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计算机文化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计算机文化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文章编号:1672-5913(2009)10-0192-02

摘要:在计算机文化教学中,中职学校比其他学校面临更多现实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笔者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总结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经验,借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在计算机基础学科中运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的思路、具体实施中的两个重要环节等。

关键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任务驱动;课堂任务;过程控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1职业学校中的问题

在近几年里,中职学校里的计算机老师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1) 新生中同一个班里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明显的差距。新学期开始我都要到班级作调查,调查发现:有很多学生是从农村初中升上来的,有的从未上过信息技术课,有的才听过几次。从条件好的地区来的学生在中心小学、初中都学过信息技术课,有的经常上网、打游戏。那么怎样在这种班级上好计算机文化课呢?

(2)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内容与初中信息技术课的内容上大部分相同(当然两者在操作难度及熟练程度上的要求是有区别的),如果简单地按教材中的内容来上课,对有些学生的吸引力就会减少,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不会理想。那么,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如何开展呢?

(3) 基层学校的教学条件正在改善,老师如何把现有的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刚经过一次落选,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显然职业学校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之间的关系复杂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合时宜了,必须从实际出发,寻求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

2探索“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

在多年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我们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摸索出了一种教学方法。应用该教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现实教学中的若干问题。下面就来介绍这种教学方法的思路。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中指出,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到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掌握必备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服务,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信息社会道德准则及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内容包含几个模块:(1)计算机基础知识;(2)操作系统的使用;(3)文字处理软件应用;(4)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5)网络基础与应用。每个模块相对独立,可分割成几个大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又可分解成一二个上课单元。为每个上课单元设计一个供学生完成的任务,把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包含在这个任务中。一个设计好的任务能把学生注意力集中于他们将要进行的活动;使之牵引与驱动,推动学习活动顺利进行。上课时,把这类任务布置下去,学生围绕完成任务展开活动,同时学到了计算机知识、技术,提高了各种技能。当每个学生都能把该任务完成,该单元的教学目标就达成了。由于在课堂上学生是为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开展学习的,所以我们暂时称之为“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课把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工具来进行学习的,这种课实践性很强,理论要求不高,因此,我们一般认为计算机课是适宜于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来上的。

在“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中,教师不再维持自己作为“专家”的角色(事实上也是不可能的),而是通过帮助学生获得、解释、组织和转换大量的信息来促进学习,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实践经验,我们认为运用这种“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时应抓住以下两个基本环节。

2.1课堂任务的设计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中供学生在课堂中完成的任务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前面已经提到了的课堂任务的设计思想。在对教材内容进行任务设计的时候,更紧扣教材或大纲,要体现教学目标,包含知识要点,有一定难度及梯度,任务项目要有层次性,既不会使基础差的同学觉得高不可涉,无法完成,又要让基础好的同学觉得能发挥才能,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拓展知识,加深理解,

增加技能。这种任务与课堂练习不一样。课堂练习比较零碎,不易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而我们所说的课堂任务包涵一个知识单元,它们的内容要完整些,它需要的操作时间会长一些。这种任务需要的知识或操作技能更多、联系更密切。任务完成后,学习成果更明显,更具现实意义。

一般说来,一个教学任务能在一二节课内完成是比较合理的,不要超过七个课时,否则,任务过于复杂,学生不易着手开展,不易产生成就感,因而失去完成任务的激情,学习的积极性不易被调动。

例如文字处理模块内容比较长,可以分解成文字录入、学排论文、学做文摘卡、学制贺卡和自编小报(综合应用)等小单元。文字录入单元建议分成“指法与英文录入”、“输入法与中文录入”及“中西文混合录入”三个子任务。这样每个任务在二三节课内就能出成果。

这种任务除了与学科教学内容联系外,还与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联系,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对学生来说有新意,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能够涉及多学科的复杂情景,形成逐步深入的认知阶梯。通过教师为特定学生、特定教学戳穿精心设计的问题,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进行协作、探究、思考、综合运用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设计一个成功的课堂任务,既要把握教学大纲,钻研教材,又要调查学生学习基础和观察学生学习态度,即学情分析,还要熟悉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应达到的制作水平进行课堂任务设计。

2.2课堂任务的实施

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一个课堂任务的实施过程与传统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相类似,包括三个阶段:

(1) 创设情景

在实施一个单元任务前,对学生做好动员工作。把此项任务的目的、要求及完成任务的基本途径交代清楚。对学习内容进行简要概述,让学生明确将要学的是什么,如何学。一般在导入新课时创设情景,把学生领入一个相互协作、互相竞争、勇于探索、敢干实践的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做贺卡”任务前,教师通过网络呈现几幅作品,让学生理解该任务的目的要求,同时,建议他们按教材或实践指导书上有关内容来完成,也可阅读联机“帮助文件”来美化贺卡。有了教师展示的范例,学生浏览后就会对自己将要完成的任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如果能事先在教室里贴上几张学生作品,用彩色打印机把上面学生的作品打在纸上,署上学生名字,再加上老师点评效果更好。

(2) 课堂教学的过程控制

在使用这种方法的课堂上,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课堂任务的方式很多。以前,教师按预定程序,通过演示练习,再示范再练习,直至完成任务。这种方式类似传统教育模式,现在不提倡了,但在集中解决个别教学难点时还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从目前情况看,绝大部分同学不会主动在课前预习信息技术课。“先学后教,再练习”是一条成功的教学经验,因此学生自学是不可缺少的,这个过程只能放到课上来了。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探索:一边看书上介绍的知识或方法,一边在电脑上模仿,多次尝试不能成功时,请教同学;有的观摩旁边同学操作,同时完成自己的任务;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基本任务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作品中尽情展示才能,完成的作品更具自己的特色。

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同学都表现得十分活跃。通过短兵相接的竞争,学生进步较快,通过耳闻目染,基础差的同学也赶上来了。有些同学余兴未尽,在离开机房后还向朋友、教师、家长请教一招半式,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

在“任务驱动型”课堂上,同学学到的操作方法可能没有教师进行“满堂灌”时的多,但每个操作都是他们自己掌握的,每一次成功都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单元任务完成后,也能全面地掌握大纲要求的知识。通过老师稍加指导就能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向有利于完成目标的方向开展活动,要抓大放小,不要管得太细太死,也不能放羊式地让学生由着性子来发挥,着迷于个别细节,停滞不前,导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学生容易被字型、粘贴画的内容所迷惑,而忽视对字体选择、图形编辑方法的把握。有的过分注意作品细节,对整体的布局把握不够,这会导致任务和教学目标无法在预期的课时内完成。

根据学生的基础、行为习惯的差异,对学生编组,每一个组里有一个核心人物。在课堂上,以组为单位开展活动,由组长督促和帮助组员及时完成任务,在组间展开竞赛。这种方法常常为老师所采用。

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质疑问难、切磋学问、展示独特个性,启发他们从各个方向去分析问题,用多种方式解决同一个问题,避免思维的绝对化和僵硬化,克服思维定势。

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调整成效标准,以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要;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化解一定的难度,给予更多的关心,分组时将有特殊需要的学生与合适的伙伴结成小组;对有天赋的学生发挥他们的主导能力,在学习小组中起中心及组织作用,并作为技术后盾。

课堂活动的控制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最难把握的。控制方法的应用应因地置宜、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3) 任务型教学中的反馈

在一个单元的任务完成后必须要作总结,主要做到以下几点工作:

① 对知识回顾,帮助学生把零星的知识形成体系。

② 对学生该单元所完成的任务或作品做出评价,指出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③ 评选优秀作品或同学,使其起到模范作用;小组代表介绍小组作品、合作情况,或介绍学习经验,技术处理的要领。

④ 教师或学生提出相关问题,以引起全班同学更深层次地思考。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支持任务型教学法教学的环境。由于校园网的建成和设备的更新,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交互方式更方便快捷了,开展“任务驱动型”课堂教学更容易了。例如,在“学排论文”单元中,我们设计如下一张表,借以控制课堂任务的实施。

在第一阶段,即动员或创设情景阶段,在网上公布此表格和范文样式,以明确本单元的任务和要达成的目标。在第二阶段,即任务开展阶段,要求学生在每节课后把自己完成的任务上传到教师机中,像批作业一样,教师对每个学生所完成任务的质量和进度加以评分,登记在表中。在下一节课前呈现给学生,并且在网上公布优秀学生的成绩及进度,借以控制教学进程。也可采用自评方式。当表中的每个教学目标都完成时,任务就算完成了,一幅学生自己的作品也就诞生了。最后,在第三阶段给每个同学打分,从中选出优秀作品和作者。学期结束时把优秀的作品用打印机打印出来,在橱窗里、教室里展示出来,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3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基础

3.1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

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各有其优势与不足,应当彼此取长补短、相辅相成。“双主”教学模式,强调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强调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要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中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

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中学生是认知过程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因而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有利于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因此,我们认为“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符合“双主”教学模式要求的。

3.2 “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物质基础

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实际上为实现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

在教育领域的运用是导致教育领域彻底变革的决定性因素,它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甚至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乃至体制的根本变革。

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网上资源与多媒体网络环境也是实施“任务驱动型”教学方法的重要条件。

4结束语

在职业学校学校开展“任务驱动型”教学法能有效地协调了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条件之间的关系。这种教学法融合了现代的教学理念、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信息化的评价手段。这种教学法强调以学为中心、促进学习者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法中,学生承担着自我学习的责任,通过异质协同作业、自主探索的方式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这种教学法在理论基础和物质基础上将会被广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