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博弈论的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博弈论的农村农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指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投入与风险。从博弈论角度,分析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深层次原因。研究表明:加大政府农业补贴与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实施农业保险制度、破解农业融资障碍、创新土地流转制度是解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慢的关键思路。

关键词:农村;农业结构;博弈模型;调整对策

作者简介:杨建勋(1985―)男,甘肃庆阳人,江西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硕士研究生。

通讯作者:曹光四(1964―),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方面的研究工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0016103

1 引言

博弈论可定义为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1]。博弈论的广泛应用为分析农业结构调整缓慢找到了原因,考虑到我国当前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提出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方针。

2 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机理分析

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参与主体是农民,而农民的文化素质、青壮年劳力的数量,专业人才的数量是制约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人力资本障碍[2]。如图1所示,农民个体在考量自身文化素质、经济条件、劳动技能,土地质量等因素条件下,通过对传统农业与现代新型农业的对比研究,权衡自我优势,利益得失,闲暇与投入力度,最终会综合考虑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实施步骤。村民在春种时节会受到乡政府与村委会的种植或养殖的直接干预,在此过程中,乡政府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调集补贴生产资料,成立

临时专业推广队伍,深入一线实施引导与强制的政策措施,敦促农民在各自的承包地里改变种植结构与养殖结构。在三方博弈的过程中,各自处境不同,乡政府在投入巨大资金与人力资本之后,并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在上级领导的年度考核与评选的利益驱动之下,乡政府会强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步骤,补贴被毁庄稼收成,进而达到上级观摩与考核的目的。然而调整的结果是农户外出打工,粮食收成锐减,农民对农业结构调整失去信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年年调整在口号中,毁灭在强制实施中。

3 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博弈分析

3.1 博弈模型假设

假设村民是理性的,村民愿意通过辛勤劳动,发挥自身优势,灵活使用资金,实现收益最大化,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假设村委会也是理性的,一方面,愿意为村民服务,争取致富机会,另一方面,不愿意违背政府政策落实规则,最后,在考虑村委会既得利益的提前下,组织会明智作出选择。假设乡政府组织决策是理性的,不但承担领导着本地居民致富奔小康的重任,而且监督落实着国家产业政策法规。有义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责任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在三方参与者都能最大化自己的目标函数的情况下,参与者1是乡镇府,参与者2是村委会,参与者3是村民。乡政府可以选择的战略是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或者不投入,村委会可以选择的战略是参与或不参与,村民选择的战略是进入结构调整或不进入。

3.2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3.2.1 乡政府与村委会的博弈

乡政府是基层的国家行政机关,负责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规划与制定,协调教育、文化、卫生、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等,主抓当地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实施,因地制宜开发本地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大力发展本地经济。而村委会则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组织法》,由村民自发选举实施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委会的设立、撤销、范围调整,由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提出,经村民会议讨论同意,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村委会也是党领导政府的基层延伸组织。况且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有指导、支持和帮助的义务,但是不得干预依法属于村民自治范围内的事项,村委会协助乡、民族乡、镇的人民政府开展工作。

但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农村村委会的经济薄弱,养老保障、计划生育等基础工作任务艰巨,既要受政府的指导,也要受强制约束,否则得不到乡政府的财政补贴与工作肯定。乡政府得不到县政府等上级领导的业绩考核,难免要从村委会工作下手,至此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选择出现博弈之争。假设乡政府与村委会从彼此工作中获得利益的取向是一致的,乡政府希望村委会出面协调农民意愿,利用低保、粮种补贴、特别补助等项目资金作为诱饵,引导村民改变传统农业种植结构,实施现代新型农业种植方式,刺激村民参与农业结构调整积极性,在乡政府为谋求政绩与乡镇特色产业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其中。然而村委会领导在积极协调村民意愿的同时,在权衡不得罪上级领导和本地村民意愿的情况之下,往往出现模棱两可的选择。第1种情况是村委会调研分析了公路沿线或面积大、地形平坦的地形时,村委会会积极选择(投入 参与),实现强强联合,积极推进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第2种情况是村委会在除了上级检查观摩之外的区域内,在自身精力时间投入的权衡之下,往往选择放弃与政府配合,农业结构的调整只不过是向上级机关索要资金的砝码与谈判标的。从而出现(投入 不参与)的选择。第3种情况是乡政府财政紧张,资金使用保守,对于贫困山去与贫瘠地形区域,政府会主动放弃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策略,真好迎合村委会的领导意愿,双方都潜移默化的选择(不合投入 不参与)(图2)。

图2 村委会与乡政府的农业结构博弈选择おお

3.2.2 村委会与村民的博弈

村委会是村民的自发组织代言人,作为村民的人,在处理上级政府与村民之间的事务时,既要把握合理的尺度,也要保证自身组织的健康运行。假设村委会与村民在谋取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上一致时,村委会在利用资金补助的同时,会积极动员亲朋好友参与农业结构调整,扩大调整面积与补贴力度,村民也基于村委会领导的劝导与情面,村民与村委会选择趋向一致,选择(参与 进入)。然而,村民也在考虑了自身劳动能力,宗族关系,补贴、投入与收益的机会成本之后,选择(参与 不进入)。另一方面,村委会在农业结构调整后期,在乡政府监管缺失,资金补助不到位时,村委会与村民也会理性选择(不参与 不进入)(图3)。

图3 村民与村委会的农业结构博弈选择おお

3.2.3 乡政府与农民的博弈

假设乡镇府与农民在农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上是一致的,都希望调整原来低产、低效益的生产与种植方式。乡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动力较小,更多的是依靠农民自身。乡政府的主体功能是引导与扶持,其策略简单分为两类,即合作与不合作。而村民的策略也是合作与不合作,在无其他资源约束条件下,村民会追求最大化的经济利益。

假设村民与和政府都是理性的,都具有独立决策能力,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在理性预期的主导下,乡政府会将加大农业调整时所需的补贴与投资力度,期望形成规模,作出特色,在带动农民致富方面得到上级肯定以及财政支持,希望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而村民在现有手头资金与劳力支持下,将会为实现全家本年度日常粮食供应及超额存储而选择调整与否。以四口之家为例,村民会在口粮的生产上下足功夫,由于家庭劳力少,承包地的地形条件好,面积小、机械化操作容易,村民在保证口粮生产的条件下,村民会远出打工以补贴家庭收入,只是在收获时节回家从事农业劳动,因此,在土地投入劳力大,收益少的状况下,选择(不进入 投入)是最好的,因为村民在时间和精力投入中从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获得的收益与同时在城市打工的机会收入不成正比。其次,以三代6口之家为例,在老人抚养小孩的情况下,承包地较多,在机械化辅助条件下,村民会在乡政府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补贴与农业生产资料补助中选择与其合作,积极响应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扩大农村从土地中的收入来源,以及农村生活所需的秸秆、柴火。乡政府与村民会趋于(进入 投入)的选择。团体共谋组合(进入 投入)社会福利整体利益在村民个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得到了增进,比(不进入 投入)组合的选择更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图4)。

3.3 三方博弈的模型

基于双方博弈的模型建设,三方都能充分考虑到对弈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可能影响,做出合理的理性选择(图5)。 由此可以看出,当乡政府经济投入时,(参与 投入 进入)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策略;当乡政府不投入时,(不参与 不投入 不进入)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策略;说明,只有三方利益取向达成一致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才能持续进行,否则,结构调整会变缓或停滞。

4 推动农村农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4.1 尊重村民意愿,发挥地区优势,培育优势特色

积极发挥地方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作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当地土地资源状况、农民种植偏好、发展前景等影响因素上下功夫,在尊重农民意愿的条件下,引导农民抛弃传统种植品种与种植方式,引进新型套种模式、设施农业模式、优质特色种子与种苗,实施以村为单位的“点轴”辐射开发调整模式。最大化发挥当地的土地质量、气候、水资源等优势特征,培育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主导品种,落实“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战略构想,围绕市场抓“龙头”,依靠“龙头”调整农业结构。

4.2 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在调研和推广当地优势农业特色的过程中,政府要积极使用财政政策,把握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原则,偏好特色优势农业,完善实施管理[3]。同时加大优势农业的结构补贴,奖励型农业机械补贴,化肥农药补贴,以及免费提供县乡推广部门技术指导。鉴于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与老化现象突出,建议政府投入材料,农民以工代建,合作落实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灌溉,集水设施过程,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浪潮中。

4.3 实施农业保险,减轻农业投资风险

农业的经营风险直接影响着农民调整农业结构积极性。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对农民来说,积累了大量的生活经验,在对新品种,新式种植模式往往抱有观望态度的同时,农民自身风险意识淡薄,缺乏专业保险知识和专业技术,在加上政府支持力度小,缺乏巨灾风险分摊机制,打破农业结构性的调整的“瓶颈”就难上加难。对此,建议加快农业保险法的制定与实施,强化宣传力度,加大政府农业救济与政策性保险合作,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投入力度,除免征营业税之外,给予结构调整优惠政策与经营管理费用,切实关心农民农业结构调整风险,增加农民家庭可支配收入,为积极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4]。

4.4 创新土地流转与承包制度,培育农业特色园区

目前,基于我国土地制度的现状,我国农业生产依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增大了生产成本与交易成本,阻碍了农业大规模机械化操作与普及[5]。 在强化特色农业的基础上,集约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规格化,标准化生产[6]。农业结构的调整不但要在量上下功夫,也要在质量上找突破,创建属于农民自己的农业特色园区。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合作社,强化区内外农业信息沟通机制建设,疏通特色农产品的买卖流通路径,实现及时营销、农超对接。

4.5 破解农业融资障碍,培养致富带头人

农业资金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农户融资难,筹措资金渠道狭窄,担保抵押的金融产品或产权物品稀少,打击了农民投入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除过往年外出打工的结余或从亲朋好友处借贷之外,从政策性银行或基层信用社贷款的难度系数之大,严重伤害了农民对农业投入的自尊心。政府在加大农业资金扶持的同时,应重点监管农业资金流向、实际支付数额,打击地方政府在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驱使下,挪用、挤占、截留支农惠农资金[7]。同时积极引进特色农业项目,支持农业研究所建设实验基地,加大投入奖励扶助资金,采取“研究所+基地”模式,指导带动当地农户积极学习,科学种植,提高农业收入。农业研究广开渠道,充分调动民间资本,建立农民资金互助社,吸引农户入股参与,破解农户融资难问题,倾斜投资或借贷农业致富带头人,助力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积极推进农村农业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 问.探讨博弈论及其在企业管理及商战中的应用[J].绿色质量与管理,2010(1):61~62.

[2] 樊瑞成.农业结构调整 :人力资本制约与缓解路径[J].前沿,2010(5):78~79.

[3] 高秀萍.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推动农业结构调整[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6):137~138.

[4] 索朗措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的分析[J].农村金融,2010(4):52~53.

[5] 杨伟丽.结构调整难点及对策[J].农家顾问,2008(2):81~82.

[6] 李里特.结构调整-农业发展的关键[J].农村实用技术,2002(4):37~38.

[7] 王邦志.中国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的现实思考[J].金融研究,2004(8):58~59.