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稻麦秸秆禾秆草与技术简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稻麦秸秆禾秆草与技术简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模式配套栽培技术

稻麦宽行交互种植田块要求平整(高低差≤3cm),秋播种麦时高标准建立麦田一套沟,通常畦面宽2.4m,沟宽15~20cm,沟深不低于15cm。按麦幅宽20~25cm、空幅宽35~40cm相间式带状种植(即1个带型60cm)。小麦适期早播,每公顷基本苗以90万~120万苗为宜,最终成穗数450万穗左右。水稻采用塑盘育苗带土移栽,在适期早栽情况下秧田期以20~25d为宜,移栽苗龄以4叶1心为宜;采用宽窄行移栽(宽行35~40cm、窄行20~25cm),株距15cm左右,每穴苗数2~3个,每公顷基本苗45.0万~67.5万苗为宜,成穗数270万~300万穗。选用适宜的高产多抗品种选用耐肥、抗倒、分蘖力较强的大穗型稻、麦品种。对水稻品种还要求适宜于早播、早栽,其生育期略长。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轻简还田技术在麦田中用碎稻秸覆盖畦面。对播种质量较高、沟系质量较高的麦田实行全田均匀覆盖,也可将80%~90%的秸秆覆盖在小麦空幅内,结合在空幅内冬耕冻土将秸秆耕翻入土。小麦留高茬收割(留茬高度30cm),其余麦秸填入田沟并压实。水稻灌水泡田后将零碎麦草埋入麦茬间,尔后移植水稻。在水稻分蘖盛期,将田沟麦草清出,均匀分布在稻株宽行内,清出麦秸的沟系用于排水搁田。在水稻收获前4~6d,在稻田宽行内套播小麦(小麦呈窄条状,窄麦幅20~25cm)。机收水稻时留10~15cm高的秸茬,并将其余秸秆留田,先用其填满田沟并压实(可填埋秸秆总量的30%~40%),再用多余的秸秆覆盖田面,即稻田沟转变成麦田的草沟。按原来的畦面规格(畦面宽2.4m,沟宽15~20cm),距原墒沟60cm与之平行方向采用机器开挖墒沟,配套田间沟系。条状耕作与肥料施用配套技术根据稻、麦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高产要求,并与秸秆翻埋、肥料施用、杂草防除等措施结合,进行空行内的中耕。在麦田中,越冬前结合施腊肥(迟效性的畜禽粪灰或各类堆肥)和稻草翻埋中耕1次(耕深10~15cm),中耕使土壤、秸秆和有机肥料混合,熟化并培肥耕层。施用肥料时应以控施化肥、增施有机肥为原则,构建互套式培肥改土模式,通过周年的有机肥多次施用,以熟化土壤、加深耕层。在小麦作物上,基肥以有机肥和复合肥为主,做到速效、缓效相结合,氮磷钾等大量元素和各类微量元素相结合,有机肥可全田匀施,而复合肥在苗幅内条施,基肥每公顷折合氮用量(以纯N计)75~90kg;苗肥于小麦3叶期前后在苗幅内条施,通常每公顷施尿素90~120kg;施用腊肥宜结合麦田冬耕,以迟效性的畜禽粪灰和堆沤肥为主;拔节孕穗肥通常每公顷施尿素150kg左右。在水稻作物上,基肥以腐熟的有机肥和高浓度复合肥为主,在待植水稻的稻幅内条施,有机肥在灌溉泡田前施用,复合肥在泡田栽植前施用(每公顷施用含氮、磷、钾各15%的复合肥300~375kg);分蘖肥于秧苗定植后5~7d条施于稻行内,随后每隔7~8d施用1次,视水稻分蘖情况共施2~3次,每次每公顷施尿素90~105kg;水稻穗肥通常分两次施用,促花肥每公顷施尿素150~180kg,保花肥每公顷施尿素75~90kg。

模式与技术的创新处

形成了以宽窄行种植为栽培特色的稻麦高产高效群体调控体系在“麦-稻”两熟制地区,以挖掘稻麦增产潜力、实现稻麦周年协同增产为目标,建立了麦、稻宽窄行(宽行距35~40cm、窄行距20~25cm)种植高产体系基础上的作物带状互套耕种模式。稻麦宽行种植能充分利用稻、麦作物的分蘖特性,形成边际生产优势[3-6]。2009~2011年示范结果表明:与常规种植方式相比,采用该模式的稻、麦产量可协同增加5%~20%;在产量构成因素方面,虽然穗数有所降低(较常规减少10%~15%),但穗重(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大幅度提高(较常规增加20%~30%)。随着该模式应用年限的延长,耕层质量会逐步改善,从而实现持续增产。形成以“小麦宽行稻秸覆盖还田”、“水稻宽行麦秸高留茬还田”与“麦田墒沟填埋麦秸”相耦合为特色的稻麦秸秆行(沟)式全量还田体系利用稻麦宽行、田间沟系等有效空间,通过田间覆盖、留高桩、沟系填埋等方法的耦合,建立了稻麦秸秆行(沟)式套埋高效轻简全量还田技术模式。田间留有的宽35~40cm的空行和宽15~20cm、深15cm的沟系结构为秸秆全量还田提供了便利。通过小麦收获时留高茬、利用稻麦田沟填埋秸秆,有效地实现了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并能防范因秸秆覆盖或耕翻还田所造成的缺苗、弱苗和黄苗现象。形成了基于稻麦秸秆还田新型技术模式和以稻麦条带状耕作与管理为特色的保护性耕作体系该技术采用留高茬、墒沟填埋等秸秆还田方式,能避免秸秆机旋耕还田造成的耕层土流失,且墒沟埋草能吸附并阻隔农田养分的流失,为典型的保护性耕作。利用稻麦宽行,能实现畜禽粪灰等有机肥的周年多次施用,从而建立基于种养业结合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可大幅减少化肥的投入量。此外,采用条带状耕翻与施肥,可以减少秸秆耕翻还田所用机械的直接能源消耗,能显着地降低机械、灌溉、种子、肥料等成本,节能降本增效的作用显着。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开发的麦秸稻行行间留高茬立茬还田方法,通过减少水田中还田秸秆在厌氧环境下的数量,可以控制甲烷的大量产生和碳排放。形成了以利用麦田墒沟填埋麦秸并循环式利用为特色的稻田耕层保育体系利用麦田排水沟系填埋麦秸(无需专门开挖墒沟埋草),麦田沟系在麦季(麦田为排水沟)和稻季(稻田为埋草沟)之间相互套用,通过沟系的逐年轮换、循环式布局与渐进式加深,即按原来的畦面规格(畦面宽2.4m,沟宽15~20cm),距原沟墒60cm与之平行方向采用机器开挖墒沟,配套田间沟系,可以加深稻田耕层,实现稻田耕层土壤保育和有机培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