。控制是深悟之理,是理智对生活形象的冷静思考。袁老正是在创作时对情感的“努力控制”才使《东方红》大作得以诞生[3]。

又如,2004年“9・5”达州洪灾堪称百年不遇,其造成的生命和经济损失较大。大竹县一业余摄影者甘洪拍摄的《托起明天的希望》当即被《人民日报”》采用。该作品记录了淹没在洪水中的城市及抗洪救灾的武警官兵和群众,画面十分震撼,令人鼓舞,传递了正能量,堪称佳作。

(五)摄影主体个人风格的凸显

优秀的作品不仅会直接反映时代精神的历史特点,而且会留下了珍贵的形象历史资料。新闻摄影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这种艺术性主要体现在形式因素的组合、艺术技巧的运用、思想情感的表达及艺术形象的展现之中。新闻摄影就是将人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物化为新闻摄影作品,其必然蕴含摄影主体的审美和价值取向,凸显摄影主体的个人风格。如袁毅平先生创作的《东方红》与一般摄影者拍摄的日出完全不同,他将歌颂中国人民解放、中华民族新生通过日出隐喻化地表现出来,展示自己的创作风格。当然,这种风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要经过多年的锤炼和创新,并逐步升华形成。

四、结语

摄影作为一种交流语言,有其特殊的表现规律,是客观现实的图像与个人思想情感相交融的产物。摄影不只是一个机械操作过程,而是要求摄影者不但具备足够的技术,而且要充分表现其主体性,即拍摄瞬间的选择,对照片的适当处理,思想和情感的充分表达,以及风格的展现,只有这样才能借助相机创作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

参考文献:

[1]翟墨.摄影瞬间论[M].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

[2]萧春雷.猎色:国外后现代摄影30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李培林.论摄影瞬间中情感与理智的美感凸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