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的奇偶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的奇偶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奇数和偶数,了解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3.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理解数的奇偶性,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用具:方格纸

教学过程:

一、“涂数”识奇偶

1.活动导入:同学们,今天咱们要用涂两列方格的方法来表示自然数。教师示范涂方格的步骤:从左往右,自下而上涂。涂完之后,还要写出你涂完的图形表示的是哪个数?

2.教师收集有共性的学生作业,进行当场展示,并提出疑问:仔细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会不会有第三种情况?

3.将方格纸的图形和其所代表的数字相对应,明确偶数和奇数的数字概念和图形标志。在活动中我们发现任意的一个奇数在两列方格中的“形状”始终是最上面多一格,不管一个多大的偶数,它的“形状”是一个长方形。

4.结合上述发现,判断33、27、250、230、2 777、3 332、2 569、2 758,它们是还是?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开展“涂数”活动,发现在两列方格中奇、偶数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形状”,而产生这样形状差异的根本原因正是由奇、偶数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即是不是2的倍数所决定的。以“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横向拓展丰富了学生对奇、偶数的认识,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了鲜明的“形”表象,形象、简单而真实。

二、“变数”知变化

1.出示“变数”猜想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变数”猜想单

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 偶数-奇数=()

2.引导学生通过举例子、方格组合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

5+5=108-3=59-5=4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设计意图】在第一个“涂数”环节中,学生已经建立起鲜明的“奇、偶数”的表象特征,有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渗透。在第二个“变数”环节中解释“奇、偶数在加减法中的关系时”,引导学生主动大胆地利用方格演示自己的想法、验证自己的猜想,从不完全归纳法的有限中寻找到奇、偶数之间进行加减法的法则,使学生了解奇、偶数运算中的诸多变化。正是数与形的巧妙结合,给学生带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提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用数”明应用

1.包含数的奇偶性原理的生活现象:小船最初在东岸,从东岸驶向西岸,再从西岸驶回东岸,不断往返。小船摆渡1 234 567次后,船在东岸还是西岸?

3.化难为易,发展替换思维。在解决“小船最初在东岸,摆渡1 234 567次后是在西岸还是在东岸?”这样较为复杂的问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判断1 234 567的奇偶性,进而化难为易,调动替换思维,研究“小船摆渡11次后,船在东岸还是西岸?”在有限的数字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2.数形结合,鼓励学生探索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如箭号图、列表法、列式法等。

3.关注“初始状态”,提高细节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关注小船一开始时的停泊位置,思考不同的起始位置是否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关注问题的条件性和可能性。

4.提出相似问题,巩固知识的迁移能力。引导学生提出类似的数学问题并展开讨论,如数学课本翻动了199次之后,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设计意图】在“用数”这一活动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难为易,引入探究小船摆渡11次的问题,让学生着重经历小船摆渡的过程,并鼓励学生采用画图、列表等方式感受奇、偶性的规律,在学习方式的梳理过程中,关注细节,进而形成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一学习和做人道理的引入更是此环节教学的一大亮点。

课淡如菊

中国历来以淡为最。说友情,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谈赏花,是淡极始知花更艳;忆情怀,也是淡墨轻衫染趁时;讲保健,更是淡食得以养生。应该说,在国人看来,唯有去除种种炫目的包装,方能凸显本质,达到真、善、美的境界,所以才有这句经典话语――“平淡最真”。

汤其鸣老师的课亦有此等韵味。在这场省小学数学观摩评选活动中,多数教师都准备了精美的课件、有趣的活动,她却没有。她的课件极其简单,连背景都是素白的;她的教具也十分普遍,是学生常见的方格板。她甚至连女教师常有的热情语调、迷人笑容都没有。但是她端庄沉稳的教态、不疾不徐的语速却给听课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当她以两个简单的方格板来演示数的奇偶性时,全场都为之震撼,所有的思想聚焦于一点――刹那即永恒。

数学思想如同淡墨山水般徐徐展开,串起了孩子们深深浅浅的记忆。一张张白纸上画满了学生对生活经验的提炼,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来与去,单数和双数;东与西,奇数和偶数,一系列的排演化成了一个个简练的算式;一大堆的公式精简成两片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方格板。没有人想过,具有无穷大的奇数和偶数集合居然可以如此诠释。就是这两片方格板,解开了众多数学教师心中的疑问:数的奇偶性该怎么向学生解释?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这一系列的公式该怎么让学生验证?没有人能够举完所有的奇数或偶数,那么,如何才能用有限代表无穷呢?面对此问题,华丽的语言、丰富的活动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严谨的数学应该以最朴素的方式来解释,这才是真理。我不由得想起一句诗,“繁华落尽见真淳”。

不必有过多的渲染,不必有太多形于外的方法手段,艺术的最高境界就在于“灯火阑珊处”的那一“蓦然回首”。当所有的课都上完的时候,才发现,那些精美的课件,那些热情洋溢的话语,远远比不上汤老师用平稳的语调、朴素的手段所留给我们的印象来得深刻。就是用如此平淡的方式,汤老师把化难为易、化简为繁、数形结合等一系列数学思想深深地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中。对数学没有深刻理解的人,没有大手笔大才华的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汤老师可谓深得数学真味。

也许有人会说,数学和语文是对立的两门学科。然而,当汤老师用平静的语气,引导学生演示那两片方格板来说明“奇数+奇数=偶数”等公式的时候,我却想起了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是陶渊明内心的思想境界吗?此时,汤老师一袭橘黄色的连衣裙,站在讲台上。那一股淡淡的风味,犹如一株,映在两片方格板上。人,淡如菊。课,亦淡如菊。人淡如菊,浓的是一种气质,一种神韵;课淡如菊,浓的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

(作者单位:1.泉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2.福建省石狮市银江华侨学校小学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公式、注解等请以PDF格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