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生的“敌对情绪”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生的“敌对情绪”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案例介绍:

高一男生A,考入高中前一直担任班长,还曾被学校评为优秀班干部,但考入高中后,没有当选班委,心里已有失落之感;在学期结束评选三好学生时,又名落孙山,他感觉自己比被评为三好学生的B和C同学更为优秀,便大发雷霆,追查不投他票的同学,寻机报复;对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同学,制造谣言,恶意中伤。

在学校老师稍有批评,便扎老师车带,给老师起外号,找茬跟老师作对,跟同学争吵。把别人对他的真诚赞扬看成是冷嘲热讽;把老师和同学给他提的意见当作挖苦打击。

案例分析:

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变化激烈、动荡的时期。他们思维活跃,社会认识敏锐但较肤浅,情感丰富而不稳定,心理矛盾、心理冲突时常发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由于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老师的过度关照,潜伏着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适应性差等心理危机。

进入高中后,由于环境的变化、角色的转换、自我管理能力要求的提高、心理需求的转变等等因素,要经历一些以往没有或不明显的心理体验,使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许多困惑和焦虑,以至于出现心理障碍。

敌对是个体遭受挫折引起强烈不满时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仇视、对抗、不相容的消极情绪状态。有敌对倾向的中学生并不少见,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小小年纪就用对抗的方式来对待他人和周围的环境呢?主要有以下几点:

1.心理承受力差。心理承受力是一种心理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也是人对环境和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有的学生较为脆弱,他们常常有一些消极的思想和不良的行为习惯,只能享受成功和喜悦,难于承受失败和挫折,只能适应轻微刺激,而不能承受较多的不良刺激,对环境和人际关系适应能力较弱。

2.学习压力过大。当前我们的教育是应试教育,因此造成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压力非常大,常用敌对态度来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他们不仅对同学、老师、家长有敌对倾向,甚至常常对着无生命的东西宣泄不满。

3.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有些家长工作压力大,在外不顺心,往往把情绪带回家来拿孩子出气,打骂他们,孩子接受不了父母的粗暴态度,往往以对抗方式回应。

4.青春期发育的矛盾。中学生正处于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这时身体发育很快,自我意识增强,具有很强的独立感,认为自己是大人了,不愿再像小学时那样很多事情依赖父母。但在父母眼里,还是认为他们思想不成熟,知识少阅历浅,因此仍然插手孩子的事情。这往往被孩子们看成是一种束缚,容易使他们产生反感或逆反心理,你说东时他偏说西,难免会出现“敌对”的现象。

5.对尊重的需要和在群体中地位下降的矛盾。敌对倾向对中学生危害很大,长久下去对心身健康都有不利影响。我们一定要帮助有敌对倾向的学生改掉这种不良情绪。

措施方法:

学生产生敌对情绪,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只要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恰当的、科学的教育措施,就能减少甚至避免学生敌对情绪的产生。

一、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疏远,师生之间缺少交流,学生对老师缺乏信任,存在敌对情绪的学生较多。因此,我们应认清师生关系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影响,从而搞好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化解学生敌对情绪的首要途径。

二、引导家长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是子女模仿学习的主要对象,家庭的教育氛围,家长的教育方式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有重要作用。父母如果经常以惩罚为手段、严厉地对待孩子,子女往往没有安全感、神经质;过分干涉和保护会使子女缺乏自信,没有主见、自卑易怒;长期的拒绝否认会诱发子女的高焦虑和敌对情绪。

同济医大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给子女一个情感温暖、理解的环境,施予理智的爱,子女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就较小;而对子女采用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分保护、偏爱、拒绝、否认的教育方式,均会增大其出现心理问题和产生精神病症状的可能性。引导家长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教育氛围,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多与子女沟通,及时化解子女的敌对情绪,促进子女心理健康成长。

敌对情绪是学生从幼稚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伴生物,作为教育工作者既不能视若洪水猛兽,也不能听之任之,而应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克服敌对情绪对他们健康成长的干扰,使他们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三、创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

化解学生敌对情绪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班集体氛围,使学生天天都受到良好班风、校风的熏陶,同时,做好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工作,积极开展班集体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班集体的温暖和关怀,以健康、乐观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力

第一,当学生遭遇挫折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但并不可怕,挫折是每个人必须面对的人生境遇,做人首先要经得起挫折。

第二,教师应该大力借助榜样的力量,充分利用古今中外,以及学生生活中战胜挫折的事例来激励学生。例如因失学挫折而奋斗成材的爱因斯坦、爱迪生、华罗庚;不屈服于病残而卓有成就的张海迪、贝多芬等都是战胜挫折的典型范例。

第三,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些“苦”、“难”和“失败”的情绪体验,例如解答思考题、参加体力劳动、适度的批评等,逐步培养学生的困难耐受力和抗挫折能力。并且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正确的方法来摆脱挫折带来的焦虑困扰,积极转移,变通进取,通过自欺欺人补偿机制,深入挖掘内在的潜力,积聚强大的心理补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