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案例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应用型高校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实践入手,阐明案例教学法运用于本课程的必要性,并以“货币时间价值”为例,描述案例教学法在本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从而展现案例教学法在财管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货币时间价值;人才培养目标

一、案例教学法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个人就业的要求,应用型高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

案例教学法正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要求教师从诸多实例中选取有代表性的个案,整合加工后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对其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得出相应结论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效引导学生将抽象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案例教学法正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相符。

二、案例教学法与财务管理课程特点相契合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作为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其具有如下特点:

1.内容综合性强

财务管理课程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很宽泛,尤与会计学、管理学、金融投资学联系较为紧密,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应用型学科。

2.学习难度大

财务管理课程历来以公式多、计算量大而让诸多学生望而却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使学生整日埋头于抽象理论和繁杂公式,陷入“背了忘,忘了背”的恶性循环,而案例教学法以运用原理解决真实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摆脱“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困境,使其收获到“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愉悦,从而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3.应用实践性强

财务管理课程作为应用型的财经类学科,其理论源于实践,并付诸于实践,这也正与案例教学法的终极目标相契合。

三、案例教学法贯穿于财务管理教学的始终

教学实践中,本人以“货币时间价值”的教学为例,阐明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过程。

1.案例导入新课

如,自2008年12月23日起,五年期以上商业贷款利率从6.12%降至5.94%,以个人住房商业贷款50万元(20年)计算,降息后每月还款额将减少52元。即便如此,12月23日后贷款50万元(20年)的购房者,20年中累计需要还款85万5千多元,需要多还银行35万元余元,这一数据充分体现货币时间价值的作用。可是运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以此导入“货币时间价值”。

2.适时引用案例

学习四种年金的计算方式之后,为使学生更明晰地辨别各类年金,本人给出以下案例。如某公司拟购置一处房产,房主提出三种付款方案:(1)从现在起每年年初支付20万,连续支付10次,共200万元;(2)从第5年开始每年末支付25万元,连续支付10次,共250万元;(3)从第5年开始每年初支付24万元,连续支付10次,共240万元。

假设该公司的资金成本率(即最低报酬率)为10%,你认为该公司应选择哪个方案?

这三种付款方案涉及预付年金、递延年金如何转换为普通年金的问题,如果学生对概念及原理掌握不到位,极易将第二、三方案的递延期搞错,从而错算其年金现值,最终影响到公司决策。

该案例具体解析如下:(1)P=20+20×(P/A,10%,9)=20+20×5.759=135.18(万元);(2)(注意递延期为4年)P=25×(P/A,10%,10)×(P/F,10%,4)=104.92(万元);(3)(注意递延期为3年)P=24×[(P/A,10%,13)-(P/A,10%,3)]=24×(7.103-2.487)=110.78(万元);

鉴于此,该公司应该选择第二种方案。

如能将此案例思路清晰地解决,也就说明学生已熟练掌握了普通年金、预付年金和递延年金的原理并能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3.引导学生找寻案例,并运用原理分析

“货币时间价值”的案例比比皆是,为避免学生将复利和年金相混淆,课后要求学生自行分组、分工协作,搜集涉及年金、复利问题的案例。诸如父母购房时在有足够资金的情况下该如何抉择:一次性付款,还是分期付款?并结合所学知识,将完整的分析过程以多媒体形式展示并讲述给受众,以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语言表达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业务的钻研精神。

四、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效果

“货币时间价值”是分析财务管理案例的工具,通过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众多经济事例皆可运用货币时间价值原理分析,引导其牢固树立货币时间价值观念,为学习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夯实基础,从而真正实现“导之以行”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张志宏.财务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02.

[2]傅元略.中级财务管理.2版.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12.

(作者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