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文学经典的阅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文学经典的阅读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字里行间渗透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情感,以丰富的诗意与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升华和拓展。阅读文学经典,是思想教育的一种卓有成效的形式。

关键词:文学经典 思想政治 教育

如果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视阈考察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以认为,以审美为基础的文学的社会功能,其中有一部分起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尽管文学的社会功能并非全部归属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显然,文学可以并且已经承担了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这一点是不能否认的。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研究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使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和精神风貌。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一直是人类文化与人类精神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总是在字里行间渗透人类最美好的思想情感,以丰富的诗意与情意对人的心灵进行潜移默化的陶冶,对人类精神领域进行净化、升华和拓展。任何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都是依托文学的形式得以传承下来的,要真正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自然离不开文学阅读。文学经典是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构建学校学习文化,其内容和形式很多,但让教师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项。

文学经典在学校的阅读情况不容乐观。许多教师和学生未完整地阅读过一部文学经典,对名家经典的了解,仅限于语文教材中所提到的那一些,他们知道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海明威,也知道《红楼梦》《悲惨世界》,却仅仅是把这些作为文学常识来识记的,用来应付考试的。文学经典的阅读被冷落的原因除了应试教育思想干扰外,还与当代的传媒有关。网络时代,媒体迅速发展,快餐文化盛行,文化泡沫泛滥,各种适于耳目之娱的东西充斥市场,这些因素致使教师和学生难能静下心来阅读经典。学校学习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审视这种阅读状况,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让教师和学生阅读文学经典。文学经典里的内容颇具广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文学经典的阅读可以提升道德境界,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可以启迪人生智慧,可以丰富文化底蕴。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钱理群教授认为教育要为学生打好两个底子,即“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精神的底子”。打好“精神的底子”就是为了“立人”,就是为了“在他们长大后,真正面对社会与人生时,就能以从小奠定的内在生命中强大的光明面,来抗拒外在与内在的黑暗”。这就是经典阅读的根本所在。

一般地说,文学阅读具有两大主功能。一是知识育人功能。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后,必然激励广大师生更广泛地汲取人类各种知识,不仅要汲取书本知识,更要汲取大量的社会知识,通过对知识的广泛汲取和积累,广大师生就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使自己逐步成为“学习型”人才,最终依靠知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睿智,潜心教书育人,成为国家有用之人。二是人文熏陶功能。学习成为一种文化后,必然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构成师生潜在的、规范的学习内容,这样,广大师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健康的精神营养,得到人文熏陶、心灵净化和人格的不断完善,促使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自己在直面人生的时候,积极向上,乐于进取。

学校学习文化指的是与学习型学校相对应的以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文化,是学校围绕学习而长期形成的对待学习的态度、习惯、规范和效果的总和。学校学习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的一种存在形式和文化实在,属于学校文化的亚文化。在支撑学校师生成长的学校文化特质中,学习文化是核心力量,是学校师生始终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始终以学习促进创新、淘汰陈旧和落后、保持开放与进取的动力。学校学习文化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境界,可以说,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文化,它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教育力量。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教书育人,就是要使学生和教师的生命主体都得到发展,尤其要使广大青少年逐步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根本任务,除了传统的教育教学途径和手段,现代教育还有很多创新途径和手段。譬如开展素质教育活动,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教师专业发展行动等等,而这其中,文学作品的阅读则是极为关键的途径与手段。把阅读上升到“文化”的层面,学校就拥有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学习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的过程,而是思想升华的过程,在学校学习文化的影响下,广大师生也就增强了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从而产生出强大的教育推动力。简言之,促进学生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可以产生学校的学习力,产生学习力就会增强文化力,增强文化力就会推动教育力,推动了教育力就会激活各类教育实践活动,从而加速师生生命成长。

具有浓郁情感色彩的文学语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2004年CCTV《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以优美的现代诗歌形式讴歌了毕生梦想消除饥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丰功伟绩。还有,“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业精于勤,荒于嬉;行之于思,毁于随”、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今中外的格言警句,又从道德修养的许多方面给学生以启迪。教学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广泛使用这样精练、优美、诗意般的文学语言会比单纯的思想教育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如果能够时常沐浴在经典文学语言的环境里,通过长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的影响,对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必定大有裨益。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表现了古人以救国为己任的远大抱负。“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横批:革命者来。”这副至今仍然矗立在黄埔军校校门的对联成了“黄埔精神”的最朴素诠释。在评价诸葛亮的时候,引用杜甫的诗句《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也可以引用他的《蜀相》“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表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其实,“诗圣”杜甫用了不下10首诗来讴歌他对这位伟大政治家的景仰。宋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揭示了南唐后主李煜对国破家亡的遗恨和无奈。《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集中表现了豪放派代表词人苏轼即景抒情,气势恢宏的写作风格,从而将读者带到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通过排比这种气势恢弘的文学表现手段表达了梁启超对国家的拳拳热爱之情和对少年的殷殷期待之意。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的主动建构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希望把学习置于真实、复杂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学习能适应不同的问题情境,在实际生活中能有广泛的迁移。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正是历史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材料,也是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应用的教学辅助材料。例如,讲到“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特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齐声朗诵《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种个性化的教学行为在让学生感受“唐诗”文学魅力的同时,也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具体,更加富有情趣。当讲授“开元盛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借用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以及《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通过“诗圣”这些爱国、忧民、真实的诗歌描绘,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社会面貌的巨大反差,也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凤阳地多不打粮,磙于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和“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如此对比强烈的花鼓词真实而生动的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安徽凤阳的巨大变化。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枝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