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负效应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研究选取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这一年里新浪网、网易、新华网以及人民网对“老人摔倒”事件的正面报道为样本,用内容分析的方法来对报道的主体内容及内容特征进行研究。这类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情况应当受到媒体的重视,否则加之负面报道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很有可能会使“老人摔倒”这类事件成为一个受众谈之色变的社会问题。

[关键词]正面报道负效应 老人摔倒 内容分析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近几年来,各类“老人摔倒”事件一经报道便会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也一度呈现出从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演变成存有争议的热点问题的趋势。甚至有网友将“老人摔倒扶不扶”视为考验公民道德的终极问题,先不管其正确与否,起码已经显现出这类事件对人们的影响之大,显然,这种影响也并非正面。

2013年10月15日至12月15日,人民网强国论坛调查专栏《态度》联合北京美兰德信息公司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发现,民众对“不要随意帮助陌生人”争论激烈,对此持非常认同态度的占9.8%,持比较认同态度的占23.1%,持不太认同的占25.6%,很不认同的只占7.5%,而剩下34%的民众持的是一般态度。由此可见,在帮不帮陌生人这个问题面前,能够给出肯定答案的人所占的比重并不大,而大多数人都保持着一种似是而非的态度,也就是说在真正遇到这一问题时,大多数人很有可能不作为。调查还显示有78.7%的民众认为见伤不救、见危不助的原因就是出于对“救人反被讹诈”的顾虑。按照李普曼“拟态环境”的观点,在如今的媒介社会中,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介提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也就是说,人们对“老人摔倒”这类事件的认知和态度与媒体的报道具有相关性。那么媒体究竟报道了什么会让人们“谈老人摔倒即色变”呢?本文就是以此为切入点来进行研究,以期解决如下两个问题:

1.“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主题都有哪些,是否有不当之处?

2.媒体选择的报道方式是否会引发负面影响?

二、文献综述

关于媒体对“老人摔倒”事件报道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方向:第一,研究媒体“老人摔倒”新闻报道的框架,如李海波、郭建斌发表于《新闻与传播》中的《事实陈述VS道德评判:中国大陆报纸对“老人摔倒”报道的框架分析》等文阐述了媒体在报道“老人摔倒”新闻时“道德框架”是使用比例最高的框架;第二,研究新闻报道中关键人物的形象建构及标签化问题,如郭蓓发表于《今传媒》的《媒体标签化:新闻报道对摔倒老人的形象建构》和明珊发表于《新闻世界》的《论新闻报道的“片面性”――从“扶老人”事件的污名化现象谈起》等文章就指出媒体对摔倒老人是持有成见的,无形之中会给摔倒老人贴上“讹诈”、“碰瓷”的标签;第三,研究媒体的舆论导向,如王淑伟发表在《新闻爱好者》上的《选择性报道视阈下的媒体舆论导向――从媒体报道“老人倒地”事件说起》等文章就认为媒体在报道“老人摔倒”事件时偏向于负面报道,有刻意以关注度为标准筛选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研究者们对“老人摔倒”事件正面报道引发负面效应的研究较少,但这类研究并不是没有必要的,无论是对减少由媒体报道不当所引发的负面效应还是对改善乃至解决“老人摔倒”类问题来说,都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而本研究希望从这个角度着手,以现有的研究为依托,来试着分析“老人摔倒”正面报道带来了什么样的负效应,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负面效应?

三、研究方法

内容分析是传播学调查研究中所使用的一种实证方法,它是与具有一定客观性的调查程序联系在一起的。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对从百度搜索引擎中搜索到一定时间范围内的“老人摔倒”相关新闻的正面报道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媒体在进行这类事件的正面报道时究竟报道了什么以及怎样报道的,并试图从中找出引发负面效应的原因。

四、样本选取和类目构建

1.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网络媒体为目标媒体。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百度新闻高级搜索功能以“老人摔倒”为关键词在新闻标题中进行搜索。搜索的时间限定为最近一年,即2014年10月1日至2015年10月1日。在上述条件下进行搜索找到相关新闻25700条。然后从中选取新浪、网易、新华网、人民网这4家媒体的新闻报道为样本进行具体研究分析,这一层搜索到的新闻总数为62篇,再去除与研究无关的报道2篇,即《今天看见一老人摔倒,就过去扶》、《老人涵洞中摔倒 武汉民警帮助脱困》这两则报道;去除内容重复的2篇,《外地女大学生敢扶浏阳摔倒老人 用手清理其呕吐物》(在新浪和网易上均有报道且内容一致)、《老人摔倒扶不扶? 山东日照中学生果断伸援手获赞》(新华网山东站与新华网先后报道且内容一致)。最后得到的可用样本总量为58篇。最终以“篇”为单位,对上述58条新闻报道的整条内容及其语言特性进行研究。

2.类目建构。

从本研究的目的和需求入手,对已搜集到的58条“摔倒老人”新闻的正面报道进行类目建构。主要从新闻报道内容的主题和报道内容的特征两方面进行建构,并视具体情况建构次级类目。

(1)报道内容的主题。样本均选取的是“老人摔倒”事件相关正面报道,其中按照不同内容主题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热心助人,这类新闻内容主要是讲述好心人救助摔倒的老人,重点赞扬扶人者乐于助人的品质。

②表彰好人,此类新闻报道的是因扶起老人受到相应机构表彰的事件。

③感谢好人,以被救助的老人或其家属的视角展开报道,表达其对救人者的感激。

④表扬老人,关于老人摔倒后向路人严明“我不讹人”或及时澄清其摔倒原因非他人碰撞的新闻报道。

(2)报道的内容特征。

①标题修辞,对标题的表述方式或使用的修辞手法进行统计。

②内容形式,统计样本新闻中常用的报道形式,如视频新闻、图片新闻等。

五、研究结果与研究发现

1.报道内容主题分析。

对选取的58条新闻文本依照热心助人、表彰好人、感谢好人、好老人这4则标准进行分类,所得具体数据分布如表1:

通过对上述数据的整理和研究发现,网络媒体在对“摔倒老人”事件正面报道的内容选取上以热心助人类的报道为主,感谢好人的报道次之,表彰好人和表扬老人类的报道最少。这些正面报道主题分布显示了以下几个问题:

(1)加深了受众扶起摔倒的老人的顾虑。媒体似乎试图通过对好人好事的宣扬来劝慰受众“这么多扶人者都没有被讹诈你怕什么?”以期实现对受众行为的积极影响,然而这种方式收效甚微。

(2)媒体的反逻辑造成受众的认知偏差。在受众的观念里,新闻中的事情和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最大的差别应该就是新闻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常见的事情。所以对受众而言媒体所大肆宣扬的“热心助人者未被讹诈”也无疑成为在生活中难得一见的事情了。

(3)部分选题价值扭曲。有一种是“表扬老人”,在这类新闻中摔倒的老人及时说明自己“不讹人”或替救人者澄清“我是自己摔的”而受到赞扬并被称之为“好老人”。这有什么可以赞扬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做的难道不是反思吗?

2.报道修辞。

(1)标题表达方式。

在对58条新闻样本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使用修辞手法和直接进行事实陈述的标题几乎各占一半,上图主要分析是标题中修辞手法使用的具体情况。由上表数据分布我们可以看出,标题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设问、对比、引用、夸张以及比喻这五种,其中对比修辞使用的最为广泛,引用修辞次之,比喻修辞使用的最少,而夸张和设问修辞被使用的频率相同且居中。

标题中常见的对比就是无为路人与热心好人的对比,在彰显救人者乐于助人的好人形象时也会传递出大多数人犹豫、冷漠甚至阻拦的负面信息,如《老人摔倒 旁人都躲开 就他冲上去》(网易2014年10月24日 )、《老人摔倒男子立刻扶起 旁观者大多犹豫表敬意》(网易2015年8月9日) 、《黄岩街头老人摔倒 路过修车工不顾众人劝阻出手相救》(网易2015-05-28)等新闻标题。

设问修辞是一种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法,以下几则新闻的标题就是使用了这种手法,即《85岁老人摔倒扶不扶?长春人用行动给你答案》(网易2015年1月16日)、《扶不扶摔倒老人?扶!》(新华网2015年9月16日)、《老人摔倒扶不扶? 山东日照中学生果断伸援手获赞》(新华网2014年12月1日)。这几则标题都是先抛出“扶不扶”的问题然后再给出肯定的答案,虽然强调并肯定了人们扶起摔倒老人的行为,但与此同时又将“扶不扶”的问题再度放置于受众面前。

有一部分的新闻标题采用了夸张的手法,通过使用一些程度过重的词语来营造或渲染出“大事件”的氛围,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如《八旬老人摔倒街头 好心市民挺身而出》(网易2015年4月16日)、《八旬老人摔倒街头 供电员工挺身相救》(新华网2015年4月22日)、《路遇老人摔倒 两公交司机救援引爱心接力》(人民网2015年09月16日)等新闻标题中所使用的“挺身而出”一词是用来形容面对着艰难或危险的事情,勇敢地站出来,而“救援”一词是用来指个人或人们,在遭遇灾难或其他非常情况(含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突发危险事件等)时,获得实施解救行动的整个过程。显然这些词语使用在“老人摔倒”这类事件中未免言之过重。

(2)内容形式。

样本中有一半的新闻内容都是由文字加图片的形式构成的,纯文字报道的内容也占了将近一半的分量,而视频类新闻的数量最少。在图片加文字类的新闻报道中,最常使用的就是事件现场或当事人的照片,其中一部分图片呈现的都是老人躺倒在地情况不明或者路人在旁围观的情景,这类使用于正面报道中的图片极易引发受众的负面情绪。

六、结 论

综上所述,网络媒体在进行“老人摔倒”新闻正面报道的过程中确实存在问题,并因此给受众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1.在报道内容上,以描述和赞扬“好人好事”为主,主题较单一且违反受众眼中“新闻”非“常态”的逻辑,反而让正面新闻成为社会问题的佐证;部分内容价值取向存在问题,容易误导受众。

2.在报道方式上,用多种修辞手法渲染新闻情景,加深受众的恐慌和顾虑;新闻图片传递的负面信息容易影响受众情绪。

从本文的研究结果来看,现有的网络媒体对“老人摔倒”新闻的正面报道确实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媒体必须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且对症下药予以改正,否则会让正面报道失去其给受众以积极引导的功能,同时这种负面效应与负面报道所引发的负面效应叠加起来,难免会加剧现有的矛盾,有可能会因此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李海波、郭建斌:《事实陈述VS道德评判:中国大陆报纸对“老人摔倒”报道的框架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1期

[3]陈浩、吕弘毅:《浅析受众对于正面新闻报道的负面解读》,《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3期

[4]张欢:《“扶老人”报道的舆论引导研究》,河北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

[5]王铭心:《透析正面报道的负面效应》,《记者摇篮》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