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确引导高校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社会竞争的激烈,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建立,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日益受到大学生、高校及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基于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的现状,结合指导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心得体会,从大学生和教师层面对大学生参加课外科研活动进行分析,旨在探讨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课外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30-02

如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摆在大学毕业生面前的两条路:一是参加工作,走入社会;另外则学习深造,走上考研考博之路。而今,不管是用人单位还是研究生导师都不再过分关注分数,更侧重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实践和创新能力。这不仅反映了社会与高校的需求,也标志着一种更为客观、进步的评价体系的建立,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作为经常参与指导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的高校一线老师,加之在美国高校的学习和工作两年的经历,来谈谈指导大学生课外科研的心得体会,也希望能抛砖引玉,共同促进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大学生方面

对于大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历来是各个高校关注的重中之重,也提供了各种促进手段以及课外科研平台;同时,因为科研活动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将不同专业、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建立更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因此也倍受同学们的关注。但在学生心中仍有一些误区需要及时纠正:

1.明确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目的。很多学生一开始都是热情高涨,信心满满,但最终坚持下来的往往屈指可数。究其原因,无外乎有两种,一种是动机不纯,只是冲着名号、为日后工作添彩而来,而对科研工作不甚了解,这种投机取巧的同学最终还是会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另一种则是一开始兴致勃勃,以为科研是一蹴而就的,稍遇困难就停步不前,最终不了了之。年轻人的热情是好事,没有热情则是死气沉沉,而光有热情则可能一事无成。当然,也有同学一开始就明确参加课外科研活动的目的——了解和学习科研的真谛,能时刻保持好奇心,主动为科学问题设问求解,从课外科研活动过程获得乐趣[1]。所以,做科学研究不能光有热情,还需要有认真不放弃的学习态度,同时还要能从中享受到成功与快乐。

2.选择合适自己的科研活动项目。如果说明确科研的目标是基石,那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则是科研活动成功的保证。首先要量力而行,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根据自己对科研的理解、投入的能力和时间安排来选择课题。其次,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科研对象,做到知己知彼,最终选择自己兴趣所在。在美国的实验室里,我常常可以看到一些志愿者,他们可以是高中生,可以是大学生;暑假中,他们游走于不同的实验室,来实验室只是帮忙洗瓶子,配制简单试剂,更多的时间则是“听”和“体验”。他们通过这些体验来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最终决定是否进入到科研的主体。所以,我建议大学生可以通过与任课老师沟通来了解科研;可以积极参加各种学术讲座,了解科研动态;可以通过观摩实验,近距离接触科研活动;其中学术活动是能激发科研兴趣的最好途径之一。年轻人没有太多的禁锢,各种令人炫目的科研成果常常能激发同学们的科研热情、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是未来科研大师的幕后推手。

3.正视科研活动的成果。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发了文章才是科研成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证实自己参与了科研活动[1]。而清洗和消毒实验器皿、配制普遍试剂、打扫实验室、清洁实验台面等工作在他们眼中则只是实验室打杂,不屑一顾。其实这些实验室中“杂事”才是科研活动中最频繁的日常实验工作,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基础与保证。我们常遇到一些因为简单试剂的配制出现差错,而导致一天辛苦的工作化为乌有,甚至实验失败。细节决定成功,实验室无小事,每一份工作都是十分的重要。我也常常对参与课外科研活动的同学说此行的目的应是重在参与。诚然,任何科学研究的成功离不开富有创造力的设想,但若是没有一丝不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没有日常脚踏实地的工作热情,那这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源。

二、老师方面

老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如何引导学生?又将学生引向何方?都掌握在老师的手中,既可以化腐朽为神奇;也可能因言语不当,将未来的科学之星扼杀于摇篮中[1]。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而言极为重要。在此,根据我们的一些心得体会谈谈如何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殿堂:

1.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众所周知,兴趣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学,是学习的内在驱动力。试想,一个对科研毫无任何兴趣的人,每天面对冷冰冰的试验器皿、枯燥乏味的实验数据,我们能指望他充满积极向上的科研动力、狂热的科研热情和想象力?只有对科研有着浓厚的兴趣才有可能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因此,作为导师应学会如何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不能因为他们想法过于片面和不周全而打击和嘲笑他们,要一步步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科研工作中发现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并从这一过程中不断地获得成就感。

2.培养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很多大学生在初中、高中阶段很少能参与到科研设计与活动中来,如何为没有任何科研基础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的科研课题则是关系到能否保持学生科研热情的成败之举。如果课题太难了,他们力所不能及,以他们的知识和条件短时间内难以突破,会加重学生的挫折感,最后让他们失去对科研的兴趣和热情。如果太容易了,也就失去科研的意义,以为科研只是简单的“一加一等于二”。因此如何帮助他们进入角色是关键:帮助学生正确选题[2];引导学生建立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指导学生了解实验目的、方法和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在学生掌握一定实验技巧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他们锻炼;同时,在科研活动中不要强迫学生必须接受我们的每一个建议,要给学生选择和质疑的机会,让他们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对问题的独立见解。科研能力的提高来自于正确引导和放手锻炼相结合。

3.重视荣誉,培养团队精神。荣誉是激发科研热情的良药,但也不能沉迷其中。让学生认识到科研论文的发表是水到渠成的事,并不是一蹴而就、简单的几个实验就可以解决的。这除了需要周密的设计、完善的实验条件、反复的重复和不断的论证,还需要整个实验小组的团结合作和彼此取长补短。因此,要引导学生重视团队精神,培养良好的科研品质,能发现自身的短处和他人的长处,实事求是,团结合作,做到优势互补。良好的科研品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将是学生受用终生的精神食粮。

总而言之,在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具有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用人单位以及高校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如何能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与科研能力,如何发挥教师在其中的积极作用,这需要各方面抛开功利与短视心理,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构建各种层次的平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课外科研活动的精髓所在、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曲萍,刘利兵,陈健康.医学院校师生在课外科研活动中应具备的素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1):105-107.

[2]张婷,陈芳.大学生科研选题与创兴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3):9-10.

作者介绍:谢芳(1970-),上海市人,副教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及肿瘤病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